语音版《孝经》赏析(16)谏诤章第十五

《孝经》赏析(16)谏诤章第十五

各位网友,今天,我们讲《孝经》第15章:谏诤。这一章,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为臣之道和为子之道。孔子认为,当君王或父亲有过失的时候,臣子或儿子应当站出来谏诤,直言规劝,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否则,就是陷君、亲于不义。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曾参问老师:“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了吗?”孔子因为“父之令”有善恶是非之别,不可盲目地服从,故而阐述谏诤的道理。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孔子首先连发两句反问:“是何言与?是何言与?”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之所以如此,是为了增强语气,以表明不同意“从父之令可谓孝”的鲜明态度。接下来,孔子引历史事实加以说明。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意思是说,上古的时候,假如天子身边有7个直言相谏的诤臣,那么,即使他无道,有诤臣规劝他改正错误,也不会失去他的天下;假如诸侯身边有5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即使他无道,有诤臣规劝他改正错误,也不会失去他受封的国土;假如卿大夫身边有3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即使他无道,有诤臣规劝他改正错误,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

这里出现的7、5、3几个数字,并非信口而说,而是以古礼为依据的。《左传》说:“自上以下,降杀以两,礼也。”就是说,自天子、诸侯、大夫,其身边的诤臣依次减少两个,这是由于尊卑的差等而制定的古礼。天子至尊,故有七人;诸侯卑于天子,降两,故有五人;大夫卑于诸侯,降两,故有三人。

孔子又说:“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令名”的“令”字,指善良的,美好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劝争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为父亲的有敢于直言相劝的儿子,那他也不会做错事,使自己陷于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阻于他的父亲;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谏诤于他的君王。所以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孝呢?”

在这里,孔子明确地指出:子之谏父,臣之谏君,自古以来理当如此。“故当不义则争之”,乃是为子者尽孝,为臣者尽忠的体现。从《论语》的相关记载来看,这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论语·为政》记载,孔子所说的孝就是“无违”,也就是“无违于礼”,要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记载,子女对父母不符合礼的言行,要“几谏”,也就是委婉地规劝。孔子还说:“孝慈则忠。”(《论语·为政》)儒家关于“忠”的观念是由“孝”的观念迁移而来的。《论语·八佾》记载,孔子所说的忠于君王,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如同“父慈子孝”一样,“君礼臣忠”也是相互的、对等的。这一观点与《孝经》关于“谏诤”的问题联系起来,就更加清楚地看到,把“尽孝”解释为对父亲的绝对服从,把“忠君”解释为对皇帝的绝对服从,并不是孔子的思想。因此,澄清后世在这一问题上的误读和偏见,是十分必要的。

(0)

相关推荐

  • 匡扶正气还在礼——《论语》悟读【42】

    安邦治国须用贤,匡扶正气还在礼. <论语>第三篇第二章: [原文] 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指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者以<雍> ...

  • 古籍名著《孝经》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书名是由于"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而得.论述"孝道"著作.今文本十八章.撰者不详.一般认为成书于先秦.         汉以后,<孝经>分 ...

  • 先秦儒家的忠孝观及其现代启示(二)

    <先秦儒家的忠孝观及其现代启示> 曾子是继孔子之后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曾子思想的影响下,孝文化在嘉祥得到不断发展.2017海峡两岸(嘉祥)曾子思 ...

  •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 ...

  • 卷七 谏诤章第十五

    卷七 谏诤章第十五 [疏]正义曰:此章言为臣子之道,若遇君父有失,皆谏争也.曾子问闻扬名已上之义,而问子从父之令.夫子以令有善恶,不可尽从,乃为述谏争之事,故以名章,次<扬名>之后. 曾子 ...

  • 15-孝经·谏诤章第十五原文

    谏诤章第十五 [原文]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 ...

  • 太平御览卷六百九十八 ◎服章部十五

    ○屦 <释名>曰:屦,拘也,所以拘足也. <说文>曰:屦,履也.一曰鞮也. <诗>曰:葛屦五两,冠绥双止.(葛屦,服之贱者也.冠绥,服之尊者.笺云:以喻不宜同处.) ...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道经·古之善为士章第十五

    道经·古之善为士章第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苏辙:粗尽而微,微极而妙,妙极而玄,玄则无所不通,而深不可识矣. 原成: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弱玄达,深不可志. 原成:微妙,言行为隐匿.玄通 ...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道经·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道经·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苏辙:夫道,非清非浊,非高非下,非去非来,非善非恶,混然而成体,其于人为性,故曰有物混成.此未有知其生者,盖湛然常存,而天地生于其中耳. 原成:有物蟲成 ...

  • 白老丝语丝823:走进你的世界(第15章)十五、鸡鹰之 争:母鸡护仔是天性,鹰击长空磨炼先。

    十五.鸡鹰之 争 秦山村林多竹多水多,村前有一条小河,叫秦河,是上游的河水和秦山上的泉水汇聚下来的,一年四季流淌不息,河水清澈见底,游鱼细石,仿佛嵌在琥珀中一样.秦山上还有几条瀑布,夏天是流动的风景, ...

  • 重读、赏析《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重读.赏析<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时已初秋,暑气渐褪,正是读书好时节,仪征红迷会拟于本月29日晚 ...

  • 古诗词赏析打卡第二季第十五天——蒋捷《虞美人·听雨》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虞美人·听雨 [宋代]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