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连城烽火台发现普通瓦片,专家说它是难得文物,原因让人意外

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处,考古专家们发现了一个普通的瓦片,它虽然看似普通,却被考古专家极为重视,因为该瓦片居然能揭开一个关于该遗址出现年代的大秘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潼关十二连城位于陕西省潼关县东城附近,是当地著名文物遗址,当地人都称其为烽火台,也称墩台,具体位置在距离潼关县城东约3公里的禁沟西岸,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众所周知,陕西潼关历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关隘之一,其地处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位于黄河与渭河交汇处的南岸台地上。据史料文献记载称,早在东汉末年时期,潼关便建立了城池与御敌烽火台,专门用以防御关西地区的乱军,至此之后,函谷关被彻底废弃,潼关成为了后世历史中的重要关口。

在我国近代考古工作中,潼关地区成为了考古目标的重中之重,也正是因为如此,考古学家们才在此处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其年代不一,但可以确定的是,几乎每一个王朝的统治者都对潼关非常重视,以至于在此处进行了大量的建设,同时也派驻兵士守卫,为朝廷把手门户。一直以来,考古界都存在争议,不少专家们都为断定十二连城烽火台的年代而争论不休。

不少考古专家翻阅大量史书后发声,称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的年代约在唐代至清代之间,但也有学者表示强烈反对,认为其年代上限应该在汉魏时期或者是西周时期,而不是仅仅限于唐代。考古专家们的争论让人们感到疑惑,因为在其他人看来,专家们的推断几乎毫无价值,因为从西周到清代,几乎完全贯穿了我国封建王朝史,因此不能完全使人信服。

谜团不会永远一直尘封,就在考古专家争论之际,在距离北七烽火台遗址西北20米处的禁沟崖壁上,有专家意外的发现了一个约15厘米厚的汉代建筑材料堆积层。在对堆积层进行现场发掘时,考古专家们从其内部寻找到一块特殊的绳纹板瓦文物。顾名思义绳纹板瓦,就是带有绳子纹路的一种板瓦,它们是汉朝独有的文物,虽然看起来十分普通,实则却大有来头。考古界有一句话叫作秦砖汉瓦,意思是秦朝时期普遍都会利用砖来修砌城墙,而汉代时期的建筑材料出现了板瓦。一般来说,汉朝时期的瓦片,几乎都带有麻绳的痕迹,因为工匠们在制作瓦片时,往往都会在其表面放置草绳或麻绳,以此方便进行拖坯。更有趣的是,不少汉代工匠还都会尽量调整麻绳的位置,以此在瓦面上进行简单的绘图,增加其观赏性。

可奇怪的是,在唐代之后,绳纹瓦便彻底消失了,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绳纹瓦本身并不美观。汉代时期,绳纹瓦的用途广泛,小到建设民房,大到修造宫殿,都少不了它们的身影,可其外表之上存在明显的凹槽,就极容易影响人们的视觉感官。更重要的是,一旦杂草随风飘扬的种子落在绳纹瓦的凹槽内,便很容易生根发芽,导致城墙或宫殿长满绿色的杂草,因此人们也必须要对其进行维护与修理。至唐代初期,随着烧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麻绳拖坯的方法被淘汰,大量素面土坯被生产出来,极大的解决了汉瓦长草且不美观的问题。

正是因为如此,考古专家们也才确定,此次在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出土的绳纹瓦,其实就是汉代的产物,因为有且只有汉代才会烧制出如此普通的板瓦。但是在普通的背后,板瓦却蕴含着特殊,因为它清晰的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消逝,同时也为后世考古专家提供了可靠的年代断定依据,称它是独有文物的确不过分。

有趣的是,考古历史中的独有文物还有很多,比如西周的青铜器、唐朝的唐三彩、以及宋建窑黑釉兔毫盏等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够反映自己的所属年代。由此看来,考古的确是一个有趣的学科,至于所谓的考古无用论,堪称是滑天下之大稽的说法。

参考资料:《考古》 李艳丽著 吉林考古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