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筱芳人物画|厚积薄发,自成风格
丁筱芳,字小方,斋名竹攸堂,紫逸阳轩,天圆地方,祖籍浙江绍兴,1957年生于上海,毕生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觉群书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华国学院特聘教授。
作品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提名奖, 第十一届全军全国美展三等奖,第十二届全军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2013年度上海文艺创作优秀单项成果奖,领衔创作世博长卷《万国风采耀浦江》展出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获上海文艺创作特别奖,第五届上海美术大展白玉兰美术优秀作品,第七届上海美术大展沈柔坚艺术基金奖,上海第五届科学与艺术展”优秀作品奖,“记忆土山湾”上海美术创作大赛优秀作品展览一等奖,第五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优秀作品奖等。入选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美展、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第七届中国体育美展、中国百家金陵中国画展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美术家协会、中华艺术宫、上海中国画院等中外艺术机构和私人收藏。
重要个展:《生活印记——丁筱芳中国画作品展》,《重塑经典-----丁筱芳画水浒传一百零八图中国画作品展》,《重塑经典——丁小方画世说新语艺术特展》等。
重要出版:《丁筱芳水墨艺术》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丁筱芳画水浒传108图》 ,《丁筱芳画世说新语100图》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等。
跨界是一种修行,其最终目的是自我艺术素养和思想品格的完善。绘画者中,国画家丁小方算是特立独行的一位。如果说画家需要的是“在路上”的态度,一支笔、一本速写本、或一块画板而固定又刻板的话,一般都是到了某个地方画上半个时辰,心满意足、大功告成。
而小方却喜欢多元的调动自己的脑洞,除了笔和本外,他手中的尼康相机和手机都会并用,尤其是对各地各民族的人物形象,他是爱之急切,“我哪有时间定下心,用笔画下他们的脸谱,现代工具不用,等于失去了众多的素材。对我一个以人物创作为主的画者来说,一个人一刹那间出神入化的印象是多么宝贵。”
所以,他认为,在绘画中除了对美要怀有敬畏之心,还要有意识的使自己在创作中“玩”出一种气场和社会相通的状态。每当他遇见一位老者、一个女生、一个孩童、或一群学生、一帮路者时,他都会立足观察之,尤其是他(她)们那种神态的悲、爽、朗、欢、沉、静之时,他说他的眼睛就不够用了。
对人物造型的迷恋已经让小方养成了自我的文化自觉性,他习惯对感兴趣的人物多交流几句,在此基础上让自己沉静下来,然后琢磨出属于自己的创作语言和表达方式。
在丁小方看来,画家也好,书法家也好,或者摄影家也好,所有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溯源,他们首先都是艺术的观察者。成熟的艺术家,不能只会画画写些字,现代社会提倡的是多能、多才、多艺,融会贯通可以使灵感的源泉不断迸发出新的思考和内涵。
丁小方说就是这份“玩”的心态下,他常常以开放的姿态涉猎各个方面,而不局限在架上艺术,有意识跨界是他近几年比较用心锻炼自己的一个方法。
著名作家孙颙对丁小方的近作有这样一段评价:“小方先生从事中国画创作数十年,在名手如林的上海画坛上,可为功底扎实,厚积薄发,新旧相济,自成风格。年近六十,他拿出精心创作的一批作品,让人眼睛一亮,击掌赞叹。
先是关于梁山泊一百零八条好汉形象的再创作。这个领域,并非未经开垦的处女地,前面佳作已多,想画出独特的味道,当然不容易。不过,在我看来,对于小方先生,这还不算很大的挑战,让那些耳熟能详的英雄们呼啸重生,主要还是靠一丝不苟的功夫,耐心打磨出来。
更具难度的是,目前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新作,一百多幅中国画,表现《世说新语》中的高士名士的言行举止。在我看来,这组创作,更具有艺术探索的价值和审美开拓的空间。不但使小方先生自己的创作上了一个台阶,达到新的高度,也为中国画与中国古典文学的融合,踏出少有前人行走的路径。”
而小方的儿子绘画专业博士生丁阳却如是说:在创作过程中,老爸总是为了还原人物形象和特点,往往需要模特来实践那些不明确的造型与动作,丁阳自然地担当御用模特一职,也亲眼见证了这种做法的成果,他就是习惯把自己在外出抓拍的人物形象和模特比较化,草稿画了不断推翻重来、对比满意后才定格。正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