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去纪念,摇摇欲坠的粤语歌坛还剩下什么?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红玫瑰》
文丨旧故麻袋
∨
说来奇怪,我喜欢听粤语歌,却怎么都学不会粤语歌,唯一一首能唱全的《喜帖街》,磕磕绊绊的唱得还不如韩国女星IU来得顺畅。喜欢学歌,是从小看动画片养成的习惯,每看完一部动画片,我都会将其中的歌曲学个遍,以至于现在的我完全不用为以后教孩子唱儿歌这件事而担心。长大后,每逢听到自己心仪的曲子,便会单曲循环上两三天,若是普通话版本的流行音乐,基本听几遍就会,旋律易学,歌词易记;若是碰上英语或韩语,我便不得不多听几遍,学起来困难,倒也还能学会一两首。唯独粤语,成了我的心病。
今天看到一则言论说“90后可能是最后一批听粤语歌长大的人”,有些唏嘘。在00后被TFboys和各类日韩男团包围的时候,唯独80、90后还能守住粤语歌曲的半壁江山。不过也是稀奇,纵观如今的粤语歌坛,只有像陈奕迅、王菲等之类的老将出马,还能有个几首粤语歌能在排行榜上存活下来,新人歌手却是寥寥,大多籍籍无名,早已没了当年粤语歌红极一时的阵仗了。
小学时对流行音乐有些懵懂,但还未正式接触,更别提粤语歌曲了。直到初中,我才开始听一些比较热络的流行音乐,像周杰伦、蔡依林、SHE、罗志祥、林俊杰等人的歌曲,偶尔也会听听陈奕迅的。但当时年纪尚小,听不懂医生唱的那些金句,也不懂林夕笔下的那些爱恨,所以自然也有些爱不起来。
还记得有一段时间,听的基本都是国语版本的歌曲,一看到粤语两字就刻意避开,一是因为粤语实在听不懂,二是因为粤语歌曲都会有国语版本的翻唱。高中时,我才开始慢慢试着正真去接触粤语歌,当时只要能听到同学之间哼唱粤语,便羡慕的不得了,总觉得比一般的音乐要高端了去,自己学不会,自然也不唱,可我喜欢听别人唱。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便越来越喜欢在KTV听别人唱粤语,唱陈奕迅,唱莫文蔚,唱张学友,好似那些深情我都是唱给我的,沉浸其中,不可自拔。
我喜欢的音乐里,粤语歌越来越多,从张国荣听到郑秀文,从陈奕迅听到莫文蔚,从张学友听到王菲,到后来的李克勤、杨千嬅、何韵诗、容祖儿、卢巧音、邓丽欣、谢安琪、薛凯琪、邓紫棋......只要留有一曲经典,都会出现在我音乐的收藏栏里。如今喜欢的,也还都是当年留下的那些经典之作。
近几年,香港词人更多的开始写国语歌,香港歌手们也因为市场的局限性开始更偏向发国语专辑。所以不只是人在变,口味在变,市场也在变。
和弟弟妹妹们聊起音乐来,没有了陈奕迅和王菲,更多的是男团的颜和他们妖娆的舞姿,那些一声声尖叫,也不是因为林夕的词。他们更喜欢流行所推崇的,比如薛之谦,他们勉为其难还能接受,比如周杰伦,《告白气球》还是会风靡大街小巷。而粤语歌曲对他们来说都是经典,有年代感的,带着些隔阂。
好像雁过留痕那般,粤语歌曲在乐坛有着它不可撼动的地位,但要走向何处,谁也给不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