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重申绩效工资改革,这三类教师工资会涨,另外三类将来难熬
教师涨工资喊了许多年,教育部也听到了老师的心声,会逐步落实教师涨工资的问题,要求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标准,教育部重申绩效工资改革。
对教师涨工资可以激发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让多劳者多得,少劳者少得,这是最基本最公平的劳动原则。
但目前有些学校为了“公平”起见,统一分配,不管谁干的多少,大家的工资都是一样的,这种平均主义让一些教师不开心,逐渐变得消极,不热爱工作,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老师们的意见都很大,尤其是公办学校的班主任。教育部重申绩效工资改革,三类教师涨幅较大,另外三类就不好混了,将来很难熬。
第一,干活少的人却拿得和一线教师一样多
班主任也是学校干活最多的老师之一,上学忙学校内的事情,放学后在家处理家长的问题,手机可以说是24小时待机,从来不敢关机。
此外,班主任通常是语文教师,与数学老师和英语老师一样,都是学校的一线岗位,从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经常有开不完的会,加班不完的班,改不完的作业,长期高负荷的工作压垮了不少女老师。
这样的工作是充实的,但收入却与其他清闲的老师拿的几乎一样多。我身边的一位老师就说,班主任费一个月只有300元整,谁愿意替他做班主任,他愿意每个月多拿出300元,实在太累了。
第二,不怎么上课的二线教师
学校后勤、行政类的老师不用走上一线岗位,学校会为这些人安排一些可有可无的副科,平常要做的工作也没有硬性指标,都是有活就干,没活休息,但这些人每年的工资都是全额发放,即使一学期没有上几节课,课时费也是一分不少,还有相关的行政补贴、差旅费报销等,这类老师的待遇通常都要比一线教师高,工作还轻松。
有个老师就透露他们学校的一名行政,一学期下来,课没见怎么上,绩效一分不少,偶尔有加班、会议,都是有偿,还能拿着行政补贴,一个人干着三份工作,领三份钱,但劳动强度远远比不过一线教师。
第三,不愿意干一线的老教师
当工作多年的老教师评上“高级教师”后,就产生了退居二线的想法,觉得自己已经到了最高职称,再也不愿意留在一线工作,想让“位子”给年轻人,自己熬熬时间混退休,有这样想法的老师不在少数,但也能理解,毕竟一线还是太辛苦。
如今学校里的老教师越来越多,年轻人又不愿意去学校挣三四千的工资,学校为了留着这些有资历的教师,对于他们少上课的问题,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过,在以后这三类教师不好混了,如果继续在学校里“摸鱼”混日子,工资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只有走上一线岗位才能增加收入。
教育部多次强调教师的绩效工资要向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倾斜,不建议学校搞平均分配,要鼓励大家都愿意走到一线岗位中,真正做到“能者多劳”,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
在前不久公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教育部再次强调了绩效分配体系,根据工作的强度和多少来分配金额,不能让一线教师寒心。
对于这个问题,教育部的文件也提到了主要倾斜的人群。
第一类:班主任
班主任一职是许多老师的噩梦,下班后从来没有自由,这是其他老师所体会不到的,也是风险最大的一个职位,如果班里的学生出现意外,无论事情有自己没有关系,是不是自己的课上,放学后在哪出事,最终都免不了受到处罚。
第二类:一线教师
一线教师主要是语数英这三科,每天课程都有这三科内容,也是重点考试科目,其他的副科可以被这三科随意占用,用来复习,学校也允许这种情况,但很少又见老师会占用这三科,这类一线教师也是要提升绩效的。
第三类:有重大贡献和研究成果的教师
学校里有一些老师既不是一线教师,也不是班主任,难道就没有涨绩效的渠道了吗?并不是这样的,教育部的文件中也提到了老师如果有重大贡献或一些教育研究成果,也可以实现绩效增长,这是对愿意劳动的教师一个肯定,也是鼓励,让更多的老师愿意奉献自己。
最后,教育部强调这三类教师应该享受绩效工资的全额和提高绩效,从而激励其他教师的积极性,让有能力的教师可以踏实的工作,随着政策的下发和落实,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人都愿意走上一线,这三类教师的钱包也是最鼓的,而另外三类老师,将来可不好混了,也要向一线教师的队伍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