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色可餐:“花馔”的前世今生
来源:中国妇女报
晓想
俗话说:春吃花、夏吃叶、秋吃果、冬吃根。“百花影姗姗,芬芳入餐盘”,那些用鲜花做成的美食,惊艳了我们的味蕾,正所谓:鲜花美食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花馔,即四时花卉做成的菜肴和点心。鲜花入馔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屈原曾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算是最早的食花记录。最早的《神农本草经》将菊花喻为“轻身耐老延年”的上品,当时就有用桂花酿酒的习俗,用于祭祀神灵。到了两汉时期,又出现了菊花酒、兰花酒和芍药酱。史料中还记载“汉昭帝游柳池,中有紫色芙蓉大如斗,花叶甘,可食,芬气闻十里。”《隋唐佳话录》里说,有一年花朝节武则天游园赏花,看着百花齐放,便突发奇想命宫女采下各种花朵,回宫后和米捣碎、蒸制成糕,名“百花糕”。此后每逢花朝之日,武则天都用香糯可口的“百花糕”赏赐群臣。唐代诗人刘禹锡还曾用嫩菊苗做的菜招待白居易,可见唐朝食花已很普遍。
唐朝之后,鲜花入馔之风日盛,并相继出现《山家清供》《养余月全》等记述烹调鲜花的“花馔谱”。南宋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食谱,他在书中记述了 “金饭”“荼蘼粥”“雪霞羹”“广寒糕”“黄菊煎”“松黄饼”“紫英菊”等十多种花卉肴馔,其中不乏以各种花为原料制作的汤品、糕饼、粥、面等,品类齐全。因为宋人对梅花情有独钟,《山家清供》还罗列了各式梅花食谱,有“蜜渍梅花”“汤绽梅”“梅粥”“梅花汤饼”等,饶富情趣。宋代诗人杨万里还为梅花粥赋诗:“才看腊后得春饶,愁鉴风前作雪飘,脱蕊收将煮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
到了元明清,以花入馔已然精致。《云林堂饮食制度集》记载了元代用花卉来熏制花茶、制作汤一类的饮料。明末清初学者冒襄在《影梅庵忆语》中记载“花汁溶液露中,入口喷香,奇香异艳,非复恒有。”清代的《花卉入肴菜谱》里已列有兰花火锅、梅花玻璃鱿鱼羹、杏花烩三鲜、玉兰花扒鱼肚、桃花鱼片蛋羹、牡丹花爆鸡条等。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花露者,蔷薇最上,群花次之。”李渔还让夫人在做饭时预备花露一盏,在米饭刚熟时洒上去,再稍焖一会,让米饭也散发花的清香,但凡食者“体泰神怡”。而清代集大成的《调鼎集》中,仅“果品部”就收录了近50种花果的烹饪方法。
“花馔”经历数千年,如今早已被广泛用在沙拉、饮品、甜品及各式菜肴中,而且通过加入橄榄油、黄油或糖等工艺,鲜花的味道还可以长久保存。我国各地均有许多花卉名菜,如广东的菊花龙凤骨、芋花烧茄子、菊花鲈鱼、桂花汤,上海的玉兰炒鱼片、霜打玉兰、桂花栗子、菊花糕,北京的炒桂花干贝、茉莉鸡脯,河南、山东等地的酱醋迎春花、茉莉花豆腐、牡丹花汤、桂花丸子等。食花也已上升到营养学层面,中医一向认为花卉具有解表清热、理血补益的作用,现代医学也认为花蕊部分的植物激素有调节内分泌和延缓衰老的功效。
花朵的绚烂之美,让人在“花馔”中更多强调精神愉悦和别样出尘的感受,食花吃的不仅是芳香,更要透着一番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悠然意境。“花馔”不仅生动诠释了“秀色可餐”这句成语,还再次印证了中华美食的精髓:好吃又好看,才是真美味。
其实,制作“花馔”并不难,难的是肯花一份心思,愿意找回古人那种爱花的妙趣。春日食花,是味蕾的尝鲜,更是我们对自然和时节的感恩。试想一下:刹那之间,万紫千红开遍——你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