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授课】周宇教授:动脉瘤栓塞中微导管的塑形
本课程来自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的周宇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动脉瘤栓塞中微导管的塑形形态、塑形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弹簧圈栓塞是当前动脉瘤治疗的最主要方法。安全顺利地将微导管超选至动脉瘤是栓塞治疗的第一步,微导管塑形是其中的关键技术。微导管良好塑形能在手术中提供有效支撑,提高动脉瘤填充密度,缓解弹簧圈对瘤壁的压力,避免瘤壁穿破。
1、微导管塑形的基础:
决定微导管头端塑形角度的依据是瘤体纵轴和载瘤动脉的夹角;决定头端塑形长度的依据是动脉瘤长径和载瘤动脉的直径。
塑形的血管解剖因素(一)
头端塑形角度
动脉瘤纵轴与载瘤动脉夹角
近端血管形态
球囊或支架导管对血管形态的影响
头端塑形长度
动脉瘤瘤高和载瘤动脉的直径
球囊或指甲对微导管头端长度的影响
塑形的血管解剖因素(二)
动脉瘤纵轴与载瘤动脉
是否同一平面:塑形的三维考量
动脉瘤形态:靴形、分叶、巨大?
动脉瘤栓塞策略:分部栓塞,成篮栓塞
微导管书中调整
载瘤动脉瘤近端迂曲程度
影响微导管塑形与超选
2、简单塑形
(1)直头
可应用于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瘤顶指向外、瘤体与M1段走行一致)、前交通动脉瘤(瘤顶指向下、瘤体与A1段走行一致)等。
(2)单弯(45°预塑形、90°预塑形、J形、C形等)
可应用于前交通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眼动脉段血管后壁动脉瘤等。
微导管45度塑形,微导管头端位于1/2处。
3、复合弯曲塑形(类螺旋、S形、立体S形)
复合弯曲微导管塑形应用
前交通或大脑前动脉瘤(瘤顶向上,尤其是A1段乡下倾斜严重者)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瘤顶向上者)
床突上段动脉瘤(瘤体向上、内、外者)
成角大的动脉瘤可用双弯曲塑形以增加微导管稳定性
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反向成角
1、手动塑形的原理
微导管头端均具有遇热溶解、遇冷凝固特性的聚合物,不同产品头端聚合物的材质和编织性能有一定差异。
考虑因素:
时间(熏蒸、冷却)
弹性回复(不同材质、是否预塑)
动脉瘤长轴与载瘤动脉的夹角
动脉瘤近端的载瘤动脉走行
2、塑形操作
取管、水化,插入塑形针
调整至需要的形态(编织管角度加倍)
熏蒸、迅速冷水浴20s
先将塑形针复原,最小阻力退出
3、影响塑形效果的因素
(1)不同编织方式的导管有不同的熏蒸时间:
· 非编织:15s
· 纤维编织:30s
· 金属编织:1-2min
(2)不同微导管的头端塑形能力不同
(3)编织微导管未拔除塑形针之前的塑形角度应为目标角度的2倍左右
4、注意事项
· 熏蒸时间要足够
· 平滑塑形,避免成角
· 复合弯塑形后,应将塑形针弄直后退出
尽快超选
· 缩短进入血液时间,减少微导管遇热变形
· 调整球囊或支架导管,避免阻碍超选
良好的塑形能使微导管到位简单,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微导管塑形形态多样,应根据具体动脉瘤情况进行选择。塑形操作应根据选用微导管产品进行调整,以达目标塑形效果。
周宇 教授
第二军医大学
附属长海医院
副主任医师
吴阶平基金会DMC专家库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特约编辑、《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及《World Neurosurgery》等SCI 杂志审稿人。
长期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以脑梗、脑出血、动脉瘤、血管畸形等疾病的微创治疗为主攻方向,先后获得个人嘉奖,“先进工作者”,“个人三等功”等荣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
多次赴美国、澳大利亚、韩国和日本等国参与世界神经外科年会(WFNS)、世界介入神经放射学联合会(WFITN)、东亚神经介入治疗联合会(EACoN)、亚太介入放射学大会(APCCVIR)、中国神经外科年会等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