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去世两周年,曾挨王朔和李敖骂,其实他们都没读懂金庸的武侠
转眼间就是2020年10月30日了,两年前的这日,武侠造梦人金庸溘然长逝,几乎终结了一代人的青春。称金庸为武侠造梦人并非我一厢情愿的事,武侠世界里的快意恩仇,浪迹天涯都是不少人神往的梦。多少人曾幻想过,一人一剑走天涯。当这一切通过文字实现,当读者的喜怒哀乐随着“纸片小人”起落时,梦也算是实现了。
图源网络
从这个角度来看,金庸是伟大的。
不过社会对金庸之评判从来都很极端,欣赏者不吝褒扬,至于看不惯金庸的自然免不了对他口诛笔伐。这些声讨中最响亮的莫过于来自李敖与王朔的声音。李敖说金庸人不如文,市侩且伪善。而王朔则直指金庸文“俗”,而且是俗不可耐的那种俗。
图源网络
面对这样的评价,身为读者的我也少不得为金庸说上那么些话,而这些话还当从金庸这个人的故事说起。
家风纯良,查公愿做百姓的不二臣
金庸原名查良镛,出身海宁查氏,堪称名门之后。不说远的,单说金庸的祖父——查沧珊就已是一名了不起的人物了。
清光绪年间,帝国主义开始肆意侵蚀着危如累卵的中国。光绪十七年,江苏丹阳百姓竟意外发现了当地天主教会的恶行:他们在教会墓地挖出了七十余具婴孩尸体。
图源网络
稚子何其无辜!民愤又如何能轻易平?
于是,一把烈火从丹阳百姓心里一直烧到了现实中天主教堂。这一烧惊动了全国,史称之为“丹阳教案”。那时的清政府屈服与列强决定严惩闹事者,而时任丹阳知县的查沧珊却在如此情形下选择了逆流而上。实在是丹阳天主教堂内陈列的婴孩儿童过于触目惊心,查沧珊自认身为父母官理应为民请命,而非诘难百姓,屈服列强。
于是丹阳就出现了这样一幕:朝廷下令搜捕闹事者,并择其一二枭首警示世人,而查沧珊则一个也不抓,通通放走,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全力护住百姓。如此公然与朝廷对着干,查沧珊的乌纱帽自然是保不住了。
所幸,丹阳百姓都是领情的。以致在查沧珊去世后,丹阳百姓一闻凶耗,无论男女老幼,莫不痛哭失声,到场参加查沧珊追悼会的丹阳百姓超两千人。而此时距查公从丹阳卸任已有三十余年了。
对于这位祖父,金庸从来都是引以为豪的。家风如此,金庸本人自然也差不到哪去。
家国天下,金庸的基本原则是爱国
众所周知,在金庸的作品中,总少不了家国的情怀。《天龙八部》的乔峰、《射雕》系列的郭靖黄蓉、《碧血剑》中的鲁有脚、《书剑恩仇录》中的霍青桐,无论男女,只要是华夏子孙就有守卫家国的魄力和决心。
图源网络
小说之外,身在香港的他也无数次为香港之回归而奔波。据闻1982年,撒切尔夫人在首次访华前曾赴港会见金庸。金庸对此次会面的说法是这样的——
英国当时跟中国在交涉香港归还的事情,她希望我支持英国人,香港不要归还。但是我说我主张香港归还中国,第一,本身就是中国的地方,当然应该还了;第二你签条约九十九年,现在到期了,你怎么可以不守信用?她跟我没什么好谈的,就不谈了。
从1985年起,金庸便常以记者的身份担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政治体制小组的小组长,积极推动香港回归。
更早些时候的1959年,金庸开创了《明报》,屡次公开坚定不移地坚持着爱国立场。邓小平还曾一针见血地点评:
我们的世界观不同,但大家都爱国,都希望中国强大,这一基本原则完全一致。我们有共同语言。
从某个角度来看,金庸此人并不算是人不如文,至少在家国立场上,他的心始终便只有一个中国。只有当这样坚定且热烈的情怀融入武侠小说后才能成就了一番铁血风骨。至于伪善和市侩,自古也难出一二个圣人。都是凡人,何苦站在制高点上俯视金庸呢?
媚俗小说?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再看诸如“媚俗”“四大俗”这样的抨击就有些无理了,左一个俗,右一个看不下去,明明是个人喜恶,却非要上升到人身攻击上来,好没道理。
还记得周总理有这样一句话“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若是套用周总理的话来讲,想来便足够了:老百姓喜爱武侠、打斗、宗派,要你去批准干什么?
图源网络
有人爱看戏,有人爱看画,有人爱古董,这有什么关系?我们看了戏说好,不一定就好,我们的话靠不住,各人有各人的爱好,怎能作为标准?艺术是要人民批准的。只要人民爱好,就有价值。
当然金庸以“八风不动”作为回应也已算是很有风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