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八艳”的柳如是竟是位书法奇才!

明末清初,江南秦淮河畔出现了八位才艺卓群的名妓,史称“秦淮八艳”。她们中,就文学、书画才华及影响力而言,柳如是当推为“秦淮八艳”之首,尤其是书法水平,绝对是一位奇女子。
渔公子今天就来和大家说说这位”色艺双修“的一代佳人。
柳如是小楷扇面
兼具气节与才情的青楼女子
柳如是的面貌有着中国美女的典型特征:肤白如凝脂,眉宇纤细似桃花。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她有一种超脱“青楼”的清雅,且无论在琴、棋、书、画、诗词等方面,都备受大师称赞。
沈虬在《河东君传》中说她:“知书善诗律,分题步韵,倾刻立就;使事谐对,老宿不如。”

柳如是像

王国维曾题诗“幅巾道服自权奇,兄弟相呼竟不疑。莫怪女儿太唐突,蓟门朝士几须眉?”在王国维看来,在国破家亡危难时刻,包括柳如是丈夫、时任南明礼部尚书钱谦益在内的那些在屈膝变节的士大夫们(即诗中的“蓟门朝士”),在气节和操守方面是远远不如柳如是这个“下贱”妓女的。
清代大学者翁同龢则评柳如是书法:“铁腕拓银钩,奇气满纸。”
翁同龢是清朝同光年间的书法重镇,又是满清重臣,对一个沦落风尘的弱女子的书法竟有如此高的评价,实属意外。
字如其人,书法比丈夫写得还好
下面这幅柳如是《题望海楼》的楷书对联作品,可见翁同龢所言不虚。该作品可见柳深得“初唐四家”中的虞世南、褚遂良法度,并化古为我,自成风格。结字内紧外松、左收右放,撇极短而捺极长,联中的多处长捺和“機(机)”字伸长的戈钩,拓展了幅面空间,显得余味不尽。整幅作品收放自如,温婉娴静中透着钢筋铁骨,洋溢纸幅的浓浓书卷气。

日毂行天沦左界,地机激水卷东溟

再看一幅柳如是的行草对联。这幅对联更能见出柳如是书法“铁腕银钩”的特点。联语为:“浅深流水琴中听,远近青山画里看。”可以看出,柳如是的行草书深受笼罩明末清初书坛的董其昌书风的影响,但并不妍美软媚,风骨嶒峻,笔力雄健,内见怀素的圆劲和米芾的跌宕。
用笔精到,虽盘旋屈曲,却始终保持中锋,无偃笔、拙滞之笔。这幅对联现镌于常熟西郊锦峰拂水岩下的柳如是墓边石亭的柱子上,柳如是与青山流水作伴,实现了她“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愿望。
柳如是书法创作画面(影视作品)
关于柳如是的书法师承,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称:“河东君所与往来之名士中,李存我尤以工书著称,河东君(柳如是的号)之书法当受存我之影响无疑。”李存我的书法在当时享有盛名,甚至有大书法家董其昌畏忌这位乡里后辈、购焚李书的说法。
对于自己的书法,柳如是也是颇为自负,她曾作有“李卫学书称弟子”的诗句。
事实也正如此,柳如是的夫君钱谦益是当时名闻海内的大才子,且长柳如是36岁,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称:“河东君之书法,复非牧斋(钱谦益)所能及。”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书法亦然。柳如是端凝坚劲的书法正是其性情、眼界、心胸的外化和显现。

无畏殉国,她从来不想做妓女
柳如是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卒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经历了明清易代之际。10岁时因家庭窘迫被卖入娼寮,因天资聪颖,国色天香,诗文丹青出色,名列“秦淮八艳”之冠。她虽为妓女,却非常憎恶卖笑生涯,常着儒服男装,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诸文人纵谈时势,诗酒唱和。
1641年,柳如是与60岁的东林领袖、“文章宗伯”钱谦益结为秦晋之好(当时钱已六旬)。钱谦益为其盖绛云楼,内藏金石文字、历代书画珍品数万卷。柳如是利用这一极佳条件,博览群书,考异订讹,“写青山,临墨妙”。
明亡,柳如是劝钱谦益在刀、绳、水三种死法中选择一种以殉节。钱谦益选择水中死,后又以“水太冷”为托词,让柳如是深感失望。她连叹息都不发一声,“奋身欲沉池水中”,幸被人及时拉住。
对此,清文人袁枚有评:“伪名儒,不如真名妓。”后来柳如是鼓励钱谦益与抗清志士的郑成功、张煌言、瞿式耜等保持联络,甚至不惜罄尽金珠玉饰,支持兵败后的抗清义士重建义军,让天下多少昂藏男儿为之叹服并倾倒。
公元1664年,46岁的柳如是投缳自尽。死后悬棺坟中,誓死不履清朝土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