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特产:十字镇“天子粉丝”
“天子粉丝”
马雪莲
微信版第781期
救命粉丝汤
郎溪县十字镇有个天子门村,村里有个天子包,相传这里曾出了个天子。据说当年为了躲避追杀,一路东逃,逃到了石槽(现在的新和村)。
说也奇怪,天子逃到了这里,正是十月的天突然就下起了大雪。这雪一下就下的没完没了,下了整整十天十夜。村外的追兵进不来,村里的天子也出不去。
冰天雪地,饥寒交迫中,身受重伤的天子终于支撑不住倒在了村子的雪地上,眼看着天子将被冻死,情急之下杨家人偷偷救起了天子。因为天降大雪将稻谷全部都压在了雪下,等着收成的杨家人只好在雪地里刨了一些红薯将就着下锅蒸熟,然后搓碎揉成团切成条状,就着白开水烧了一锅粉丝汤喂给天子吃。
没成想,几口粉丝汤下肚,奄奄一息的天子竟睁开眼,活了。接下里的几日,那天子天天吃着粉丝汤,身体竟奇迹般康复了。后天子回宫坐上了龙椅,赐与杨家黄金千两。于是,靠着一碗粉丝汤,杨家人的日子过得殷实起来。
美丽的邂逅
这一过,已是几百年。又是一年金秋季,正是硕果累累时。车子从十字镇出发,沿着318国道一路向东,在一个叫分界山的地方折上“村村通”,行驶十多分钟后,停在一个厂门口,这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天子粉丝厂。
天子粉丝厂位于十字镇新和村,风光秀丽,有骆村水库,有成片的红薯和葛根。天子粉丝就是以骆村水库的水和当地自产的葛根与红薯资源为原料的土特产深加工。1995年,杨大琴创立天子粉丝厂,因“天子”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在2001年注册商标时,杨大琴毫不犹豫就写上了“天子”两字。可杨大琴本人我却一直未曾谋面,直到2014年的一天,我给她的企业办理一笔30万元的贴息贷款,才第一次接触她。
杨大琴精明能干,勤劳善学,无私无畏,家里厂里都是女强人。这一次接触就成了我们美丽邂逅的开始,从此我尊称她为杨姐。
几日前接到杨姐的电话,说,今年的新粉丝马上要开始生产了。因为其生产的“天子”牌葛根和红薯系列粉丝、粉皮产品,是纯手工制作,不含任何添加剂,不含明矾,我一直都想看看它的生产工艺。于是今天我邀上三五好友来到了天子粉丝厂。
见证传统工艺
还在厂门外,我们就已经闻到红薯的阵阵香味。作为天子手工红薯粉条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产品的每次研制杨姐必定全程参与,我们费了好大劲,才在工人堆里找到带着口罩正在忙碌的杨姐。
杨姐说,你们来的正是时候,第一锅红薯淀粉刚刚下锅。一溜看过去,十几口锅立在那里,只见杨姐和工人们正娴熟地把搅拌好的红薯淀粉放进95度至100度的开水蒸锅里,每锅蒸上0.5到0.6公斤,5至7分钟后取出。
粉丝从红薯到成品入库共需要经过五道工序,每道工序需层层把关,严格检验,一点大意不得,否则前功尽弃。所以,这也是天子粉丝脱颖而出制胜的法宝。
“天子”牌葛根和红薯粉丝、粉皮系列产品被列入“国家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安徽省著名商标”“安徽老字号”、2016年入选县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五项“手工粉丝系列产品专利证书”,2017年推荐申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也成为了本省及其他地区家庭食用和馈赠亲友的理想土特产礼品。这一路走来虽然艰辛,可她从未想过放弃。我们在感叹她取得的成绩,也佩服着她的坚韧。
新时期的传承人
看见杨姐和工人们娴熟地对粉条做型,我们也想上手试试,杨姐赶紧拦住了我们,说:“这看似简单的活,做起来可不是那么回事。这粉条的做型是很有讲究的,往深了说也是一门学问呢。”
还是孩童时,她就深受祖父辈制作手工红薯粉条传统技艺的熏陶,对手工红薯粉条制作一往情深。因为年纪小,不懂事,以为做粉条很简单,天天在家里吵着也要做一次,但因为不懂得技巧,手被高温的铁锅烫的全是泡。后来,经过多次尝试就知道技巧的重要性了。在父亲手把手教导下,杨姐慢慢学会了制作的手势要领,并控制住了粉条的温度及火候。
为了将制作手工红薯粉条的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她从初中便开始边念书边利用放学、放假的间隙,跟着家里的长辈们学习手工红薯粉条的制作方法。手工红薯粉条的各等级嫩度和需要达到的条形都有区别,做型用力的过程全凭个人的经验和感受。晒干的学问更加难以捉摸,粉条晒干所需的温度及含水率的控制都是在一次次实践中悟出来规律。
在制作手工红薯粉条的同时,她还四处寻师访友,积极参加农业部组织的多次农产品深加工培训,学习有关手工红薯粉条的加工制作技术。在学中干,在干中学,这一干已近三十年。经过连续多年的学习,她学到了制作手工粉条的“真经”,成了本地粉条界有名的“传统手工红薯粉条技师”。
致富路上的领头羊
远方的路正长,天子粉丝的路正长。
(作者单位:郎溪县十字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