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推荐性标准《秸秆收储打包体系建设规范》参编单位征集
经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组织执行2019年第四批国家推荐性标准计划的通知》(供销科标字【2020年03号)文件批复,中国再生资源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安徽省质量和标准研究院作为起草单位,起草推荐性国家标准《秸秆收储打包体系建设规范》。现诚邀地方政府、研究机构及秸秆设备、秸秆收储运和秸秆相关生产企业参与此标准的意见回馈、现场调研及研讨会等,并欢迎各企业机构参与起草单位。
近年来,作物根腐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针对近年来作物根腐病的严重形势,阐述了作物根腐病在田间的症状和发生规律,并从以下多个方面提出了防治措施。提高自身对根腐病的抵抗力,是抵御病害的根本途径。
通过种子选择、幼苗的选择和处理、土壤管理、推广秸秆覆盖栽培,进行化学防治等减少根腐病对作物的损害,希望能为农民在作物生产过程中提供科学的指导。主要危害根和茎基,最终导致整个植株死亡。一般在作物开花期发病,病菌首先感染作物的小根和分枝根,上下扩散。这种疾病从根扩散到茎的冠和基部,使主根变黑,皮层腐烂,根毛脱落。地上部分最突出的症状是下叶缘的黑色坏死斑和病变,植株上部叶脉的不规则黑色坏死斑。随着疾病的发展,叶子和茎变黑,患病的植物发育不良而过早死亡。6月中旬连续降雨,气温急剧上升,部分积水地块5 cm地温超过50℃,导致作物根部腐烂。根腐病是由腐烂后的病害引起的。田间涝渍时间越长,根腐病死亡率越高,水田的病株率和死株率分别是非水田的1.7-2.5倍和1.1-3.9倍。因此,高温、高湿和缺乏辐射是导致根腐病大规模发生的重要因素。缺钙酸性土壤胶体上吸附的正离子以氢离子为主,碱离子和钙离子的流失导致土壤有机质严重受损,缓冲能力下降。因此,高温、暴雨和光照不足导致根系呼吸受阻,抗性下降,对病虫易感,最终导致根腐病的发生。连作区土壤中根腐病菌较多,大多数农民不清理残茬,土壤消毒较少,导致连作地块已积累大量细菌,有的农民甚至直接播种种植,造成根腐病更为严重。随着雨季的到来,根腐病的发生会更加严重。根腐病是一种土传病害,主要侵染根系,影响植物的正常生理过程,当病害严重时,会导致整株植物死亡。病原体主要在土壤和有机体中过冬,大量病原体在土壤中积累,成为下一年感染的主要来源。栽培制度与根腐病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性。作物轮作的时间越长,根腐病的发生就越少。根腐病易防治难,关键是预防。防病是当地广大农民的经营理念。当病原菌侵染时,地上叶营养供给基本不受影响,症状不明显。随着底部叶片开始出现生理衰老,叶子出现萎蔫、发黄、黄斑等症状时,农民不会注意,病原菌会继续感染,最终导致腐烂、坏死。选用饱满无损的优质种子进行播种,以降低苗期感染的概率。多留茬苗在苗期可以预防各种病原菌引起的根腐病,对一些地下害虫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同时,添加微生物剂可以改善植物根系土壤的微循环,减少植物根腐病的侵染机会和危害,提高植物幼苗的抗逆性。每17.5 kg种子加50%辛硫磷乳剂100 g防治地下害虫。根腐病的主要侵染途径是创口。因此,购买健康种子,尽可能减少种子在储存、运输和种植过程中的创口,种植前用药液浸泡处理,是防止苗期细菌感染的有效方法。多菌灵、甲基硫杆菌、根粉等药剂可用于移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然选择。合理的轮作是减少根腐病发生的有效途径。根腐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播种前的土壤消毒非常重要。最好将土壤深翻,在阳光下暴晒10 ~ 15天,耙完后撒石灰(50 ~ 60公斤/亩)。耙后全田喷洒甲基硫杆菌或多菌灵+麦迪霉素或春季雷帕霉素等药剂进行土壤灭菌。作物播种后,按3 750 kg/hm2覆盖麦草碎(长约10厘米),均匀覆盖地面。麦秸秆覆盖后,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壤松散,抑制根腐烂病菌。所以作物生长良好,根腐病的发病率明显减少。在实际应用中,应解决麦秸中残留的麦粒,避免作物出苗后受损的问题。4月初,幼苗娇嫩易引起虫害,虫伤有利于病原菌感染。在农业作业中,应尽量保证工厂的完整性,防止造成伤害。移栽后或发病初期用水灌溉或发病初期灌溉2次,可有效降低根腐病的发生程度。每亩500 ~ 1000克金雷+多林(硫酸铜钙)500克/亩。安泰生每亩500克+惠克普(硫酸铜钙)500克。发病后期需要及时将病株移走,并重点放在病中心周围的植株上,用金雷或艾果丁液,先浇水或雨水灌溉作物根部,可延缓病害的发作,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大型杀菌剂。防治根腐病必须提倡一个“早”字,必须事先预防,一旦到达中、后期大面积出现,没有特殊的药剂难以有效抑制根腐病。因此,需要根据防治实验和生产实践,采取作物根腐病综合防治策略。本文介绍了作物根腐病的症状和发生原因,并从多方面介绍了作物根腐病的防治技术,以期为作物种植者提供参考。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分会探索建立规范可行的农林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与种养殖合作社、收储运环节、再利用企业及科研机构共同搭建平台,探索秸秆、畜禽粪便、农膜地膜及林业废弃物等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循环模式,促进绿色生态发展。
本网所选文章旨在传递更多高价值信息。欢迎推荐,感谢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