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治水6范仲淹治水1面对的问题

苏州治水6

——话说苏州之二十五

我楚狂人

一、历史上的苏州治水5

5.范仲淹治水1

据史料记载,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苏州发大水,持续的大暴雨造成洪水泛滥。洪灾导致大片农田被淹,灾民超过10万户。第二年,也就是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六月,范仲淹被朝廷调任苏州知州。也就是说,范仲淹破例任职家乡,就是来治水的。范仲淹一上任,就对水患进行调查,他遍访农村德高望重之人,察访水道,终于找到了苏州地区水患频发的关键所在。提出“修围、浚河、置闸”三者并举。疏通了茜泾、下张、七丫、白茆、浒浦等松江支流,号称五大浦,导水入松江,再入长江,苏州水患逐渐平息。

(1)面对的问题

当时范仲淹面对的问题非常复杂。

其一,东江、娄江淤塞成陆。

《禹贡》上说“三江既入,震泽底定”,这“三江”古娄江和古东江的入海河道是人工开凿的,只有吴淞江自古以来就一直是天然形成的入海河道。在唐朝后期,我国的气候进入一个寒潮期,导致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潮的倒灌,使得进入三江里的海沙不断增多,古娄江和古东江的入海口很快就被泥沙和海沙所淤塞,加上杭州湾北面捍海塘的修筑,很快就使得古娄江和古东江淤塞成陆。这样就使得太湖水原来通过三江入海变成了只通过一江入海了。

这是范仲淹面对的现实问题之一。

其二,太湖上游五堰被毁,水量急增。

说起五堰,就得提到伍子胥。当年为了伐楚,伍子胥主持在现在的高淳开凿了一条运河,沟通太湖和长江,以运送军粮。后人为了纪念伍子胥,就把这条运河称为胥溪。这条运河沟通了太湖下游的吴淞江流域和上游的青弋江、水阳江(后人称之为九阳江)流域。由于该运河是开凿茅山而行的,要穿越山脊,所以就形成了两侧相背倾斜的地势。为防止汛期西水东泄,以及旱季溪河干涸,古人在胥溪上,就是在现在的东坝镇(上坝)到定埠间修筑了五道土堰,以分级节制水流。由于这五道土堰对于胥溪航运至为关键,所以胥溪又被称为五堰。

五堰一直起着节制水流的作用,一直到唐代末期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在宋代水利专家单锷的水利书中有记载:“由宜兴而西,溧阳县之上有五堰者,古所以节宣、歙、金陵、九阳江之众水,由分水、银林二堰直趋太平洲、芜湖。后之商人由宣、歙贩运簰木,东入二浙,因五堰为艰阻,因相为之谋,绐官长废去五堰。”这五道节制水流的土堰在唐末因商人的私利和官长的渎职而被废去。而入宋以后,没有将之及时修复,所以就产生了很大的祸害。对此,单锷继续分析道:“五堰既废,宣、歙、金陵、九阳江之水或遇五六月暴涨,则皆入宜兴之荆溪而入震泽,盖上三州之水东灌苏、常、湖也。”就是到了夏季暴雨多发之时,太湖上游当时三个州的水就通过宜兴的荆溪一股脑儿地进入太湖,再由太湖东灌下游地势低洼的苏、常、湖地区,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这是范仲淹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

其三,吴江塘路成为太湖洪水东趋障碍。

太湖西高东低,吴江、平望一带,原来一直是湖水东趋宣泄的要冲,一直是一片沼泽地带,直到唐朝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为了漕运交通,苏州刺史王仲舒“堤松江为路”,在苏州、吴江、平望之间修筑了一条塘堤,这就是著名的吴江塘路。著名的宝带桥就是这时出现,是塘路的组成部分。在范仲淹时代的宋代,吴江塘路就成了太湖洪水东趋的障碍。从而导致了其“横截江流五、六十里,致震泽之水常溢而不泄,浸灌三州之田。”

这是范仲淹面对的又一个问题。

其四,塘浦圩田体系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从唐代到五代吴越国时期,吴淞江流域都是设立专门的机构营田司来管理农田水利的,其塘浦圩田、各支流港汊都是建有完善的堤防堰闸体系的,所以在大水之年,田里的水能很快流入塘浦港汊,而塘浦港汊里的水又能很快地进入吴淞江的各大支流,而支流里的水又能很快进入到吴淞江主干道,进而抬高吴淞江的水位,并高于海潮水位,这样就使得巨量的吴淞江里的清水能有效地冲刷倒灌入江的海沙,并入海。

但是,入宋以后,为了便于转运漕粮,转运使乔维岳把五代吴越国时期完善的塘浦圩田体系全部破坏掉了。吴淞江流域没有了堤防堰闸体系的保护,那些塘浦港汊、大小支流就会被泥沙和海沙日渐淤塞,一遇大水或持续的暴雨,就会泄水不畅,形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其五,朝廷把主要资金用于国防,治水缺乏资金。

我们知道北宋建立时,北方还有几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比如辽、西夏等。这些游牧部落经常会带着铁骑来“叩关”,对北宋边境进行侵扰,甚至是烧杀抢掠,所以,为了更好地加强北部边境的防御,北宋朝廷将国库里的钱主要都花在国防上了。朝廷对两浙地区的越来越严重的占水为田的现象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是暗中鼓励的,这无非是为了增加税源。所以对范仲淹提出的关于吴淞江流域水利建设的建议并不怎么支持。

所以这些现实问题,使得范仲淹的治水方略的实施一波三折。


天平山忧乐坊


天平山范祠,下同。


天平山范氏祖墓


天平山范仲淹像


天平深秋,下同。

(0)

相关推荐

  • 青丘浦走出大诗人

    <苏州日报>2021年07月10日 B01版 李巨川 元末明初,在吴淞江和青丘浦交汇处的大树村,长期隐居着一位叫高启的诗人.大树村的具体地点,在今天苏州工业园区的星龙街和听涛路相交处. 高 ...

  • 苏州治水8范仲淹治水3成就

    苏州治水8 --话说苏州之二十五 我楚狂人 一.苏州历史上的治水7 5.范仲淹治水3 (3)成就3 范仲淹研究了五代吴越国的成功的水利建设经验,结合自己的治水实践,范仲淹对吴淞江流域的水利建设创造性地 ...

  • 苏州治水7范仲淹治水2方略

    苏州治水7 --话说苏州之二十五 我楚狂人 一.苏州历史上的治水6 5.范仲淹治水2 (2)方略 面对苏州治水困局,范仲淹千方百计地寻找治水的有效方略,并想尽办法请求朝廷支持实施.首先他向朝廷汇报了在 ...

  • 苏州治水14历史上的苏州治水13汤斌治水

    苏州治水14 --话说苏州之二十五 我楚狂人 一.历史上的苏州治水13 11.汤斌治水 著名廉吏汤斌治吴,没有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但是与苏州唯一的高山水利工程穹窿山水利工程有密切联系.有清光绪<重 ...

  • 苏州治水13历史上的苏州治水12张国维治水

    苏州治水13 --话说苏州之二十五 我楚狂人 一.历史上的苏州治水12 10.张国维治水 张国维(1595年-1646年).字玉笥,浙江东阳人.曾任明末江南十府巡抚,后任兵部尚书.清兵入关后,宁死不降 ...

  • 苏州治水12历史上的苏州治水11海瑞治水

    苏州治水12 --话说苏州之二十五 我楚狂人 一.历史上的苏州治水11 9.海瑞治水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陈墓镇教高中语文.期间,我第一次见到了手写本清乾隆年间的<陈墓志>,第一次见到 ...

  • 苏州治水10苏州历史上的治水9夏原吉治水

    我楚狂人 一.苏州历史上的治水9 7.夏原吉治水 明朝初年,户部尚书夏原吉治理苏州水患,可以说是苏州历史上较大规模的一大水利工程.说是大工程,是这一工程改变了苏州水系的格局,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正因 ...

  • 水文化 | 中国特有的社会治水与国家治水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国家之源.从大禹治水的久远传说,到时下的抗洪救灾,治水一直与中国相伴.基于治水的内生性需求,形成的社会治水与国家治水活动,不但塑造着中国的社会性和国家性,还形塑着中国特有的社会治理和 ...

  • 苏州火车站的范仲淹立像

    苏州站南广场 -- 一尊坐南朝北(面朝车站背对苏州城平门)高达9米的范仲淹铜像矗立在广场正中央,而"吴文化始祖"泰伯."姑苏城的缔造者"伍子胥."南方 ...

  • 范仲淹在苏州:治水、办学、置义田

    太湖落日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这年范仲淹四十六岁.年初,他被贬守睦州,在睦州只呆了两个月,六月,徙苏州.范仲淹在苏州呆了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治水.办学两件大事.在他的晚年,又将平生积蓄在苏州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