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到无求品自高——中国画的虚静之境
中国画的“境界”是将世俗的欲望抛弃,画到无求品自高。古代僧人画家和文人隐士的书画流露出的“静气”就已达到格调高古之境界。
我国古代的山水画中总有一种隐逸气,有的却以桃花源的平和宁静潜在笔墨之中,这“静气”表现出超凡脱俗的美感意欲静,心则正。
庄子曰:“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无则无为而无不为也。”心静笔墨才沉着,心手亦如一,中国画是作者心灵的写照,只要画家内心充满感情,总会有理解你的知音。国画有充分玩味的余地,观者的心也要静,这样在观赏的过程中才能进入境界。
中国画很讲究“虚”,虚不等于空,不是一无所有,而是要由实发展到神妙的意境——虚。中国画的“虚”予人以丰富的联想。唐司空图《诗品·雄浑》所说“返虚入浑”,意即返虚方能入浑。这个“浑”不是“浑沌初开”之浑,而是更高级的无所不包极端复杂之浑。
“实”就在眼前一览无余,最大也是有边际的,最满也是有限度的。只有返虚入浑,方能无边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如李煜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他不实答,却一下使你面对滔滔东流的大江。
如果只是一实,还能有那样丰富的含义,那样阔大的境界吗?因此在中国画的创作时对静虚的理解是必要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