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木雕漆艺 识闽越文化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形多山,历史上屡屡成为中原先民南迁的目的地;加之又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航地,“泉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遂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中淬炼出厚重与包容的文化气质。
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格物匠心——福建传统工艺展”,展现了多元文化共生共存、滋养百艺的文明奇观。其中的明德化窑何朝宗款白釉观音立像及文昌帝君坐像、清沈绍安脱胎寿星立像、近代沈正镐脱胎竹根瓶、李芝卿仿制脱胎漆后母戊鼎,以及现代寿山石雕“闽西组雕”等作品,均难得一见,值得品鉴。
(清)金漆木雕“八仙图”花板一对
工艺中流淌的儒释道
福建多山,丰茂的森林资源为木雕、竹雕等雕刻技艺提供了物质保障。在展出的木雕、建筑构件、瓷塑等工艺作品中,如果来一次人物题材的词频统计,那么最高频的应该是观音菩萨、八仙、二十四孝、关羽。甚至某一项工艺门类中就包含了儒释道文化,如展出的金漆木雕工艺作品中,既有文王访贤建筑构件、二十四孝屏风,又有观音菩萨花板,还有西王母建筑构件、八仙图花板,可以说,儒释道三家在工艺中完美合一,不分彼此,共同为艺术服务。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谓深入人心。八仙可能是最接近老百姓的神仙群体了,他们分别代表了男、女、老、幼、富、贵、贫、贱,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一种生态,一体多元,团结平等,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愁吃不愁穿,天天行空过海,就像一年四季都在满世界旅游;互相从来也不厌烦,从没听说过他们闹过什么矛盾,即便斗争也是一致对外。这一切极符合人们对健康社群、美好生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想象和向往。住在海边,千年而下,天天面朝大海,人人心里都住着八仙吧?
展览中的二十四孝屏风,尤为精美。“二十四孝”固然有封建糟粕,但也不尽然。比如老莱子戏彩娱亲,民间存有很多版本,说老莱子70岁了,还没找到媳妇,父母很是操心,为了宽慰父母,老莱子经常学小孩子在地上打滚、耍宝、撒娇,坚持自己还小,惹得父母开怀大笑。父母在,不言老,让父母开心,未尝不是尽孝道。70岁的老者,尚如此温暖可人,堪称“别人家的孩子”。
在建筑、日常器物上看见这般场景,生活自然也会多些温暖,多一份意趣。
(清)沈绍安作脱胎寿星立像
家族漆艺传九代
早在南宋时期,福州漆艺就已可以生产精美的雕漆器具,如今不少工艺技术仍然代表着当今世界漆艺的最高水平。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其技艺更赢得海外市场的宠溺。
展览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沈绍安漆艺。沈绍安,1767年生于福州双抛桥河墘小花巷。从一块千年古匾的“夹纻”工艺中受到启发,创制脱胎漆器,让三坊七巷一见倾心,令脱胎漆器名声大振。此次展览中,就有沈绍安作脱胎寿星立像。
沈绍安辞世后,其子沈初朱继承父业。其时清廷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福州脱胎漆器外销日增。朱启钤在《漆书》中记载:“外国人嗜沈绍安手制品,视同古玩,值虽千金,亦无吝啬。”
沈初朱传长子沈作霖;沈作霖生子六人,为“允”字辈;“允”字辈又生“正”字辈15人;到了“正”字辈时期,沈正镐、沈正恂等相继成立“正记”“恂记”等字号,家族脱胎漆器进一步传承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展品中,就有沈正镐作古铜色脱胎漆塑观音立像、铁拐李立像、关羽坐像、荷叶脱胎漆瓶,以及沈绍安兰记银漆彩绘山水人物梅瓶。到今天,沈绍安脱胎漆器已传至第九代,“沈绍安”已经成为一种漆艺品种,传承人遍布百家姓。
提到沈绍安脱胎漆器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不能不提到李芝卿先生。他是中国现代漆画的奠基人,早年师从清廷御工林鸿增和日本漆艺大师原田学习漆艺,并赴日本留学,后进入沈绍安兰记脱胎漆器店当技师。1931年,李芝卿仿唐代“金银平脱”,首创台花工艺。展览中李芝卿等人仿制的脱胎漆后母戊鼎,郭沫若曾评价其:“举之一羽轻,视之九鼎兀。”“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描绘出了这件作品看似重达千斤,其实身轻如羽的独特艺术魅力,可惜这件作品被安置在一个角落,展签上并没有指出这一重要信息。
据李芝卿的弟子回忆,李老经常观察自然界气象变化和身边的事物,晨云暮雨,流霞夕照,都必观之,就连屋漏水痕,都要观察一番,常说这些东西“皆可为师,皆可入饰”。正是这种艺术敏锐,让他成为像沈绍安一样的漆器髹饰技艺集大成者,成为极富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他以中国传统“犀皮皱”“釉变”等工艺,糅合“倭漆”的变涂工艺,创造了“闪光沉花法”“犀皮起皱法”“彩漆漂变法”等变涂技法以及“台花”“赤宝砂”等髹漆技法,并创制一百多块技法样板,为脱胎漆艺做出巨大贡献。
(清)廖熙雕楠木关羽坐像
木石漆土皆关情
材料是工艺的物质基础,而人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注入材料,创作出工艺作品,让人们用起来好用,看起来好看,甚至让作品有了灵魂。福建工艺中的木雕、石雕、漆器、瓷器无不如是。
一段木头,是西王母飞翔的凭借,是文王访贤的山河;一块石头,能开出七彩的花朵,结出满山的秋实;割漆人百里千刀,才能收获一斤生漆;制瓷人挥汗如雨,一抔土才能烧制成瓷。
在寿山石展览单元,就有多位寿山石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作品,如冯久和的寿山石雕母猪摆件、林亨云的“一家亲”熊系列印章——小猪的声音依稀可闻,黑熊的毛发不差分毫,这都是倾注传承人一生心血创制的题材。
福建还是革命老区,八十余县约70个为老区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展出的寿山石雕“闽西组雕”更是寄托着炽热的革命情怀。如陈锡铭的“才溪模范乡”、郭功森的“古田会议会址”摆件,巧妙利用石料特点,将整个建筑部分设计为赤红色,这种红色似乎将要染红背靠的大山、四围的林田,艺术地反映了才溪乡、古田会议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而林爱珠的“上杭临江楼”摆件上,秋江湍急,秋山风劲,再现了毛泽东在此养病时所作的《采桑子·重阳》中“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寥廓意境。
展出的金漆木雕作品中,仅花板就有:八仙图、劝学图、贵子图、凤穿牡丹图、王侯富贵图、五代同堂图、群仙图等多种吉祥题材,无不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多子多福、幸福美满的无比向往。
一组人生“四快”题材的木雕作品极为传神,生动再现了人们捶背、打喷嚏、挖耳、醉酒等日常生活中的快活事,反映了木雕工艺在建筑构件和神像雕刻之外,对题材的拓展,以及接地气的追求。
只是在展览的设计和布展上,将其作为木雕单元的开头,稍显突兀。特别是从展线上看,序厅左首德化瓷白釉观音立像,右首德化瓷文昌帝君坐像,紧接着进入第一单元的木雕部分,上来就打喷嚏、掏耳朵,虽曰“四快”,其实让人有点接不上戏,“快”不起来。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谢忠军
流程编辑 邰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