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肝十三法

中医治肝十三法

导读:清·王旭高所著《西溪书屋夜话录》又名《治肝三十法》,全书不过几百字而已,却对中医肝病理论影响深远。程门雪先生为之编纂了歌诀,刘保和稍作修改,今编者将原文和修改过的歌诀对照排列,便于大家理解记忆。假使各位能牢记于心,则临床水平必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西溪书屋夜话录》歌诀与原文

总纲: 
肝气肝风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冲心犯肺乘脾胃,夹寒夹痰多异形,本虚标实为不同,病杂治繁宜细究。气有多余便是火,内风多从火发生,阳亢上冒巅顶甚,血虚旁走四肢病。
各论

1.一法曰:疏肝理气。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山栀;兼痰,加半夏、茯苓。

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疼痛,

疏肝理气香附郁,苏梗青皮橘叶属,

兼寒吴萸热丹栀,兼痰半夏与茯苓。

2.一法曰:疏肝通络,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宜兼通血络,如旋覆、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等。

疏肝不应宜通络,营气窒痹辛润行,

络脉瘀阻归须桃,旋覆泽兰新绛增。

3.一法曰:柔肝。如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兼热,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苁蓉、肉桂。

肝气胀而疏更甚,归杞膝柏柔肝任,

兼寒肉桂与苁蓉,兼热天冬生地从。

4.一法曰:缓肝。如肝气甚而中气虚者,当缓肝,炙甘草、白芍、大枣、橘饼、淮小麦。

缓肝之急经方好,白芍橘饼甘麦枣,

肝气甚而中气虚,此方变化无穷奥。

5.一法曰:培土泄木。肝气乘脾,脘腹胀痛,六君子汤加吴茱萸、白芍药、木香。即培土泄木之法也。温中疏木也。黄玉楸惯用此法。

培土泄木用六君,吴萸白芍木香临,

脘腹胀痛肝乘脾,温中疏木法意深。

6.一法曰:泄肝和胃。肝气乘胃,即肝木乘土 脘痛呕酸,二陈加左金丸,或白蔻、金铃子。即泄肝和胃之法也。

脘痛呕酸肝乘胃,泄肝和胃法亦贵,

二陈汤和左金丸,金铃白蔻随机兑。

7.一法曰:泄肝。如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心痛,宜泄肝,金铃、延胡、吴萸、川连。兼寒,去川连,加椒、桂;寒热俱有者,仍入川连,或再加白芍。盖苦、辛、酸三者,为泄肝之主法也。

泄肝肝气上冲心,热厥心痛用左金,

金铃子散寒椒桂,寒热俱有连芍寻。

泄肝主法苦辛酸,三者错综随证斟。

8.一法曰:抑肝。肝气上冲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如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

肝气冲肺抑肝立,猝得胁痛暴上气,

喘主吴萸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宜。

9.一法曰:熄风和阳。如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用熄风和阳法,羚羊、丹皮、甘菊、钩钩、决明、白蒺藜。即凉肝是也。

肝风初起头目眩,熄风和阳即凉肝,

羚羊钩藤白蒺藜,决明甘菊丹皮赞。

10.一法曰:熄风潜阳。如熄风和阳不效,当以熄风潜阳,如牡蛎、生地、女贞子、玄参、白芍、菊花、阿胶。即滋肝是也。

熄风和阳而不效,潜阳便将滋肝招,

牡蛎生地女贞子,菊花玄参胶白芍。

11.一法曰:培土宁风。肝风上拟,中虚纳少,宜滋阳明,泄厥阴,如人参、甘草、麦冬、白芍、甘菊、玉竹。及培土宁风法,亦即缓肝法也。

培土宁风缓肝遵,宜滋阳明泄厥阴,

中虚纳少肝风逆,玉竹芍草麦菊参。

12.一法曰:养肝。如肝风走于四肢,经络牵掣或麻者,宜养血熄风,生地、归身、杞子、牛膝、天麻、制首乌、三角胡麻。即养肝也。

养血熄风养肝法,肝风旁走四肢夸,

经络牵掣或麻者,地归杞膝首蔚麻。

13.一法曰:暖土以御寒风,如《金匮》近效白术附子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是暖土以御寒风之法。此非治肝,实补中也。

暖土以御寒风方,近效白术附子汤,

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服之康。

14.一法曰:清肝。如羚羊、丹皮、黑栀、黄芩、竹叶、连翘、夏枯草。

肝火游行于三焦,上下内外无不到,

清肝羚羊丹栀芩,竹叶连翘夏枯草。

15.一法曰:泻肝。如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之类。

泻肝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泻青丸。

16.一法曰:清金制木。肝火上炎,清之不已,当制肝,乃清金以制木火之亢逆也,如沙参、麦冬、石斛、枇杷叶、天冬、玉竹、石决明。

清之不已肝火炎,清金制木即制肝,

沙参石斛天麦冬,玉竹杷叶石决全。

17.一法曰:泻子。如肝火实者,兼泻心,如甘草、黄连。乃“实则泻其子”也。

肝火实者兼泻心,泻子甘草黄连存。

18.一法曰:补母。如水亏而肝火盛,清之不应,当益肾水,乃“虚则补母”之法,如六味丸、大补阴丸之类。亦乙癸同源之义也。

肾水亏而肝火盛,清之不应补母用,

乙癸同源益肾水,大补阴与六味呈。

19.一法曰:化肝。景岳治郁怒伤肝,气逆动火,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用青皮、陈皮、丹皮、山栀、芍药、泽泻、贝母,方名化肝煎。是清化肝经之郁火也。

郁怒伤肝用化肝,气逆动火生热烦,

青陈丹栀芍泽贝,胁痛胀满动血尝。

20.一法曰:温肝。如肝有寒,呕酸上气,宜温肝,肉桂、吴萸、蜀椒。如兼中虚胃寒,加人参、干姜,即大建中汤法也。

呕酸上气肝有寒,肉桂萸椒谓温肝,

中虚胃寒加参姜,大建中法尤为善。

21.一法曰:补肝。如制首乌、菟丝子、杞子、枣仁、萸肉、脂麻、沙苑蒺藜。

补肝沙苑菟丝杞,脂麻枣仁萸首乌。

22.一法曰:镇肝。如石决明、牡蛎、龙骨、龙齿、金箔、青铅、代赭石、磁石之类。

镇肝金箔赭磁牡,青铅石决龙齿骨。

23.一法曰:敛肝。如乌梅、白芍、木瓜。此三法,无论肝气、肝风、肝火,相其机宜,皆可用之。

敛肝乌梅木瓜芍,肝气风火相机入。

24.一法曰:平肝。金铃、蒺藜、钩钩、橘叶

平肝蒺铃橘叶钩。

25.一法曰:散肝。“木郁则达之”,逍遥散是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即散肝是也。

散肝达郁逍遥优。

26.一法曰:搜肝。外此有搜风一法。凡人必先有内风而后外风,亦有外风引动内风者,故肝风门中,每多夹杂,则搜风之药,亦当引用也,如天麻、羌活、独活、薄荷、蔓荆子、防风、荆芥、僵蚕、蚕蜕、白附子。

外风引动内风病,搜肝便有搜风用,

二活蔓荆薄天麻,蝉蜕白附防荆蚕。

27.一法曰:补肝阴。地黄、白芍、乌梅。

肝阴地黄芍乌梅

28.一法曰:补肝阳。肉桂、川椒、苁蓉。

肝阳肉桂椒苁蓉。

29.一法曰:补肝血。当归、川断、牛膝、川芎。

肝血归芎膝断汇。

30.一法曰:补肝气。天麻、白术、菊花、生姜、细辛、杜仲、羊肝。

肝气天麻术辛菊,

生姜杜仲羊肝随。

本文摘自《西溪书屋夜话录》(又名《治肝三十法》)、《刘保和〈西溪书屋夜话录〉讲用与发挥》

王旭高治肝卅法浅析
天津中医学院(300193) 雒明池

清代名医王泰林,字旭高(1789~1862),晚号退思居士,江苏省无锡市人。王氏中医临床造诣极深,其医论贵在独创,尤其是对肝病提出“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的精辟见解,总结出著名的“治肝卅法”,集古今治肝方法之大成,是迄今为止全面论述肝病证治的唯一专著,具有极大的临床指导意义。现对其“治肝卅法”作一浅析,以供同道参考。
王氏在肝病的证治中,分为肝气证治、肝风证治、肝火证治、肝寒肝虚证治等共四个方面。他认为“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
1、 肝气证治共分九法。
(1) 疏肝理气法: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用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山栀;兼痰加半夏、茯苓。
(2) 疏肝通络法: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兼通血络,用旋覆花、新绛、当归须、桃仁、泽兰叶等药。
(3) 柔肝法:如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用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等药。兼热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肉苁蓉、肉桂。
(4) 缓肝法:如肝气甚而中气虚者,当缓肝,用炙甘草、白芍、大枣、橘饼、淮小麦等药。
(5) 培土泄木法:肝气乘脾,脘腹胀痛,用六君子汤加吴茱萸、白芍、木香,即培土泄木之法。
(6) 泄肝和胃法:肝气乘胃,脘痛呕酸,用二陈汤加左金丸,或白蔻、金铃子,即泄肝和胃之法。
(7) 泄肝法:如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心痛,宜泄肝,用金铃子、延胡、吴萸、川连等药。若兼寒,去川连,加川椒、肉桂;若寒热俱有者,仍入川连,或再加白
芍。盖苦、辛、酸三者,为泄肝之主法也。
(8) 抑肝法:肝气上冲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如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
(9) 散肝法:“木郁则达之”,用逍遥散。《素问》所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即散肝之意也。
从以上肝气证治法可看出,对于肝气自郁于本经的病变,王氏先采用疏肝理气之法,若不应,则疏肝通络,疏之更甚者,改用柔肝法,肝郁较重者,又宜散肝。对于因肝气乖戾而致他脏病变者,中气虚者用缓肝法,肝气乘脾者用培土泄木法,肝气乘胃者用泄肝和胃法,肝气冲心者用泄肝法,肝气犯肺者用抑肝法。上述诸法的使用可谓运法缜密,丝丝入扣。
2、 肝风证治共分七法。
(1) 熄风和阳法:如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用熄风和阳法,用羚羊、丹皮、甘菊、钩藤、决明、白蒺藜等药,即凉肝是也。
(2) 熄风潜阳法:如熄风和阳不效,当以熄风潜阳,用牡蛎、生地、女贞子、玄参、白芍、菊花、阿胶等药,即滋肝是也。
(3) 培土宁风法:如肝风上逆,中虚纳少者,宜滋阳明,泄厥阴,用人参、甘草、麦冬、白芍、甘菊、玉竹等药,即缓肝是也。
(4) 养肝法;如肝风走于四肢,经络牵掣或麻者,宜养血熄风,用生地、归身、杞子、牛膝、天麻、制首乌、三角胡麻等药,即养肝是也。
(5) 平肝法:用金铃、蒺藜、钩藤、橘叶等药。
(6) 搜肝法:肝风门中,内外风夹杂,故搜风之药亦当引用,如天麻、羌活、独活、薄荷、蔓荆子、防风、荆芥、僵蚕、蚕蜕、白附子。
(7) 暖土以御寒风法:如《金匮》近效白术附子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此法非治肝,实补中也。
王氏认为,肝风一证虽多上冒巅顶,亦能旁走四肢。上冒者阳亢居多,旁走者血虚为多。
故其治法亦不同。肝风初起用熄风和阳法,如此法不效,当用熄风潜阳法,若肝风上逆的同时伴有中虚纳少,宜用培土宁风法。若肝风旁走于四肢,则用养肝法。此外,王氏对于搜肝法独有心得。他认为,凡人必先有内风而后外风,亦有外风引动内风者,故肝风门中,每多夹杂,则搜风之药亦当引用。由此可见,王氏对肝风证的治法简明扼要,颇为实用。
3、 肝火证治共分六法。
(1) 清肝法:用羚羊、丹皮、黑栀、黄芩、竹叶、连翘、夏枯草等药。
(2) 泻肝法:用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等方。
(3) 清金制木法:肝火上炎,清之不已,当制肝,乃清金以制木火之亢逆也,用沙参、麦冬、石槲、枇杷叶、天冬、玉竹、石决明等药。
(4) 泻子法:如肝火实者,兼泻心,用甘草、黄连,取“实则泻其子”之意也。
(5) 补母法:如水亏而肝火盛,清之不应,当益肾水,用六味丸、大补阴丸之类。此乃“虚则补其母”之法,亦即乙癸同源之义也。
(6) 化肝法:张景岳治郁怒伤肝,气逆动火,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用青皮、陈皮、丹皮、山栀、芍药、泽泻、贝母,方名化肝煎,以清化肝经之郁火也。
肝火燔灼,游行于三焦,一身上下内外皆能为病,其症候多端,难以枚举。然其治法则又以清肝与泻肝为首选。清肝不应,上炎犯肺,又当清金制木,肝火炽盛,又当兼泻其子。
如因水亏而致肝火亢盛,又当补其母。若因肝经自郁化火,又当清化郁火。王氏对肝火的治法,不但重视本经病变的治疗,而且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顾及其他脏腑的病变,其论述颇有见地。

4、 肝寒肝虚等证治共分八法。
(1) 温肝法:如肝有寒,呕酸上气,宜温肝,用肉桂、吴萸、蜀椒等药。
(2) 补肝法:用制首乌、菟丝子、杞子、枣仁、萸肉、脂麻、沙苑蒺藜等药。
(3) 镇肝法:用石决明、牡蛎、龙骨、龙齿、金箔、青铅、代赭石、磁石等药。
(4) 敛肝法:用乌梅、白芍、木瓜等药。
(5) 补肝阴法:用地黄、白芍、乌梅等药。
(6) 补肝阳法:用肉桂、川椒、苁蓉等药。
(7) 补肝血法:用当归、川断、牛膝、川芎等药。
(8) 补肝气法:用天麻、白术、菊花、生姜、细辛、杜仲、羊肝等药。

(1) 温肝法:如肝有寒,呕酸上气,宜温肝,用肉桂、吴萸、蜀椒等药。
(2) 补肝法:用制首乌、菟丝子、杞子、枣仁、萸肉、脂麻、沙苑蒺藜等药。
(3) 镇肝法:用石决明、牡蛎、龙骨、龙齿、金箔、青铅、代赭石、磁石等药。
(4) 敛肝法:用乌梅、白芍、木瓜等药。
(5) 补肝阴法:用地黄、白芍、乌梅等药。
(6) 补肝阳法:用肉桂、川椒、苁蓉等药。
(7) 补肝血法:用当归、川断、牛膝、川芎等药。
(8) 补肝气法:用天麻、白术、菊花、生姜、细辛、杜仲、羊肝等药。

从以上治法来看,颇似用药加减,无论肝气、肝风、肝火,只要与其病机相吻合,皆可随症采用。
综上所述,王氏对于肝病的证治从肝气、肝风、肝火、肝寒肝虚等四个方面立法三十条。

其论述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广而不乱,深得治肝之要旨,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清代名医王旭高治肝卅法浅析

王泰林,字旭高(1789~1862),晚号退思居士,江苏省无锡市人。王氏中医临床造诣极深,其医论贵在独创,尤其是对肝病提出“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的精辟见解,总结出著名的“治肝卅法”,集古今治肝方法之大成,是迄今为止全面论述肝病证治的唯一专著,具有极大的临床指导意义。现对其“治肝卅法”作一浅析,以供同道参考。

王氏在肝病的证治中,分为肝气证治、肝风证治、肝火证治、肝寒肝虚证治等共四个方面。他认为“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

1,肝气证治共分九法。疏通柔缓泄抑散,培土和胃肝气中。

(1)疏肝理气法: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用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山栀;兼痰加半夏、茯苓。(2)疏肝通络法: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兼通血络,用旋覆花、新绛、当归须、桃仁、泽兰叶等药。(3)柔肝法:如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用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等药。兼热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肉苁蓉、肉桂。(4)缓肝法:如肝气甚而中气虚者,当缓肝,用炙甘草、白芍、大枣、橘饼、淮小麦等药。(5)培土泄木法:肝气乘脾,脘腹胀痛,用六君子汤加吴茱萸、白芍、木香,即培土泄木之法。(6)泄肝和胃法:肝气乘胃,脘痛呕酸,用二陈汤加左金丸,或白蔻、金铃子,即泄肝和胃之法。(7)泄肝法:如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心痛,宜泄肝,用金铃子、延胡、吴萸、川连等药。若兼寒,去川连,加川椒、肉桂;若寒热俱有者,仍入川连,或再加白芍。盖苦、辛、酸三者,为泄肝之主法也。(8)抑肝法:肝气上冲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如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9)散肝法:“木郁则达之”,用逍遥散。《素问》所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即散肝之意也。从以上肝气证治法可看出,对于肝气自郁于本经的病变,王氏先采用疏肝理气之法,若不应,则疏肝通络,疏之更甚者,改用柔肝法,肝郁较重者,又宜散肝。对于因肝气乖戾而致他脏病变者,中气虚者用缓肝法,肝气乘脾者用培土泄木法,肝气乘胃者用泄肝和胃法,肝气冲心者用泄肝法,肝气犯肺者用抑肝法。上述诸法的使用可谓运法缜密,丝丝入扣。

2,肝风证治共分七法。养平搜熄暖培中,肝风诊治七法宏。

(1)熄风和阳法:如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用熄风和阳法,用羚羊、丹皮、甘菊、钩藤、决明、白蒺藜等药,即凉肝是也。(2)熄风潜阳法:如熄风和阳不效,当以熄风潜阳,用牡蛎、生地、女贞子、玄参、白芍、菊花、阿胶等药,即滋肝是也。(3)培土宁风法:如肝风上逆,中虚纳少者,宜滋阳明,泄厥阴,用人参、甘草、麦冬、白芍、甘菊、玉竹等药,即缓肝是也。(4)养肝法;如肝风走于四肢,经络牵掣或麻者,宜养血熄风,用生地、归身、杞子、牛膝、天麻、制首乌、三角胡麻等药,即养肝是也。(5)平肝法:用金铃、蒺藜、钩藤、橘叶等药。(6)搜肝法:肝风门中,内外风夹杂,故搜风之药亦当引用,如天麻、羌活、独活、薄荷、蔓荆子、防风、荆芥、僵蚕、蚕蜕、白附子。(7)暖土以御寒风法:如《金匮》近效白术附子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此法非治肝,实补中也。     王氏认为,肝风一证虽多上冒巅顶,亦能旁走四肢。上冒者阳亢居多,旁走者血虚为多。故其治法亦不同。肝风初起用熄风和阳法,如此法不效,当用熄风潜阳法,若肝风上逆的同时伴有中虚纳少,宜用培土宁风法。若肝风旁走于四肢,则用养肝法。此外,王氏对于搜肝法独有心得。他认为,凡人必先有内风而后外风,亦有外风引动内风者,故肝风门中,每多夹杂,则搜风之药亦当引用。由此可见,王氏对肝风证的治法简明扼要,颇为实用。

3,肝火证治共分六法。清泄化肝与清金,补母泻子肝火拼。

(1) 清肝法:用羚羊、丹皮、黑栀、黄芩、竹叶、连翘、夏枯草等药。(2)泻肝法:用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等方。(3)清金制木法:肝火上炎,清之不已,当制肝,乃清金以制木火之亢逆也,用沙参、麦冬、石槲、枇杷叶、天冬、玉竹、石决明等药。(4)泻子法:如肝火实者,兼泻心,用甘草、黄连,取“实则泻其子”之意也。(5)补母法:如水亏而肝火盛,清之不应,当益肾水,用六味丸、大补阴丸之类。此乃“虚则补其母”之法,亦即乙癸同源之义也。(6)化肝法:张景岳治郁怒伤肝,气逆动火,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用青皮、陈皮、丹皮、山栀、芍药、泽泻、贝母,方名化肝煎,以清化肝经之郁火也。肝火燔灼,游行于三焦,一身上下内外皆能为病,其症候多端,难以枚举。然其治法则又以清肝与泻肝为首选。清肝不应,上炎犯肺,又当清金制木,肝火炽盛,又当兼泻其子。如因水亏而致肝火亢盛,又当补其母。若因肝经自郁化火,又当清化郁火。王氏对肝火的治法,不但重视本经病变的治疗,而且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顾及其他脏腑的病变,其论述颇有见地。

4,肝寒肝虚等证治共分八法。温补镇敛调肝法,气血阴阳补不差。

(1)温肝法:如肝有寒,呕酸上气,宜温肝,用肉桂、吴萸、蜀椒等药。(2)补肝法:用制首乌、菟丝子、杞子、枣仁、萸肉、脂麻、沙苑蒺藜等药。(3)镇肝法:用石决明、牡蛎、龙骨、龙齿、金箔、青铅、代赭石、磁石等药。(4) 敛肝法:用乌梅、白芍、木瓜等药。(5)补肝阴法:用地黄、白芍、乌梅等药。(6) 补肝阳法:用肉桂、川椒、苁蓉等药。(7) 补肝血法:用当归、川断、牛膝、川芎等药。(8)补肝气法:用天麻、白术、菊花、生姜、细辛、杜仲、羊肝等药。

从以上治法来看,颇似用药加减,无论肝气、肝风、肝火,只要与其病机相吻合,皆可随症采用。综上所述,王氏对于肝病的证治从肝气、肝风、肝火、肝寒肝虚等四个方面立法三十条。其论述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广而不乱,深得治肝之要旨,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清肝降火汤

肝火旺就是肝的阳气亢盛表现出来的热象,多因七情过极、肝阳化火或肝经蕴热所致。一般情况下,肝火旺的人会有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易怒、耳鸣、乏力等症状。

对于肝火旺,我常用 清肝降火汤 ,通过临床验证, 清肝降火汤 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清肝降火汤

组方:钩藤15g(后下) 苏叶10g 夏枯草15g 菊花10g 黄芩10g 地龙10g 薄荷6g(后下)地骨皮15g 银花20g 丹皮10g 芦根20g 甘草6g

加减:

1、血压高,加石决明30g(先煎)珍珠母30g(先煎);

2、眼胀痛、眼眶不适加白蒺藜10g 白芷10g;

3、便秘加制大黄10g(后下);

4、胃偏寒加茯苓10g 白术10g;

5、腰痛加杜仲15g 狗脊15g。

用法:

日一剂,水煎服,也可多放些水,煎好后加点冰糖当茶饮。

同时要注意休息,防止过度疲劳,平时要少食辛辣、海腥、过腻过酸、煎炸食品。

女子口苦5年诊断为脂肪肝,竟被中医丹栀逍遥散治好了

起初选择这篇文章,不过是以“口苦”的题材来选择的,细读文章,文中的案例西医诊断为脂肪肝,更是让中医按口苦给治好了!

引起口苦的原因很多,中医认为主要由湿热引起,与肝胆关系密切,涉及脾胃。湿热内蕴,肝胆不利,脾胃运化失职,胆汁疏泄失常,上泛于口而成口苦。《灵枢》云:“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故应疏肝理气,利胆化湿,健脾和胃,使气机和调,疏泄有常,则口苦可除。

疏肝利胆,健脾化湿以消口苦

杨某,女,38岁。于2005年5月16日来诊。

主诉:口苦5年。

病史: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苦黏腻,偶有右胁肋不适,未做检查治疗。平素心情不畅时诸症明显。近日复觉口苦黏腻加重,胁肋不适,两腿浮肿,颜面郁胀浮肿,四肢沉重,纳食不香,大小便尚可,眠可。舌质稍红,苔稍黄腻,舌体胖大,脉弦细。

B超检查:脂肪肝。

中医诊断:口苦(肝郁脾虚,湿热内蕴)。

西医诊断:脂肪肝。

治法:疏肝健脾,清热祛湿。

处方:丹栀逍遥散加减:牡丹皮12g,栀子12g,当归10g,白芍12g,白术10g,茯苓15g,香附10g,郁金10g,青皮10g,柴胡6g,莪术12g,山楂15g,鸡内金10g,枳壳10g,丹参15g,菊花12g,甘草3g。14剂,水煎服。

医嘱:畅情志,加强体育锻炼,防寒保暖。

二诊:2005年6月1日。诸症好转,偶有视物模糊感。舌质稍红,苔稍薄黄,脉弦细数。上方加木贼10g,栀子加至15g,14剂,水煎服。

口苦、胁肋不适等症消失而痊愈。

【按语】

“肝主条畅情志、主疏泄”,患者平素性情急躁,使肝失疏泄而气郁化热,肝胆相表里,肝气运行不畅,胆汁不循常道,上溢于口,故见口苦。《灵枢》云:“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肝气运行不畅亦致右胁不适。肝木横克脾土,脾气受损,无以运化水湿,泛溢颜面则浮肿郁胀;湿性重浊下注故见两腿浮肿,四肢沉重;舌脉均为肝郁脾虚,湿热内蕴之征象。故以疏肝健脾,清热祛湿为法。药用牡丹皮、栀子清热祛湿;香附、郁金、青皮、柴胡、枳壳疏肝理气;白术、茯苓健脾利湿;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丹参、莪术活血通络;山楂、鸡内金消食和胃;菊花清利头目。二诊肝气得疏,气机调畅,脾运恢复则诸症消除。因肝开窍于目,郁热日久,熏蒸头目则出现双眼模糊,故加木贼、栀子以清肝明目,终使口苦、胁肋不适等症消失而痊愈。

用药传奇------肝硬化莫忘桃仁

说起这个病来,肝硬化病人真有些谈虎色变,其实不必恐惧。除了晚期的硬化不可逆转,早期的,中期的都有恢复正常的可能,只要治疗得法,用药正确,中医都可以做到起死回生。在治疗这个病中,我的经验和认识是有两味药非用不可,用之必效。一是鳖甲,一是桃仁。前者不谈了,此文专述桃仁。    桃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作“桃核仁”,是蔷薇科落叶小乔木植物桃或山桃的成熟种子。本品味苦、甘,性平。归心、肝、大肠经。
  学医的人都知道,桃仁红花是活血祛瘀的常用药,著名的桃红四物汤首位药就是桃仁。但是要说桃仁是治疗肝硬化的专药和特效药,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对这个问题我也是有一个认识和实践的过程。
  最初,我也是把桃仁作为一个普通的活血药用,在治疗肝病和肝纤维化中一般不用它,而是用大量的丹参和赤芍之类,效果虽说也可以,但总是有不惬意的地方,个别人效果不好。后勤求古训,翻检文献,发现上海巳故名医王玉润先生的著作,获悉王氏毕生的研究成果就是发现桃仁是治疗肝硬化的特效药。有病例,有实验数据,且一研究就是几十年,真乃中医界罕见。
  对于这一研究成果,我如获至宝,马上运用于临床验证,多年实践下来,证明王玉润先生的结论是正确的。治疗肝硬化桃仁效果斐然,用不用大不一样。从此我就把此药列为肝硬化治疗必用之药。
  桃仁使用后可以改善肝功能、使肝质变软,表面结节减少,肝脏纤维化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肝结缔组织减少,纤维束变松等变化。
  这里要提出的是,桃仁不易一次大量使用,应控制在10-15g之间,慢慢肝纤维化就会改变消失。有很多同仁,经常看我的文章,因写药物大量运用的多,容易引起错觉,可能以为什么药都可以大量,其实不然。桃仁是不易一次大量使用,因有一定的毒素,只能少量频用,细水常流,功到自然成,这一点不可不知。下面列举一病例示之:
  雷某某,男,52岁。家族性乙肝,肝维化轻度。经某肝病医院治疗三月余,无效,反致极度消瘦,便溏,日3-4次。后又经某肝病世家治疗三个月,使用大量丹参亦不见效。后慕名求病我处,出示肝功捡查报告,肝轻度纤维化,门静脉变粗,脾大,转氨酶及黄疸指数均高,血清提示小三阳,心情郁闷,精神紧张。刻诊:面黑红,舌暗紫,苔白腻,纳呆,便溏泻,日3-4次,疲乏无力。辨为:肝郁脾虚,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柴胡12g  黄芩10g  桂枝12g  干姜30g  天花粉12g  
牡蛎60g  炙甘草10g  苍术30g  桃仁10g  鳖甲15g  白蒺藜15g  合欢皮12g。十五剂  水煎服  日三次。
  半月后复诊,精神好转,便溏日一次,纳开。效不更方,上方干姜、苍术减为10g,牡蛎减为30g,桃仁加为12g,又加枳壳木香各6g,山药30g,同时去掉黄芩,换为白花蛇舌草 30 g,续服三个月,人稍胖,大便正常不溏。化验肝功正常,二对半仍提示小三阳,B起检查门静脉和脾均巳缩小。
  病人很高兴,要求继续治疗,半年后检查肝纤维化消失,门静脉和脾脏恢复正常,仍以上方为主,每半个月微调一次方子,大旨不变,桃仁,鳖甲不移,一年后,小三阳转阴,病人兴奋无比,又介绍了不少患者来我处诊治并谢礼。此乃后话。
  按:此病之所以治愈,除了辨证用方正确,疏肝理气,活血软坚,健脾益气外,坚持用治疗肝硬化的专药特效药桃仁、鳖甲,甚为重要,方中其它药均可随证变化,但此二味药始终不移,终获佳效。这一点要请同道注意。
古道瘦马写于2011·11·27晚

治肝病用桃仁10g  鳖甲15g  白蒺藜15g  合欢皮12g。 辨为:肝郁脾虚,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柴胡12g  黄芩10g  桂枝12g  干姜30g  天花粉12g

牡蛎60g  炙甘草10g  苍术30g  桃仁10g  鳖甲15g  白蒺藜15g  合欢皮12g。 十五剂  水煎服  日三次。
合欢皮与白蒺藜是对药,据说可以用来治疗肝脾肿大。
这两味中药到底有什么化学成分可以起到缩小肝脾的作用。
古籍记载:合欢,味甘平,主安五脏,利心志,和心气,令人献乐无忧。蒺藜子,味苦温,主恶血,破症结积聚,喉痹,乳难,长肌肉,明目轻身。
查现代药典,记述如下。
合欢树皮含皂甙、鞣质等。种子含合欢氨酸和羧乙基)-L-半胱氨酸等氨基酸。归心、肝、肺经,解郁安神,活血消肿。用于心神不安,忧郁失眠,肺痈疮肿,跌扑伤痛。药理作用 1.合欢皮冷水提取物具有抗生育作用,能减少大鼠妊娠动物数和正常胚胎数,妊娠终止率为>86%。2.抗过敏,合欢皮煎剂大鼠灌胃给药可抑制其腹膜肥大细胞脱颗粒,合欢皮煎剂可明显抑制抗原(马血清)对大鼠的致敏过程和抗体产生过程。其有效成分似为一耐热的水溶性物质。3.抗肿瘤作用,合欢皮所含多糖对小鼠移植性肿瘤S180抑制率为73%
蒺藜子含甾体皂甙,其皂甙元为薯蓣皂甙元、鲁期可皂甙元、海可皂甙元、吉托皂甙元等,另含蒺藜甙、山柰酚>-3-芸香糖甙、紫云英甙、哈尔满碱等。归肝经,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药理作用不明。
月组方时加了这两味中药,仅仅服用两天,就导致齿衄,显然,该对药起的主要作用应该是活血破淤。
止血与活血是涉及多项功能的复杂过程。有些中药在这个过程的何种环节起到何种作用,单从化学成分恐怕是解释不清楚的。已知不代表全部掌握了未知。
仅仅从药性来看,该对药应该归类为活血药。

(0)

相关推荐

  • 『古方新解』凉散风热药清肝疏肝作用的研究

    『古方新解』凉散风热药清肝疏肝作用的研究

  • 中医治湿十三法

    湿为六淫之一,湿邪为病在临床上颇为多见,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体感受湿邪机会较多,如居处潮湿,汗出当风,淋雨涉水,感受雾露,以及过食肥腻生冷瓜果等,都可导致湿邪为患.二是湿邪可兼挟其他病邪为 ...

  • 肝体阴而用阳,中医治肝之“六法三方”

    肝为五脏之一,<素问·六节藏象论>记载:"肝者,罢极之体,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灵枢·本神> ...

  • 4名中医治肩周炎十二方

    行之医话 1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肩周炎,亦称"漏肩风"."肩凝证"."五十肩"."冻结肩",主要表现为肩部冷痛,酸胀或 ...

  • 名中医治肩周炎十二秘方

    国医大师秘方验方 整理挖掘国医大师治疗养生方法和民间各种各样的民间方法,包括验方.师承.针灸.推拿刺血.刮痧艾灸.拔罐拨筋.伸筋.拍打拉筋.康复.运动损伤.各种针刀刃针.松解针.古九针.脐针腹针.四维 ...

  • 肝好,一切都好!老中医治肝的12种妙招,全部找齐

    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说:'男以肾为先天,女以肝为先天.'肝又是人体主要的解毒器官,那肝对人体的意义可谓是举足轻重了! 肝脏的病变,往往可通过经脉及其所络属的脏腑形骸表现出来,出现头痛.胁痛.少腹痛,以 ...

  • 名中医治肩周炎十二秘方【一点资讯】

    中医学将肩周炎列入痹证范围,认为正气不足.素体虚弱.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因. 肩部劳损.外伤.受风寒湿侵袭等因素可诱发肩周炎. 下面推荐名医治疗肩周炎临床经验十二方,供广大医学者参考. ...

  • 中医治肝“六法三方”

    中医治肝"六法三方" □盛国光 湖北省中医院 肝为五脏之一,<素问·六节藏象论>记载:"肝者,罢极之体,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 ...

  • 中医治肝之“六法三方”

    肝为五脏之一,<素问·六节藏象论>记载:"肝者,罢极之体,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灵枢·本神> ...

  • 【中医师承】肝体阴而用阳,中医治肝之“六法三方”

    肝为五脏之一,<素问·六节藏象论>记载:"肝者,罢极之体,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灵枢·本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