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52 2024-06-18 00:56:25 52.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有始,“道”为天下始。在第一章,有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两者,出于道。“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道为天下之母,万物为天下之子。“得其母”,明道也,循道而行。所以能明了万物的运行规律。明了万物的运行规律,就更知道遵循道,这就是守道,如此,没身不殆。终身不会遭受厄运,也就是可以得以终其天年。道德经和内经的上古天真论,可以有很好的对话关系,相互参照。那么,上古天真论是如何“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的呢?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这是我们经常重复的一段话。也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在道德经里,也有“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以及“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兑,洞穴,这里指孔窍,表征身体的欲望。口腹之欲,视听之欲,香、色之欲。门,通道,求索外在的通道。这里是内圣之道,内求之道。“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我们在开与塞之间,闭与济之间,生命成其迹。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也不可能完全关闭与社会的关系,也不能为外物所牵绊,这之间,有一条中道。中国文化,就在于“内圣而外王”,在于守道而通达万物。“见小曰明,守柔曰强”——内圣之道,看似很“小”、“柔”,回到我们自己,回到内心?内心才多大点?这有什么出息?这或许是大多数的想法。但是我们很多人的往内之探索,没有“见小”,没有真正“守柔”,更多是回到自私之己,回到自己的私心杂念里了。并没有“明明德”,守的也是执拗,固执,自我封闭,而没有从内在打开,没有敞开生命。我在学习《伤寒论》之时,正是应了这句“见小曰明”啊,这就是辩证,这是很精微的探查、明辨之法。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可不慎,不可不明。所以医者要有一颗至柔之心,这是仁性之感通,这颗心是苍生大医之心。“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所以,很多有往内探索,是黑暗,是遮蔽的生命。而见其光,通达生命的实相,通于宇宙大生命,通道天下之道,这叫复归其明,这才是“内圣之道”,而不会一路探到黑,走进死胡同,而身殃失命。所以,道德经的学习,是一种通达内外的学习,是“损益同时”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在开与阖之间,在内与外之间,在天人之际,持守常道,顺道而为。 赞 (0) 相关推荐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老子修道的具体方法 金童子:第五十二章:见微守柔 和光复明 尹喜问:向您请教了这么久,我已基本明白了道的含义,但具体的修道方法能教教吗? 老子答 天下有始①,以为天下母②.既得其母,以知其子③: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 ... 《物业管理道德经》五十二 52.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其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老子 ... 《道德经》第52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弱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 ... 《道德经》:敬畏大自然 孝敬大母亲道 第六十八课 有始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悦,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悦,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习常. ... 何谓悟道,何谓行道? 大家晚上好呀 好久未见<道德经>读书更新,想它不! 今天我们来读第52章 聊聊修仙修道 1.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天下有始 &qu ... 小国寡民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80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 ...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9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有没有"无怨"的人? 孔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81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信实,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7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8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关于& ...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6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 ...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5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是生产者,其生产出的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4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上一章讲"天网恢恢,疏而不失&quo ...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3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