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坛镇王家染村岗下自然村
这里不仅有乡土味
微信公众号:乡土宁海
作者:章霞霞
原标题:岗下村的女人们
双峰的岗下村是我的外婆家,村庄太小,许多人应该没有听说过。在我记事起,岗下村就只有五、六户人家,如今搬走两户,只剩四户。由于村庄小,岗下村现在就交由王家染村一并管理。村中村民极少,女人也就自然顶了半边天。不管是依然生活在村中的女人,亦或是从这个村里走出去的女人,虽没有天大的本事,但也经得起苦、耐得住孤独、守得住家庭。
王家染村一角(葛主铨提供)
村中年长的女人们,几乎每天都要去地里劳作。与老狗相伴上山下溪、起早摸黑,早已成为她们的生活常态。犁田种庄稼、挖笋、砍毛竹、打理香榧树......经年累月的磨练,农活在她们手中翻来覆去却也四季常新。回到家后,等待她们的依然不是简单的家务活。她们会圈地养鸡养鸭、将晒干的玉米剥下来给鸡鸭做口粮;会爬上稻草堆捧一堆稻草回家,给牛和猪铺好屋舍;会将挖回来的笋和蔬菜处理好晒成笋干、梅干菜;会把竹子枝条捆扎成扫帚或者用火打成“毛料”......农村里靠手艺赚钱的方式,她们都会。如今留在村中的女人都年近八十,但是个个腿脚灵活、自力更生。虽然儿女孝顺有加,可实现自身价值依然是她们不懈的追求。钟婆婆在我记事起,就和丈夫、公公一起居住。前些年丈夫和公公相继去世,她也开始了独居生活。绵延的思念和独自过活的孤独,让她苍老了许多,也不再勤于打扮。外婆和邻居胡婶就常去帮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无不照顾到细致。每次我回家看望外婆,提给她的东西还未放下,她就让我给钟婆婆送去一份,她说不想让钟婆婆觉得有落差。长此以往,融融暖气驱散孤寂,钟婆婆又恢复了以往的精神头。胡婶在村里居住的时间最短,一直住在城里的她,前几年选择回乡养老。小辈们常打趣问她回来后是否习惯,毕竟过惯了城里的日子。她每次都回答,落叶归根,哪舍得下这个地方。我对她的印象不多,只觉得她话少,干活却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常是哪家活没做完,她就出现在哪家,步履匆匆,留不下只言片语,却留下身后人的感动。
以上5张照片由章霞霞提供
而我的外婆在舅舅走后成了一个要强的女人,六十多岁时背井离乡,带着外公来到枫槎岭的山上,干起了看管茶园的活。偌大的茶园就只住了外婆和外公两个人,条件艰苦,无处交流,即使这样她也是一呆便是两年。若不是女儿们百般相劝,加上外公思乡心切,外婆应该依然坚守在茶园,不肯下山。儿子早逝,剩下三个女儿,外婆总不想在养老上麻烦女儿们。只是给予从不索取的她,回乡之后又拾起了农活,一刻都不停歇。岗下村年长的女人们让我懂得,女性是可以帮助女性的,女性更懂女性。而选择从岗下村走出去的、年轻一辈的女人们,则是一批颇有勇气和创新意识的女人。年轻时,她们自嘲是井底之蛙,常望着四方的天空,等待外出谋生的机会。却不想机会没有等来,在二十来岁都嫁去了各地,落户他乡。她们曾有过年轻时带孩子和工作无法平衡的艰辛,也常因能力不足被迫更换工作岗位。如今已过中年的她们,早就有了立足的本领。即使是简单的流水线,也因她们的坚持不懈,每个月有着不菲的收入。而一回到家乡,挑水、择菜、生火、蒸麻糍等同样不在话下。在岗位上发光,在家庭中散热的她们,大多也成了奶奶或外婆。与年轻时不同,她们现在有着平衡家庭与工作的能力,所有一切驾轻就熟。常说新时代女性不该被家庭束缚,而她们才是真正的家庭与工作的平衡高手,是有着无尽能量的新时代女性。岗下村的女人们并不是时下流行的“变美变瘦变有钱”的实践者,她们的美沉淀在时光里,或默默无闻或闪闪发光。这些并不是她们所在意的,她们在意的只是眼下的生活是否顺畅,如若顺畅,才是一切都好。
□ 文章:章霞霞
□ 摄影:望海茶
□ 排版:水东居士
□ 审核:南 方
□ 宁海县乡土文化俱乐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