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央电视台有这样一档节目—《国医奇术》,其中有一期讲到了“火”灸奇术,今天我们专注于一面,了解一下脐疗中的隔药灸(脐灸)!
脐疗的历史悠久,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太乙真人和彭祖用熏脐法和蒸脐法防病保健,强身延年。
图片来源:网络
脐疗的操作方法大概分为六类,灸疗脐部法中的隔药灸脐法(简称脐灸)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是我们临床最常应用的脐疗法。隔药灸脐法,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传统中医治疗方法。此方法将药末置于肚脐上,并用小艾炷连续施灸,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如抗衰老、增强免疫力、治疗妇科病、痛经、不孕不育、腹泻、便秘等,效果良好。人体中自有大药,脐灸就是通过调动人体的大药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气机升降出入,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脐灸看似简单,其实从面的和制,到面圈的制作,再到艾炷的捏法,每一步都大有讲究。面要和的软硬适中,面圈要光滑均匀,艾炷捏成小而实的圆锥小体,要掷地有声的同时还要求艾炷落地不散,每一步环环相扣,才能产生最佳的治疗效果。
图片来源:网络
软硬适中的面有利于面圈的成形,光滑均匀的面圈使其受热均匀,不但可以防止面圈在加热的过程中烫伤患者,还可以使肚脐形成一个密闭的环境,防止“药气” 漏出,影响疗效。面粉味甘入脾,还可起到治疗作用。艾炷的捏法尤为重要,要将艾绒捏成紧实的圆锥小体,这样才能使火力由小到大,缓慢渗透。想到在针灸科实习的时候,天天就做这些东西,做着做着也就慢慢有经验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壮火散气,少火生气”,艾炷捏的小而实,旨在微微生火,少火生气。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圆锥形艾炷火力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可使人的气血如大海般潮起潮落,艾灸火力缓而深透。如果艾炷捏的松散,或者过大,则会“壮火散气”,出现口舌生疮,大便秘结等“上火”的症状。对于脐灸的操作,有个形象的比喻,说脐灸就好比厨师做饭,材料都有,但是不一定每个人都可以做出可口的饭菜,这也是门诊不提倡患者带药回家自行治疗的原因。因为除了上述过程之外,脐灸“火候”的掌握对疗效同样关键。
火候的大小要依据患者体质、病情和脐灸粉的性质来选择。
一般说,体质较好、耐受力较强者火候要强些;药粉刺激性较强、易挥发者,火候要弱些 。脐灸时,一般可从艾炷燃烧烈度、艾炷松紧度、艾炷大小形状来鉴别火候的强弱 。
若艾炷松紧度不合适,往往会出现浮火, 即火候透达性不好,造成患者脐部皮肤灼痛;艾炷的填加,应由小炷逐渐加大,艾炷的形状应上尖、中粗、下圆,以便让穴位逐渐适应,这样即使脐部温度较高,患者依然感觉舒适,且不易起水泡。
另外,要根据面圈的温度 、湿度和患者的反应来调整 。蒸脐法,既然为“蒸”,就不单单只是火的问题,还应有水,水来之于面圈。因此,面圈的制作软硬也是影响火候的因素之一 。水火搭配和谐才能将脐灸粉的有效成分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来 。
面圈材料也是沿用古代医家所惯用的麦粉,麦粉较其他材料廉价 、对皮肤刺激性小 ,与脐周围皮肤黏融性也好 ,可将蒸脐出现的药气牢牢固封于脐中,不致外泄。另据《灵枢·五味》所讲,麦味为苦,苦入心,心主神明 ;《会元针灸学》曰:“ 神阙者,神之所舍其中也 ……脐居正中,如门之阙”,所以麦面圈在这里也有一定的药物功效。
在脐灸过程中,要不断以手试温,若面圈温度过高而湿度不够,脐灸粉功效不易发挥,甚至被炭化,这时应于面圈的内缘均匀地滴些水,不可滴在中间,防止药粉胶着在一起,影响药气的通达。
掌握火候的关键还要看患者的反应,火候恰当,患者自会感觉舒适,失当则会出现冰凉或灼热难忍的表现 。另外,从治疗效果来看,火候掌握的好,脐灸时脐部跳动有力而均匀,这是元气恢复的表现,患者痊愈得也快 。“知其要者,一言而毕”,火候的掌握需在临床中多多揣摩,方能得其妙处,应用自如。
脐灸虽属外治法,治病时还是应辨证施治,并选择合适的灸疗药粉。“粗守形,上守神”,脐灸需要创新,但是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换个“形”就能提高疗效,我们更应把握其内在的“神”。“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一个“术”字包涵了太多深意。
▌第四、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第五、饭后 一小时内不宜温灸。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第六、过饥、过饱、酒醉禁灸;孕妇禁用;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实践出真知,疗效是保证。中医需要创新,但不需要哗众取宠,夸夸其谈的创新。脐灸操作技术要规范,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才能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希望各位中医爱好者不要被一些所谓的“脐灸”误导。我们是脐灸人,我们为自己带盐,更为中医带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