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思再:从甘肃山沟觅来的京剧宝贝——王百慧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老生人才奇缺,有此天赋条件的孩子多去学影视和现代音乐了,极少有人愿上戏曲学校。曾几何时上戏的戏曲学院到各地招新生,就有过老生考生招入为零的记录。然而不久前上海一位叫俞德邻的有心人,居然从甘肃的山沟里觅来小宝贝,成为本届上海戏曲学院招收到的唯一老生行当本科生。
俞德邻是一位餐饮业的经营者,同时在徐家汇社区文化中心搞京剧工作室。去年初他听说某微信朋友圈有一个小孩经常上传自己的美妙唱段,于是他也加入了这个朋友圈。这孩子的唱段在不断更新,德邻欣赏之余却又疑其作假。此人自称是16岁女孩,怎么学唱须生会如此逼真?于是德邻就在微信上与她聊天,不时布置一些“功课”给她。谁知此人次日即利用伴奏录音即兴演唱“还课”,居然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不过俞德邻仍然不放心,决定亲自跑一趟甘肃实地考察。
王百慧参加《角儿来了》
这个名叫王百慧的甘肃小姑娘家在陇南农村,在角弓镇的乡外。俞德邻在友人陪同下乘飞机坐火车再搭长途汽车,辗转来到这里。这是个荒僻的贫困村,抬头见山,夜闻狼嚎。当地农民均不在房子里设厕所,当天俞德邻和同行者在野外蹲坑“方便”,其身上无法遮掩之处竟被一群嗡嗡乱叫的蚊虫群起而攻,叮得红肿如山包。于是俞德邻狼狈逃窜,第二天改住镇上的招待所。不过他还是实地了解到了关于王百慧的第一手资料。她确实出身于农户,农忙时放学回来,常和弟弟随父母下田耕作。她家的房子是靠汶川地震的救灾款修建的,虽有两层,但厅堂泥地,四壁皆空。这个村子里没有任何人会唱京剧,王百慧幼年时随家长在电视里看黄梅戏,后来偶然看到京剧《武家坡》,一见钟情,便与须生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有点渊源的话,那就是她爷爷曾经是道教宫观里唱道情的高手,隔代遗传了密集的音乐细胞。
王百慧京剧唱段选
俞德邻回沪后立即策划了一场清唱会,把王百慧拟在应邀之列,为她安排了几个西皮唱段。可是临演出之际发现整个戏码里西皮段子太多,于是俞德邻问王百慧能不能改唱二黄?谁知小姑娘一口答应。在演出的前一天,王百慧在母亲的陪同下从甘肃山村第一次来到大上海。当日俞德邻在家里摆了一堂京剧文场作为“见面礼”,叫她开口试唱。王百慧以前是在山沟沟里靠网上下载伴奏录音练唱的,此番第一次看见京胡,倍感亲切,兴奋莫名。她开口唱的就是新学的二黄《文昭关》,一大段慢板居然唱得有板有眼,中规中矩,第一次上弦就与伴奏合槽了。第二天晚上王百慧在清唱会上出台,一炮打响,四座惊为奇观。于是俞德邻向戏曲学院的院长李佩泓做了推荐。为了帮助王百慧达到高考分数线,俞德邻又一次赴陇南山区,花钱请了老师来帮她复习高中课程。王百慧终于通过高考,成为上戏的本科生,专攻老生。日前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排演新版《穆桂英挂帅》时遴选剧中人宋仁宗的扮演者,在该校从大一到大四十几名老生学员里,选中的竟是这位入学才两个月的新生王百慧。
王百慧演唱《文昭关》
此类好事,俞德邻实际上已经做过不少。为了挖掘濒临失传的剧目,他曾出资为筱高雪樵和白玉艳等一批老演员在逸夫舞台办专场,其参演者多数已然八九十岁,十几位老演员的岁数加起来达到一千岁,因此名之以“千岁演”。原来俞德邻的名字取自《论语.里仁》“德不孤,必有邻”,近年来他不仅受到圈内人的广泛揄扬,也受到徐家汇社区文化中心伸出的援手。尽管如此,俞德邻京剧工作室每月两次举办的惠民京剧演出,每年累计百场,为此他仍要贴补进去四十余万元人民币。当我问他此举的动机时,只见他双眼停滞,似乎是在诚笃地叩问内心而出口的回答却令人十分意外——原来他所经营的酸菜鱼火锅店每天杀鱼无数,为了抵消这个杀生的罪过,必须多有善举云云。
德邻兄把保护京剧和传承京剧视为行善,这就是他的愿景和德行。(翁思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