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春、《诗经》及花草

241.春、《诗经》及花草

文∣杜若东

这是我的一篇旧文,当时就是春天写的。如今拿出来,也算是对那份美好的惦念……

——gkgushiwen(杜若东)

下了几天小雨,细细的,密密的。空气一下子湿润了很多,一扫连日的干燥和阴霾。抬眼望去,一抹鹅黄已经爬上了柳梢。刹那心底涌出“春气动柳色,雨润万物苏”两句。春,不经意的,你来了!

经过一个寒冬的蛰伏,那些花花草草也该着急啦。没有刻意提醒,它们自会抽枝发芽,绽红叠翠,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之处,生命就是在默默等待那生机勃发的时刻。

节气歌里说“春雨惊春清谷天”,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而这不正是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吗?春,甲骨文春写作 ,有太阳,草木,及屯构成,屯是正在萌发的种子,同时也是声旁。整个字会意草木萌发,大地一片新绿之意。看来几千年前的古人,早已谙熟春天的气质:春正是由花草而来:春暖花开,草长莺飞。

在初春众多萌发的花草中,“薇”是让人感到陌生的面孔,它的名字出现在古老的《诗经》里。《小雅·采薇》中有“采薇采薇”的句子。诗意是说远离家园的的戍卒,在初春田野间采摘薇菜充饥,那晃动的身影让人的眼眶有些湿润。

薇菜,这微不足道的植物,在春荒之际,不仅能充填戍卒辘辘的饥肠,也让他在紧张的战事之余,忆起家园里发生的美好往事。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那戍卒不就是散落在乡野间的一株薇菜吗?虽然普通,然而却顽强,富有生命力,并且充满了对生活的期望。对于“薇”——初春的“薇”,我忽然生出一份敬畏了。不由好奇,究竟什么是“薇”?

台湾植物学家潘富俊著有本《诗经植物图谱》,拿来一查明白了,薇其实就是野豌豆,有的地方叫大巢菜。儿时时常随父母在田间劳作玩耍,我经常会发现缠绕在绿油油的麦秆上的“薇”,顺手拽下它的几个嫩角来吃,可谓唇齿留香了。它的角像绿豆的角一样,只是短小一些。等到割麦时,薇豆角变黑,豆子变硬就不好吃了。

读《诗经》,可以多识草木虫鱼鸟兽之名。其中提到的好多花草,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一点也不陌生,只是与现在人们的常用称呼不同而已。《诗经》毕竟来源于民歌,不是学究们案头的的高头讲章。

大家一般都熟知首篇《关雎》,诗中有“参差荇菜”的句子。“荇菜”是生在池塘或溪流中的一种有卵圆形叶子,开五瓣黄花的水草。儿时,村子的西边有一条小河,名叫西河的,小溪中就这种植物。放学时,夕阳西下,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晃动的净是它们满满的身影。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小雅·采绿》),这“绿”是什么?难道是绿叶,搞不懂。原来这种植物学名“荩草”,尖叶簇生,细蔓匍匐,在家乡的山坡沟壑,田间地头到处都是,说它漫山遍野,一点也不夸张。

还有一首名为《蓼莪》的诗,来自《小雅》。这诗中说:蓼蓼(lùlù)者莪(é),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里的莪就是播娘蒿,我们这里叫麦蒿。

麦子秀穗时,农人都要从地里拔除他们,弄得沟渠边,小路上到处都是。播娘蒿嫩时可吃,等到长大结籽,就只能充当柴禾了。这里诗人用莪来起兴,暗喻小时自己像麦蒿一样,貌似有很大的用处,可以报答父母。谁知长大了却只能当材烧,以此委婉的传达不能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愧疚与苦痛。

在繁忙都市中的我们,看惯了高楼大厦,车来车往,为生计不停奔波,疏离了乡野,那些我们曾经熟悉的植物也湮没在书页当中。直到有一天,你才豁然发现,文学来源于生活,它们就生活在老家的门前屋后,并没有远离……

     读友您好:本文由本公众号独家原创,如果对您有用,烦请打赏。希望您将本公众号gkgushiwen(古诗文鉴赏与解题)介绍给您的同学朋友老师,咱们共同学习进步。欢迎您提出宝贵建议,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gkgushiwen(杜若东)

扫码了解我的更多古诗文内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