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传海:科圣张衡墓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淯水又过西鄂县南,水北有张平子墓,墓之侧有平子碑。”淯水是今南阳白河的古称,张平子就是伟大的科圣张衡。
张衡,字子平,南阳西鄂(河南南阳市石桥镇夏村)人。因其在天体演化、无限宇宙、浑天学说、行星运动、恒星观测等方面,作出卓越的贡献,并研制和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候风仪(气象学仪器),及其“指南车”、“记里鼓车”、“瑞轮蓂荚(活动日历)”、“独飞木雕”等等,而成为伟大的地震学家、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发明家;因其撰写了大量高品位的诗、赋、文、铭、赞、诰、诔、书、疏等多体文辞,特别是撰写了《西京赋》、《东京赋》、《南都赋》、《归田赋》、《思玄赋》等,而被世人公认为杰出的文学家。
张衡虽搞了很多发明、写了很多诗赋,其实他也是东汉时期的一名高级公务员。他生于东汉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其祖父张堪追随刘秀,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东汉建立后,先后任命他为郎中、谒者、蜀郡太守、京城骑都尉、渔阳太守等。他的父亲年岁不高就去世了,连名字也未能流传下来。
公元94年,张衡刚至16岁就“游于三辅(长安周围),因入京师,观太学,逐通《五经》贯六艺”;其23岁时,黄门侍郎(侍从皇帝传达诏命)鲍德调到南阳郡作太守。他仰慕张衡的才华,便邀请其回到南阳帮他办理郡政;公元108年,鲍德被调入京城任农业部长(大司农)。张衡拒绝了鲍德的盛情邀请,在其离宛赴任的同时便辞去主薄之职,回到老家开始了由文学转向天文、历法的研究。
东汉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安帝刘祜公车征召(皇帝亲聘,公家车马迎接)他入朝,并拜为郎中。汉安帝元初元年(公元114年),迁升尚书侍郎(行政部门副长官)。次年,从尚书侍郎特别调任为太史令(国家掌管历时之官);公元132年(顺帝阳嘉元年)升任侍中,成为皇帝身边的高级顾问;顺帝永和元年(公元136年),被调任河间相(河北省东南部,东汉封王的采邑区)太守;公元138年,上书顺帝乞求免官回乡,不仅没有得到批准,反又被调回京城任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公元139年(顺帝永和四年),因忧劳成疾,在京师洛阳怀憾而去。
在其离世800多年后,联合国于1970年,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张衡山”,于1977年把太阳系中一颗行星命名为“张衡星”。从此,科圣张衡的名字上了太空,将同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科圣墓园所在地,汉代时为南阳郡西鄂县,北周废西鄂为宛县所辖。建国后属河南省南阳县,现属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其墓冢为半圆形,高8米,周长79米。墓碑上刻郭沫若先生题词:“张衡(78--139年),东汉末叶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两京赋在汉代文学中有优越的地位。但在天文学方面他也有独到的成就,年四十时(17年)制成天仪,以观察天体运行。其后十五年又制成候风地动仪,以测地震。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敬仰!”
墓冢外有八角青砖花墙围之,月形门外两侧分别竖立着明嘉靖四十三年(上刻“汉尚书张衡公墓”),和清光绪八年(碑文记载着寻访张衡墓的经过,及乡人出资重修张衡墓的情况等)所刻石碑;墓东为碑林,竖立着中央研究院院士严济慈题词等碑刻三十余通。整个墓园四周松柏簇拥,庄严肃穆。
为了纪念这位世界文化名人、科学巨匠,也为了更好地保护张衡墓冢,当地政府于1986年12月,成立了有关其文献收集、科学研究、文物保护、宣传教育、观光旅游等,为主题的“南阳市张衡博物馆”。该馆现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整个建筑为汉代陵园风格形制,山门前是一对高大雄伟的汉阙,神道两侧各立四尊石象生;气势巍峨的拜殿内,《张衡生平成就展》详细介绍了,他的奋斗历程和伟大业绩;拜殿东西两侧为通高七米,砖混结构的浑天仪、地动仪大型雕塑;大拜殿身后便是,肃穆庄严的墓园。该馆已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6年被共青团中央公布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翟传海(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散文家协会、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中农业银行作家协会、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南阳民俗学会理事、“南阳市十佳书香个人”,“南阳民俗文化突出贡献者”、“全国农行系统优秀人才”。著有《银苑小葩》、《守望家园》、《月奶奶黄巴巴》及《曳杖行歌》、《我图尔居,莫如南土》,及《百年多是几多时》、
《天道有常问沧桑》等七部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