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高考后没人告诉我这些?

今天,不聊软件,也不聊网络,聊一聊最近很多人都在关心的一件事。

那就是高考。

这几天,高考成绩差不多都已经公布,离落下帷幕就只差最后那一步了。

哪一步?

简单的说,就是到底是上清华好呢?还是读北大好呢?

啊,这,如果说咱没有这样的烦恼,那阻挡学生以及家长彻底和高考说拜拜的,就只剩下填报志愿了。

那填报志愿重要吗?

我哪怕闭着眼睛也要说一句:当然重要!

功利点的说,过去十二载的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报考志愿这里有更多的选择权吗?

换句话说,填报志愿才直接决定了一个人未来几年生活在哪里,接触些什么,认识到什么,学习到什么。

无论你承不承认,高考后的填报志愿就是人生的一个节点。

在这个节点上,谁也不想让蓄积力量挥出的那一拳打在空处,就算是七伤拳,也没有胳膊肘拐个弯打自己的不是。

不过你看网上每一个关于高考的热搜下面,总有小伙伴「干一行,恨一行」,哭着喊着劝诫学弟学妹们不要踩坑。

这里就不再点名了,相信小伙伴会在留言区来倒苦水,也欢迎倒苦水,就当给学弟学妹们留下点建议。

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要不鲁迅当年怎么会来上一句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经过几年的「打磨」,挑学校、专业的毛病很轻松,但从日常里找优点少不了对比后再思考。

你眼里的日常,可能正是别的同学眼中的蜜糖。

今年填报志愿的名额也比过去要多,你看浙江的小伙伴不得来上个 80 道填空选择。

但说来说去,填报志愿的核心要素还是那三个:城市、学校、专业

所以我问了不少身边的学生,还有不少朋友家的孩子,攒下了这一篇,想着给还没做决定的小伙伴提供一点思路。

别意外,我知道关注我的小伙伴们也有一部分是高考学生,前几天知道我是大学老师,在后台留言想让我给一些填报高考志愿的建议,那就来安排一篇。

不过实话实说,这并不算是关于填报志愿的专业建议,毕竟术业有专攻,更多则结合了一些作为过来人的个人感悟。

友情提示,这篇没有具体介绍某个学校,也没有安利哪个应用,如此重要的事情还是要货比三家,慎重选择。

城市

核心三要素里头关于城市的争议是最大的。

虽然填报志愿这个事极为重要,但国内的实情却是,除了那贼厚贼厚的「指南」和「目录」,有关填报志愿的「指导」悄然成了一门生意。

他们利用所谓的信息差,给出「专业」的填报意见,从个人建议,到机构服务,再到大厂推出的应用软件,比比皆是。

他们的存在无可厚非,掮客这个职业自古就有,但行业中有没有滥竽充数者,有没有信息滞后却来大谈特谈、不懂装懂的行业乱象,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

但,一定没有谁想做那个「意外」的小白鼠。

所以填报前,得先搞明白咱们到底是花钱买未来,还是花钱买心安。

有个好玩的现象,就是关于这个「城市」,在个人建议里的优先级要远大于机构服务。

不难理解,机构更多的是想帮你利用好每一分,如果能捡个大漏更是喜上添喜,但对于分享经验心得的个人而言,生活过几年的城市对一个人的影响更大。

但对于高三刚刚毕业的孩子来说,城市的重要性却又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那个。

所以咱讲点实在的。

大城市有新资讯、新变化,当然也别忘了那里是聪明人扎堆的地方,这也意味着会有新的机会。

再说的落地一点,就比如你可以在大城市买到最新口味的薯片,可以在大城市参与最新形式的线下活动,也更容易在大城市找到适合你的实习。

所谓格局,所谓眼界都在大城市潜移默化的熏陶中被打开。

虽然互联网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这种差距,但请记得,一手的新鲜感要远比你二手消息带来的影响大。

城市所带给你的,是有趣的生活,是资源,是人脉,是机会,这些看着虚无缥缈的东西,意外能影响一生。

但这里也有坑,比如那种虽在大城市,却距离最近的大商隔了两个小时的公交,活在偏远郊区的学校。

这种苦谁经历过谁知道,想当初我出去玩的时候都是「起早贪黑」,提前享受一番打工人通勤的「快乐」。

还有那种过了两年让你换校区的,从一个摸熟的地方搬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踩好点的美味小吃瞬间离你而去不说,极有可能还会面临着同一个学校要搞异地恋的尴尬情况。

所以关于城市,早点去官网,去贴吧,去微博,甚至去 B 站「熟悉」一下环境,也是不能少的环节。

学校

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件事,抛开个别领域,一个好大学的标签,是真的能用一辈子的。

社会尊重名校远胜于尊重专业,这个标签,无论你是留学推荐,还是就业内推,潜在的社会资源是你进入名校的那一天,就白嫖到手的。

其次就是得承认好大学和普通大学的差距,有的时候真的是肉眼可见的大。

而这些差距会体现在方方面面,食堂的质量,寝室容纳的人数,空调的有无,实验室的先进与否,做项目机会的多寡,等等。

完全可以把城市那里的好处重新粘贴过来再说一遍,何况学校才是和你未来四年生活最相关的地方。

但学校这个真的没啥好多说的,主要还是受限于分数,不过绝大多数情况下,我觉得学校的优先级是要高于专业的。

就算专业没挑好,还有转专业这样的操作,虽然很难,但并非没有机会。

如果说选择大城市,是敢于冒险者的天堂,那名校就该是稳扎稳打步入社会的捷径,试错成本低不说,机会也更多。

关键是,两者还并不冲突。

你看,要是有得选,谁不是奔着清北、985、211 去的,奈何自己分不够,望校兴叹,不过就算进了好学校也绝非一劳永逸,各自专业的苦你我都知道。

是的,终于到重头戏了,专业。

专业

如果你无奈进不了名校,又不喜欢冒险,想要利用好这四年,让自己成功就业,那就应该优先选择专业。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专业选的好,期末赛高考,学习枯燥,难度大,毕业不易,就业卷,再看看隔壁的工资,俩字,转行!

这是很多天坑专业的共性,你一旦踏进去,很可能明年的你就是那个呼吁学弟学妹们不要上当,谁来谁傻 X 的那个学长学姐。

除了不踩坑,你在选专业前后要了解的东西还有很多,什么职业有前途,什么职业有钱途,社会职场又需要你什么技能。

然后和时间来一场豪赌:四年后这个专业饱和了吗?内卷了吗?对学历最低要求上升到硕士了吗?行业本身处在哪个时期呢,上升?平台?下降?

还记得 2000 年高考时,正赶上网络刚刚兴起,计算机专业、通信专业热到不行,于是刚刚触网的我趁热就报了计算机专业,那一年,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还是思科,此后便迎来了「网络寒冬」。

等到 4 年后我毕业的时候,市场上扎堆都是一群简历上写着「熟练掌握 Windows 系统操作」的计算机系毕业生。

所以,专业的热门与否、就业前景是直接取决于大环境的供求关系的,这一点因素务必要考虑到,现在就业好,不等于 4 年后就业依然还好。

如果可以,找个业内人士打听一下,不然挑个自以为好的专业,到头来却是考公考教资的王者,只会更加一言难尽。

但有一点,热门专业不一定热,冷门专业真的很冷,这句是我朋友家学地学的孩子特意让我加上的。

结语

其实填报志愿这一块,再怎么考虑三要素,也不要过度放大心理预期。

几乎每个人都会在初入大学的一段时间里感到失望,失望于大学没有想象的美好,失望于自己错误的选择,失望于身边的人,更失望于城市、学校以及自己的专业。

但每个人都是从失望中过来的,不能只看到一手烂牌巧妙破局的奇迹,而忽略奇迹光环下的努力。

大学给予你的自由,不是让你熬夜到通宵只为上分,逃课留寝室只为刷剧,单纯的混过四年时间,还不足以向世界说,大学,我来过。

但话说回来,谁又能在高考结束这个节点,就要求刚刚成年的孩子们懂得认清自己和认清世界呢?

那时的我们不也分不清什么是热爱,什么是理想,什么又是短暂的欲望。

就像你现在热爱打游戏,并不意味着你选择游戏相关专业一定会如鱼得水。

我前面说报填报志愿很重要,当然重要,此后的人生轨迹皆与此举息息相关,它直接决定着在你未来的日子里,去到什么城市,遇到什么人,从事什么工作,甚至,和谁相伴一生。

但只要把时间窗口放大,用一生的尺度来衡量这次选择,它不过就是一个决定。

你未来还会有无数次选择,做无数个决定,而我真正希望大家掌握的,是有勇气承担选择所要付出的代价,是有耐心坚持自己的理想,是有信心回到正轨的心态。

真正决定你我一生走向的,并不只是城市、学校、专业这些用来赚取「六便士」的能力,而是那个值得你用一生追逐的头顶的月光。

所以,不管这一刻你会作何抉择。重要的是,那个拥有无限可能的人生现在才刚刚开始

最后,愿各位都能在此后的日子里拥有一个淋漓尽致的人生。

思考题:同样作为过来人的你,对正在报志愿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建议吗?

咱们留言区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