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骑行漫记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散文福地杂志(纸刊)的选稿基地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骑行漫记
天津 翁伯娟
一
秋云不雨长阴,有清凉的风,裹携着水汽,在半空中款款流动,使得八月底的天气倒还不至于十分闷热。扫了一辆单车,骑行至水西公园。
一脚踏进园子,热阳破云,劈头洒下,登时觉得秋老虎威风凛凛。撑起阳伞,急转入林,林虽不甚茂密,但依然可以“上葳蕤而防露兮,下泠泠而来风”。
信步前行,旁蹊曲径,这一走,就又走到了乾园。
这是水西里,远离湖畔的一处挺小挺小的园子,园子虽小却包罗万有。有亭,有台,有游廊,有水榭。有花,有草,有玉枝,有琼柯。有蝶儿蹁跹,有鸟儿啁啾。有勤娘子攀附在柔蔓上一展娇颜,有蜂鸟鹰蛾一团团,一簇簇,好像紫色的烟火,在树根下,草丛中明灭粲然。抬眼,那重檐攒顶八角凉亭立于正中,穿亭而过,越石阶,沿小路一径走入莲花池上的亲水廊桥。“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睡莲们,依然如故,丽质天成,冰肌玉骨。
在园中稍作流连,继续前行。途经藕香榭、侯月仿,穿过屋南小筑,与数帆台隔湖对望。湖面水波荡漾,风儿里暗含着些秋的凉。在廊沿下阴凉地寻得一张石凳,坐定。一只巡湖的燕子,擦着水面疾飞,仿佛绝世高手一般。只见它横斜着身子在水面上轻轻一点,用翅尖儿飞速一划,便将那微微荡漾的柔波拦腰斩断,又用极快的速度顺势扭转身子,收拢翅膀,昂首挺胸,直刺云霄。一连串动作如行云流水,自如无束,颇有“事了拂衣去”的侠者之风。以为它要飞远去,没想到一眨眼的功夫,它又俯冲到草丛里。绿茵茵一片,半人多高的草丛,有那么一瞬间的寂静。忽见那草尖儿一阵颤动,草丛随即“唰”的一抖,燕子便再寻不见了。
哦,燕子啊!调皮的燕子,可爱的燕子,执着的燕子,勇敢的燕子,穿云破雾,御风而行的燕子。远离了尘世的喧嚣,抛却了所有羁绊的你,该有多么的幸福,多么的自由啊!
离开水西时,理当有一只燕子,可堪怀念。
二
往返三十多公里,之所以能有如此勇气,全为一偿夙愿,这平素所怀的,便是去那药王庙,拜一拜药王及诸佛菩萨。然而和上次一样,山门紧闭,四下茫茫。友人踮起脚尖,攀住矮墙,伸长脖子往里瞅了瞅,回头冲我摇了摇脑袋,问:“回不?”我说:“回!”药王及诸佛菩萨大概知道我以音声有所求,是行邪道,因此上才拒而不见。即便如此,心情却没有比上次更糟。骑行一路,有良友相伴,信马由缰般,沐秋风,赏秋景,秋色又是这样地宜人,目的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逆风时上桥,需弯腰弓背,大腿使劲脚掌发力,含一口气在胸中,牙关紧咬,屁股与腰胯齐扭,车把晃悠悠,车前轱辘好像失了魂的老黄牛,不必在意。有风吹迷双眼,有啸声灌入双耳,脑筋压制住思绪,用力,你只管用力。顺风时下坡,昂头挺胸,稳住车把,夹紧两股,好似迎风的帆,破浪的船,飞驰,你只管飞驰。有时微雨,有时艳阳,正合了这秋的风致与气韵。薄雾里的水汽有些微暖,罩在身上,下车休息时,能逼出一层细汗,等跨上车子,又仿佛穿林上翠微,葐蒀郁郁,凉意习习,甚是畅快。
凡尘俗世,药王及诸佛菩萨在前,亦在后,不管是金身还是泥塑,远不如路边一丛一丛的望日莲。“倾阳一点丹心在,承得中天雨露多”。那份忠诚与坦荡,那份坚守与多情,向阳而生,亦向阳而死,生死全没所谓。如此一想,我既非信众,又何须拜佛,自己起了执念,百万障门便在眼前,只是看不见而已。
三
中华石园坐落在外环线津南区境内北侧,此园始建于1995年,因园内收藏一块酷似中华版图的巨型灵壁石而得名。据说这座石园荟萃我国境内珍稀奇石上千类,便约了友人,骑行前往。
购买了门票,进入园内。有几处馆藏,因为疫情的原因没有全部开放,我们也只好在园内游览。
自盆景园,闲庭信步,但见各种奇石怪石,或嶙峋,或镂空,林立两厢,若万壑千岩,百姿千态,雅趣天成。
穿过盆景园,眼前是一座高大的仿古雕花门楼,五叶地锦沿着门楼凹凸不平的石墙攀缘而上,一路铺展,由下往上看,好像碧色的瀑布倾泻而下,恰与这熠熠的秋光来了个激情碰撞,我们的身上也好像落了一层绿莹莹的小光点儿似的。园中有一不甚大的人工湖,湖上架石头廊桥与木桥,廊桥尚好,可行人,直达湖中央的欧洲城堡式尖顶小凉亭,木桥早已经朽腐,被护栏挡住。湖边的坡地上遍植臭椿与湿地松。人造的溶洞里有许多条扭结在一起的枯藤瘦蔓,垂挂在诡峭的岩壁上,枯藤上缀着些星点的绿,那是厚萼凌霄卵型的叶片,被洞口处投射进来的阳光晒得有些泛白,打着小卷儿,有些懒散的诗意。顶大顶高的芦竹在荷塘边野蛮生长着,及至被硕大的穗子压弯了腰,不但横亘在路人头顶,还就势欺侮那些小巧的,挂着些霜色、含羞不语的枫树叶子。一大丛绣线菊一旁兀自立着,钟状萼筒上散落着,带些许着秋气的,半老徐娘似的,淡粉色的小花儿。这些植被,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不胜枚举。
此园虽小,但有大心思,虽密,但布局精巧,真可说步移景异,变化莫测啊。人造的景观,一旦被时光覆盖与雕饰,也就有了野趣和生气。
不知不觉间,就又走回了盆景园。心境由初入石园时的新奇急迫,转为惬意悠闲,神思寂然,没有太大起伏的时候才能领略到盆景的意趣,盘根银结,盖拥绿云,画理入盆,净土极乐。
观盆景,独爱那青苔,青青若玉,聚茸丛生,白日不到处,自有春华在,那么样的安适,那么样的从容,静出一片深绿。油润,明亮的绿。
喜欢上青苔大约始于昔年盛暑溽热时节,在上海逛了趟豫园。豫园里移步换景,精致幽雅,抬头见绿树,低头赏青苔。特别的季节,可见特别的青苔。刘禹锡的《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便有了最实际的景象。
资料上讲,苔藓提供了地球上百分之三十的氧气,可腐蚀岩石,形成土壤,可持水分,美化环境,是自然界的拓荒者。百年积流水,千岁生青苔,南朝诗人亦有如此见识,我辈岂能不爱。
早几年,娘亲喜爱青苔。良人得一上水石,送与娘亲,娘亲爱极,每日浇水,遍洒草籽,然而,终不得那一茸一茸的深绿。可知,北方养青苔有多难。上水石也只能上上水,润一润那些草籽,但吐一丝绿,娘亲便乐得什么似的。
如今石园一见,惊喜之余心里涌起一股暖意,眼目像是被施了魔法,流连盘桓,怎么瞧也瞧不够,嘴里也止不住地叨叨,这苔藓养得太好了!简直太好了!真想捧去一盆给老娘瞧瞧!沈约的《咏青苔诗》有云“萦郁无人赠,葳蕤徒可怜”。可怜吗?不,绝不!这盆中景致,如若少了青苔的铺面、装饰,该有多么的单调,多么的乏味啊!
作者简介
翁伯娟,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自幼酷爱阅读,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其作品散见于《杨柳青》杂志和天津日报《聚焦西青》板块,及多个微平台。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陈彩洁
编校:田光兰
制作:陈彩洁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周璇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732241689@qq.com
散文福地杂志邮箱:swfd2010@126.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