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看电影

七月,看电影

1、《帕特森》(美)

2、《罗马》(意大利)

3、《无双》(中国香港)

4、《雷霆沙赞》(美)

5、《古鲁》(印)

6、《纯真年代》(美)

7、《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8、《圣雄甘地》(印)

9、《深夜食堂》2(日)

10、《开罗紫玫瑰》(美)

11、《飞狗巴迪》(美)

12、《何日君能知我心》(印)

13、《印度合伙人》(印)

【1】

我喜欢看电影,喜欢的往往不仅是电影本身,而是沉醉在其中的我自己。

【2】

那位喜欢写诗的公交司机名字叫帕特森,它生活的小城也叫帕特森。

每个清晨六点十分他无需闹钟都会准时醒来。镜头的切换总是从帕特森的独自醒来、洗漱、吃一成不变的牛奶谷物早餐开始,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带着他们的狗去一家酒馆散步终止。

他有一位热爱艺术、喜欢黑白色调的妻子。妻子的梦想是拥有一把吉他,另一个梦想则是希望丈夫的诗能够结集出版,让更多的人读到他。

小夫妻的生活就如同黑夜白天的颠倒一样,只是同样场景及动作的简单重复。

可是,诗人头脑中涌动的灵感是鲜活的,画家用画笔描摹出的日子是灵动的。

妻子终于拥有了她梦寐以求的吉他,而帕特森写诗的笔记本被他们的狗撕成了碎片。

这就是日子,这就是人生。享受过程就好,至于结果真的已不那么重要。

这部略显沉闷的电影适合一个人看。从傍晚看到夜幕降临。

七月的第二天,我一个人住在市区。也许是孤独将时间拉得很长很长。

那一夜,我做了很多事:看电影,清理杂物,擦冰箱,收拾考生的各种复习资料。深夜十点,还给自己沏了一壶绿茶。

看似无激情的平淡生活,真实得像用右手握住自己的左手。

外表沉默的公交车司机的内心其实是丰富且绚烂的。

我喜欢的就是这种在单调重复的生活轨迹中看到诗意、有写诗冲动的激情。

那仿佛是另一个我。

【3】

告别了家有考生的紧张节奏,尽管又是一番等待的煎熬。但毕竟心情已大不同。

一家人一起看电影的场景已久不温习了,最早开启周末电影模式至少在四年前,少年读初二的时候。

我们坐在一起看过的电影多半记不得了,可是那种温馨的画面却沉淀下来。尤其是选取电影的过程,那是我们三人性情、爱好及人生观的碰撞融合。电影本身退居其次,三种思想的交流交换才深刻。

所幸那样的夜晚仍旧触手可及。

我们喜欢的电影类型与少年很不相同。他热爱的是科幻冒险和未来。我们希望电影承载的是满当当的俗世生活,在现实的琐碎之外,另有一个无比细碎的时空与我们平行同步。

哪里的天空不下雨。可是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总有云开见日的一刻。

看电影,是我的治愈系。

而少年眼中的世界充满着探索未知的激情和各种超出现实认知的可能。

我们如果再要坐到一起看电影,就需要彼此有所迁就了。他看《雷霆沙赞》的兴味于我而言,就有些想象力和智商一起捉急了,看得我走神溜号想睡觉。偶尔也迎合他一下,傻笑笑。

他也有迁就我(不是“我们”)的时候——有他爸爸陪我,他宁可独自在房间里、在电脑上、一天看七部电影,也不会陪我看一部。只有我孤单得好像无助的时候,我们两个也会坐到电视机前。

《飞狗巴迪》不是好电影,却留下了一个美好的相互陪伴的夜晚。我们一起吃冰激凌,一致讥讽电影的低智商。

【4】

曾经只有周末夜晚才会相伴的电影时光,在这个热浪无边的夏日长假,午后三四点的无聊赖之际,正好以电影来打发。而且最适合看片长超过两个小时的印度电影。我们喜欢宝莱坞的歌舞和爱情。只有《圣雄甘地》有些例外。

看完《圣雄甘地》的那个傍晚,教育考试院公布了各高校的投档线。

七月看的几部印度电影,女一号的面孔已经熟得不能再熟了。我们一起感叹她的美貌和舞姿之余,让我念念不忘的则是几个男一号的名字,他们是印度好男人:善良高尚的文拉杰,朴实进取的拉克希米。当然也有才华横溢浪漫多情的萨米尔。

《何日君能知我心》表达的题材同样离不开对包办婚姻的反抗以及对真爱的追求。尽管结局是流着眼泪的祝福,好在真情付出的文拉杰最终打动了那颗本已情有所钟的芳心。这为数不多的难得圆满的婚姻,将父母之命与自由恋爱完美地统一在异乡灯火迷离的街头那个拥抱里。

晚上在院子里纳凉。我问他,你会选择文拉杰还是萨米尔呢。他说,作为男人,我无法回答你。

我肯定地告诉他,我爱文拉杰。爱他一片真心真情,陪着已经娶回家的女人,一路去寻找她真心所爱的萨米尔。最好的爱是成全,是放手,是付出。萨米尔让她知道什么是爱,文拉杰告诉她怎样去爱。这就是南蒂妮最终选择文拉杰的原因和理由。

看完《印度合伙人》,执着进取的拉克希米树立了另一种好男人的典范。为了让妻子及家中的女人在生理期用上安全卫生的护垫,不顾家人及邻里的诋毁不解,仍旧义无反顾的精神为他赢得了一颗芳心。最后带着荣誉和成就回到小村子的拉克希米成了大英雄。不得不说,人心的势力远比世俗的偏见还可怕。

【5】

我在读《菊与刀》的时候总有种读不下去的感觉。所以就转换频道,找日本电影来消遣,希望能将滞涩的人类学认知化在艺术化呈现的影视作品中。

《深夜食堂》比《菊与刀》好看不止一点点。

深夜食堂是都市生活中遭遇了职场压力和家庭困惑的人们不约而同的选择。很简单的剧情,很普通的菜式,很寻常的经历。而治愈系的食堂只有电影里才有。

在这家不起眼的一爿夜店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一道菜来纾解内心的苦闷。

范子,圣子,久起子。三个女人,三段彼此无任何交集的人生经历,撑起了深夜食堂的门面,撑足了一部电影的108分钟。

看过了太多的日本电影,很熟悉也很习惯这种平淡无奇的平铺直叙,越发讨厌大手笔创作(无非是钱多)所谓的宏大叙事。

《菊与刀》用力挖掘日本之所以是日本的民族性格之形成过程。电影中的人物自身携带着充沛的民族基因,某种程度上可与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研究的成果相印证。

也许是特殊时代背景的原因,书中研究的日本群体与现代日本人的生活之间有很多细微的差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