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庆芳:难忘的记忆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文坛园地,奉献给所有高尚灵魂。
文/郑庆芳
1966年,我们家乡发生了大旱之灾。夏天,几个月没有下雨,还天天刮着大南风,让人感到全身软而无力。那时,离1959年度粮荒才几年,国家经济正在恢复,还处于贫困阶段,人们不但难以吃饱肚子,还要投身国家工农业生产建设。抗旱形势十分严峻。
当时,所有的池塘干枯,村民们没有水吃用,就在干枯开裂的塘坡里,挖一个一米多深的小水井。为了怕别人去挑那里冒出少许的泉水,村民们在夜晚就守在小井坑边,打更睡觉,天天靠那里边流出的少量水,供一家人吃用。
村队也组织大家到处找水,方圆几里的沟沟坎坎都找遍了。有时,我跟着哥哥们一块去找。一次,在一个小土井里,很幸运的找到了两桶水。那井很深,水少,还是别人刚打过不久又冒出的水,里面很脏,有青蛙、水蛇、蚂蚱和蟾蜍类的东西。没办法,再脏也比没有水好。我哥哥艰难的一下一下地淘着水,打满两小桶水,在几里外的弯曲山草埂路上,小心翼翼的往回挑。那时我十岁左右吧,看到哥哥累了,有时也替他挑一段路。
旱灾严重,大人们愁的都难以入睡,然而,孩子们却兴高采烈,因为他们能在池塘里的裂缝挖到菱角和野荸荠。
谁知到了秋收时,天气突变,下起了大冰雹,村民们辛辛苦苦生产自救的稻谷,被冰雹打洒在田里,都落进旱田的裂缝里,真是雪上加霜。村民们只好人人出动,家家户户每天用小刷把和海砺壳,将一部分落在地面上的稻谷扫起来,拿回家当秋收口粮。
后来,国家下发了救灾粮,帮我们度过了难关。救灾粮有红薯干片、红薯面等,做成馍饼或搓成汤圆,很好吃。我们还经常把红薯片装在兜里当作零食吃呢。
如今,国家实力强了,抗击天灾的能力也强了,那些缺水、缺电、缺粮的日子永远不会再有了,人们的小日子过得十分幸福、滋润。但1966年的那场大旱之灾,却让我久久难忘。
(注:文中插图照片由作者提供。)
1
作者简介
郑庆芳,笔名郑铁农,女,河南省潢川县仁和镇人,出生于1955年农历3月,共产党员,退休干部,曾做过乡村教育和基层妇、青、群、团工作,后在金融工作岗位从事三十年,先后任出纳、会计、稽核、监测员、会计助理师,坐班主任、副主任职务。退休前后,创业从事种养殖业,成立了公司和种养殖合作社。2008年以来,出席过省、市、县、乡的多种先进者的学习培训,受过多种模范带头人荣誉称号。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温馨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