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胆小”小孩遇到“厉害”小孩,能愉快的一起玩耍吗?

为家长提供游戏化育儿指导

为孩子提供游戏化心理支持

前几天和两位妈妈好朋友聊天,听她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两个三岁小孩之间的故事。

妙妙妈妈

妙妙比叮当小10天,妙妙是特别内向胆小的小女孩,而叮当是个非常开朗的小男孩。我就经常想给妙妙创造机会,让她多跟开朗的小朋友一起玩。

那天我带妙妙去叮当家做客,一开始他俩在玩具房里各玩各的,几乎零交流。后来妙妙喜欢上了叮当哥哥的一个玩具电脑,一直抱着玩。叮当发现之后,上手就要抢,还大喊着“是我的!”妙妙瞬间被吓得直接僵住,死死地抱着玩具。然后也一直开始大哭大喊。

我和叮当妈妈实在没辙了,只好分别抱开自己的孩子。原本希望是他俩愉快玩耍,我俩愉快聊天的一个小聚会,搞得很尴尬,匆忙结束。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同龄社交场景,两个差不多大的小朋友,一个内向一个开朗,一个“胆小”一个“厉害”。因为一个玩具,两个孩子起了冲突。结果往往不仅是让两个孩子不欢而散,处理得不好,还容易让两个妈妈心生芥蒂。

那么这两位妈妈对这件事的想法和感受是什么呢?

妙妙妈妈

我希望她能多和同龄人玩,不要总是自己一个人,也不要只粘着我。这个玩具两个人都喜欢,可以跟哥哥要求,大家一起玩啊。

叮当妈妈

我就是希望他能懂得分享。叮当平时经常在各种场合为了玩具跟别人大打出手。这回在自己家,玩具那么多,妹妹只想玩那一个,他为什么就不能让着点妹妹呢?

首先我们发现,两位妈妈都有一个共同的焦虑点——分享。

没错,无论是把自己的玩具让给别人玩,还是愿意喜欢的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都是分享。而分享,是社交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但是分享却不是只靠要求或者讲道理就能让孩子习得的。

解析——

孩子从2岁开始建立自己的物权意识,当他开始分清楚“我”和“他人”,就可以逐步建立“我、我的”的概念。孩子要首先建立“玩具是我的”的概念,然后通过生活经验认识到“分享出我的东西,还能够还回来”,再通过同龄互动慢慢积累“和小伙伴一起玩很开心”的愉快感受,才能逐渐体会分享的快乐。

妙妙和叮当都刚刚3岁,正处于刚能够明确“我的”的概念阶段,这时的孩子会显得有点“自私”,什么都是我的,别人都不能碰。而这个事情发生在叮当家,他更“有理由”认为“这里的一切都是我的”。

那关于分享,我们也请叮当妈妈回忆了一下她为此做了哪些努力:

01

我提前一天就在做思想建设了,明天妹妹要来,你要懂得分享,不要和妹妹抢。妹妹有点胆小,你要让着她一点等等。

02

当时他上手要抢,我就赶紧抱住他啊,提醒他昨天我们都说好了,所以你得让妹妹玩,不能抢。

03

后来矛盾升级,我就吓唬叮当:你看妙妙的爸爸那么高大,你要欺负她一会叔叔揍你!

可是妈妈的这些说法和做法给叮当造成了什么样的心理感受呢?

戒备:妹妹明天就要来抢我的玩具了。

困惑:玩具明明是我的,为什么妈妈不帮我?

恐惧:还有挨打的可能,太可怕了。

这么一来,对叮当来说,不仅“分享”并不是件愉快的事,甚至妙妙妹妹来做客也成为了“情况不妙”的信号。妈妈的“预告”与“教育”,不仅没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让叮当愈发紧张和警惕。

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乐于分享,主要是希望孩子能通过分享来获得更多的好朋友,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往期的文章中有过比较详细的讨论,可以点击下方链接直接跳转:《孩子不分享,还能愉快地交朋友吗?》

那妙妙妈妈带孩子去做客又有哪些期待呢?

期待让妙妙多有一些和同龄小朋友玩的机会

和分享一样的,孩子愿意主动参与一个活动或与一个人互动,也一定是因为“这件事让我很开心”或是“跟这个小伙伴玩很有趣”。我们也请妙妙妈妈来分享一下,为了让妙妙和小朋友一起玩,她都做了哪些努力呢?

01

早起就告诉妙妙,今天要去叮当哥哥家玩,要和叮当哥哥好好相处哦。

02

当妙妙喜欢上某一个玩具,我会让她先征求叮当的同意。

03

当叮当伸手抢玩具,我觉得这是两个小孩之间的事,而且毕竟玩具是叮当的,所以也不好直接插手。但希望她能自己跟哥哥抢。

同样的,我们也来猜测一下妙妙心里的感受是什么呢?

紧张:要去别人家了,我一点也不熟悉。

退缩:玩具都是哥哥的,我有点不敢玩。

害怕:哥哥太厉害了,妈妈也不帮我,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妙妙性格偏内向,日常她和叮当哥哥的见面次数也不多,所以不算熟悉。期望一个本身就容易退缩的,胆小的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与并不熟悉的小朋友建立融洽的关系,这其实不太现实。

可能有的家长会问了,那一起玩这个玩具不行吗?

这也是很多这个阶段的妈妈会有的困惑,为什么孩子要不就各玩各的,要不就大打出手?不能愉快的一起玩耍吗?

解析——

友谊的成长,以及在社交中合作、分享,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孩子吃饭、走路,认数字的能力一样,都需要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儿童的友谊从1岁就可以开始产生,但需要长期大量的互动,所以大部分小龄友谊都是从家附近的社区中产生的。

虽然妈妈们是好朋友,但是两个孩子并不熟悉,他们互相之间乐于分享并建立友谊是有难度的,两位闺蜜妈妈的期待很美好,但可能与孩子的需求有些错位哦。

这么说,难道就没办法让两个小朋友好好玩耍了吗?

不是。我们仍然有办法。

首先,大人要成为桥梁和润滑剂。

妈妈要参与到孩子们的互动中来,帮助孩子们先开始游戏互动,然后逐渐建立友谊。

家长们容易认为:要锻炼孩子的同龄交往能力,那就应该让孩子多跟小伙伴在一起。但我们认为,同龄交往固然重要的,大人的支持和帮助也是不可或缺的。

打个比方,两个还没有建立友谊的小朋友就像站在河对岸,中间并没有一座桥可以让他们走到一起。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由大人来搭建这个“桥梁”,帮助两个孩子搭建起互动和沟通的渠道。

其次,预先准备集体游戏。

既然妈妈们对两个孩子都有一定的了解和预判,那就需要为这次“做客”做些准备。根据两个孩子的喜好,妈妈们提前计划几个可以大家一起玩的集体游戏。理想状态是:由妙妙妈妈发起游戏,两位妈妈与两个孩子参与一起玩。

游戏推荐:打地鼠

游戏推荐:吹气游戏

解析——

① 由妙妙妈妈发起更好,因为妙妙相对比较胆小谨慎,所以妈妈的发起会让她更有掌控感,同时妈妈也可以根据妙妙的适应程度来调整游戏的节奏,让她更好的参与进来。

② 让孩子自然而然的结盟。只要是与大人的对抗,孩子们总是会自然地结盟,联手“对付”大人,这样可以有助于他们建立“战友情”。同时如果大人夸张好玩的表现出被两个孩子“打”的到处跑,孩子们会非常开心,也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更为下次一起玩耍,或建立友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除此之外,两位妈妈还有一个小心思:“平时带娃也挺累的,就希望他俩能好好玩一会,我俩也能歇一歇聊聊天。”

这个需求完全可以理解,但它跟“让孩子有同龄社交”已经是完全不同的诉求了。如果妈妈有这样的期待,那也没问题,但就不太可能通过带孩子去做客完成。去别人家做客是有“主人”与“客人”之分的,所有的物品都有“所有权”,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讲,非常容易产生争执与矛盾。

我们建议不如带两个孩子一起去儿童乐园或亲子餐厅。玩具是共有的,小伙伴也更多。孩子们会有更多玩具和设施的选择,可以自己玩,也可能会找到更适合的小伙伴。这种情况下,妈妈们也更有可能获得一点点休息和聊天的时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