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童趣----灌肚猴

七八零后的童年生活虽然苦,但日子却过得很快乐,大都野性十足,不受管束,可以尽情地疯、尽情地闹,玩着各种各样的游戏,上可爬树,下可钻水,摸爬滚打无所不能。用大人们的话说:天的没坎也爬上去,地的没洞也钻落去。
儿时,大多孩子下午放学及放假时间都要放牛,大家把牛牵到溪边的草坪上,任其自由吃草,然后大家就可以三五一群地玩着游戏:比赛打水漂、抓鱼摸虾、棒打蜻蜓、翻跟斗、玩爆柴······反正各种各样的玩法都有,有时玩得忘乎所以,天黑了都舍不得回家。个别的牛也跟着野,偷偷地不知跑哪儿去了,无处可寻,丢牛的娃只好抹着眼泪回家挨骂去了。
孩子们放牛的时候有时候会带上桶和罐头瓶,干什么用呢?灌肚猴!肚猴,闽南语的叫法,不知其学名叫啥,一种状如蟋蟀,穴居地下的小动物,它的个子比蟋蟀圆滚许多,没有翅膀,也许长期穴居的缘故,体表颜色也比蟋蟀浅得多,肚皮下方更是浅白的。
肚猴一般做穴在溪瀬上,数量很多,随处可见,一个拱起的小沙堆下面就是一个穴。要抓肚猴很简单,只要拨开小沙堆,在用手指头一抠,洞口就露出来了,然后不断地往洞里灌水,灌到居住在里面的肚猴受不了了,它就慢慢地爬出洞口来,束手就擒了。
以前,孩子们经常进行灌肚猴比赛,看谁抓到的肚猴最多。其实灌肚猴跟钓鱼一样,得有耐心,急性子的人往往没能灌出几只来。因为肚猴的穴有的深,有的浅,所以灌水量也有多有少,有时灌了三五桶水还不见肚猴的影子,有的一桶水下去,肚猴已经在洞口探头探脑了。急性子的人这个灌一两桶,那个灌一两桶,没见肚猴出来就放弃,换穴、换穴,再换穴,结果只好甘拜下风了。
抓来的肚猴也没啥用,只是灌着好玩而已,那些抓来的肚猴最后都放了,只是有个别肚猴生命比较脆弱,在瓶子里就因被互相踩踏而死了。
后来听长辈们说,过去他们也把肚猴烤着吃,味道还挺香的,跟肚百(蝼蛄)的味道一样。但不知为何,以前什么都吃的我们终究没吃过烤肚猴。也许,当时我们的初衷只是灌着玩,从没打算吃掉它们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