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逃避的人,究竟在害怕什么?

01.
我的一个学生小康,从外表看,是一位阳光男孩,而且歌唱得很好听。
记得他曾在学校的一次迎新晚会上献歌一曲,歌声悠扬,让人难忘。当时我在台下,激动地挥舞着荧光棒。我骄傲地跟身边的朋友说,“正在唱歌的这位,是我的学生。”
然而,有一天小康却联系我说,最近他状态很不好,想找我聊聊。见面之后,我发现小康情绪低落,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他说一切还算正常,就是感觉自己不在状态,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来,总是想要逃避。
我马上想起他曾在迎新晚会上唱歌时的惊艳表现,于是重提这番经历,想要通过他的闪光时刻来给他些鼓励。
“我记得有一年迎新晚会,你在台上唱歌的感觉很棒啊。台底下很多人都在给你鼓掌。”我说道。
“可是,那一次我表现并不完美啊。那首歌的最后几句,我都唱错词了。下台之后,我就跟指导老师道了歉。虽然社团指导老师也说让我别放在心上,但是我自己过不了这道坎。后来,我找了个借口,退出了那个音乐社团。我就跟指导老师说,自己学习太忙了,没办法再参加社团活动了。”小康对我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充满了遗憾的口气。
“你是不是有点太苛求完美了啊?因为当时我也在台下,根本就没听出来你唱错了歌词,还感觉整个演唱过程很精彩啊。”我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反馈给小康。
“反正我就是对自己不满意。而且,老师,最让我想不通的是,社团里面有很多同学唱歌唱得真的很一般,比我都差好多,为啥他们却能做到那么有自信地站在舞台上唱歌呢?”小康说出了他内心的困惑。
02.
听到这里,我忽然有一种感觉,隐藏在小康逃避行为背后的,其实是他的一种优越感。
他对自己的人物设定其实是:我和普通人不同,我是一个很厉害的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都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道理。然而小康却非常追求完美,即使对演出当中的一点小小的瑕疵都不肯接受。这背后的假设其实是:“我不是一个普通人,我是一个很厉害的人。所以,我不应该犯错。”
还有就是,小康觉得在音乐社团当中,有很多人的表现都不如他,但这些人竟然还有自信去上台表演。这背后的潜台词是,其他人对自己的要求太低了,而他不属于这一类的普通人,他属于比较厉害的人,不会轻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其实,觉得自己不普通、觉得自己应该追求卓越,这些想法本身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如果因为追求卓越,害怕自己表现不完美,进而不敢去尝试,这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比方说,小康现在很少愿意参加校园举办的各种活动,更多的时间里,他喜欢一个人在寝室里呆着。有时候,他感觉宿舍其他人每天忙忙碌碌的,生活得挺充实的,可他就是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来。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做啥事都提不起兴趣来。”
我问小康,对大学生活有什么规划,他说,想要考研。但是考研的书买来之后就一直放在那里,原封不动,他在不断拖延自己的复习计划。
其实,小康就是在害怕自己表现不完美而逃避现实。因为不去做一件事情,他就不会犯错。只要不犯错,他就会继续保持着“我很厉害”的幻觉。
在《习惯逃避》一书中,资深心理咨询师李国翠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因为害怕表现不完美,小康就开始习惯性地逃避所有事情,呆在自己的舒适区不敢迈出半步,从而让自己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03.
当我把上述分析反馈给小康之后,小康觉得戳中了他的痛点,然后感慨地说道,“是啊,老师,其实我就是害怕失败。
对于小康来说,失败会打破他原本对自己持有的“完美幻想”,因此他变得害怕失败,在很多事情上都会选择逃避。
而要想鼓起前进的勇气,就需要改变对失败的看法,把失败当成是成长的机遇。
我和小康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曾经是一个非常恐惧当众发言的人,后来我的一位心理学老师告诉我说,“越是害怕什么,就越是要去做什么,这才是克服恐惧的最好方法。”
后来在读大学的时候,我经常逼自己坐在第一排。因为坐在第一排的人,会有很大的概率被老师喊起来发言。
虽然说每次被点名发言,我的心里都会很紧张,有时候也会有大脑出现空白的时候。但一次一次的当众讲话,让我积累了越来越多成功的经验,从而变得越来越有自信心了。
慢慢地,我不再害怕当众发言了,甚至还有点渴望发言了。现在,“给学生上课”已经变成了我最喜欢去做的事情之一了。
听完我的经历,小康说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也想去挑战自己害怕的事情。比方说,最近有一个社团文化节的表演,他想要继续报名参加唱歌。
“反正都是毕业班了,再不去尝试会有遗憾的。”在谈话的最后,小康鼓起勇气对我说道。
正如《习惯逃避》这本书所说的那样,“从习惯逃避到刻意面对,既是一种人生态度的转变,更是一个重新打开世界的过程。

P.S. 如果你身边有习惯性逃避的人,可以推荐他(她)读读《习惯逃避:你在害怕什么》这本书,这本书是资深心理咨询师李国翠的作品,希望能带给大家带来启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