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住庙前,不住庙后”是什么意思?寺庙后面真的不能住人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少的民间俗语,这些俗语虽然通俗,却又发人深思。它们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一般都是经过口口相传而来,这些俗语也反映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一句俗语“宁住庙前,不住庙后”,为什么有这种说法呢?

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存在了数千年,它们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所说的“庙”一般指的是佛教和道教的出家人修行之所,世人一般会把这些地方称之为寺庙。严格来说佛教与道教对这些场所的称呼是不同的,道教一般称为“庙”、“宫”、“观”;而佛教则一般会称为“寺”。参观过寺庙的人会发现,大殿里面会供奉许许多多的神明,我们都知道道教是一个多神信仰的宗教,在道教的神仙体系里有无数的神明。

迈入道观的大门,第一个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位面目凶恶,红脸膛, 额头上还有一眼,三目圆睁,锯齿獠牙虬须怒张,给人一种很深的畏惧感的神明,他就是道教护法神王灵官。道观的主殿一般会供奉道教最高神三清天尊及玉皇大帝,其它偏殿会供奉不同的神明,如财神殿供奉财神赵公明;文昌殿供奉文昌帝君;药王殿供奉药王孙思邈真人等等。

许多人喜欢去烧香拜神,以此来对浮躁的心灵起到了净化的作用,也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如果住在庙的后方,人们在对神明朝拜的时候,感觉也会顺势朝拜了住在庙后的人。

我们都知道,道教的很多神仙除了先天尊神以外,还有许多是在民间有着崇高地位的人死后被追封为神,受人香火祭祀的,如蜀国名将关羽是儒释道共同供奉的神仙:“三教尽皈依,历朝屡加封,名流竟美誉,世人皆崇尚。”关羽在道教又被称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是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同时也是道教的武财神。这些神明被人祭祀朝拜,但是普通人是受不了这份大礼的,这样做会有损福报,正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自身的福报要有相应的影响力,不然会有损福报。

寺庙是一个清幽之地,待在里面的确可以感受到那份来自心灵的宁静。但是同时道观也是修行之人的活动场所,道士们每天清晨一般是五点左右起床,洗漱之去各殿打扫卫生,然后在六点左右开始做早课,唱诵《太上玄门早课经》类似于我们读书时候的早读,伴随着袅袅仙乐,道士们吟唱的早课声在大殿里回荡,久久不息。

此外道教崇尚“无量度人”,道观有时还会举行各种度亡科仪,超度亡魂,道士们在科仪中会使用到各种乐器,如笛子、二胡、大鼓等。这些乐器发出的声音会影响到住在庙后的人家,尤其是早晨的时候,大部分人还在睡梦中,听到这些梵音清呗,很容易心神不宁,影响睡眠质量。

最后要说的是,道教是在原始的鬼神崇拜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不但信奉神明,同时也承担着超度亡魂的一种责任。因此道教常常会举行各种斋醮科仪和道教晚课等活动来超脱亡魂,这样也会让寺庙的阴气很重。

另外道观一般以古建筑为主,很多没有考虑到光照,所以长期见不到阳光,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屋顶的地方都是比较阴暗的。古人从道家的阴阳之说和风水之论,这些地方的阴气重,容易滋生不干净的东西,因此,住在庙的后方也容易受到阴气的侵袭。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的寺庙一般都是远离人们的居住区,“宁住庙前,不住庙后”只是人们总结出来的一句俗语,到底有没有什么依据呢?欢迎大家的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