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仿到创造 从滞涩到流畅
一是指在心情平静、大脑清晰时,若不急迫,往往总能把难题解决出来。二是指在大脑清晰但心情暴躁或者紧迫时,仍能解决一般题目和简单题目。如果在大脑不很清晰但勉强算是清晰时,你无论心情好差,你无论非常着急还是心情很和缓,你无论是焦躁还是平静,你总能做出难题,此课程你已经学习的非常好了,不必花太多时间了。感到滞涩、反应速度慢等,不是大脑不清晰的问题,而是你不够熟练(尚未练习到非常流畅的程度)。力量愈发强大时,有时会有“滞涩”的假象,确实,你做你尚未熟练的事情,可能不如一般人顺溜、快捷。但对于学习者,其学习过程,往往要有一个热身、激发、焦躁、产生力量、尽力后力量又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往往会把各种杂气统统排除掉,这需要很长的学习时间,一般的,每天学习时间要超过13个小时以上,每次最长学习时间往往2、3个小时以上,才会比较完全的走完这一个过程。一般的,“滞涩”越强,需要的“流畅类”学习时间越长。你自己费了很长时间(例如几个小时以上)才做出来的难题或者复杂题目,如果此题目你有不少心得,且比较有用的题目。你每隔一段时期(例如几天、几周、几个月)就要再做几遍。这才是真正需要记忆的东西,老师让你记忆的公式、定理、单词、句子等,有啥记忆的意义?无需思考、无需借助其他东西(例如别人的提示、参考书等),就可以完整准确的解出此道题目。这个,可称之为“极大程度的灵活运用”。知道类似题目再哪本参考书里面,通过几个小时内的时间找到与类似题目,模仿着可用解出此道题目,虽然可能错误百出。只有能灵活运用了,思维才定位了,这时,通过总结或者思考,才有可能找出作者(创立者、出题人等)的“思维支脚”。因此,平静、思维限制小、灵活运用,是能总结和思考出正确东西的三个基本前提,也是有正确的学习心得的前提。此“广义极点”,可称之为“只要在学习,就有明显的进步”的前提,或者是你“深入思考有所得”的前提。不管你心情多么平静,不管你的思维多么没有限制,假若你连极小程度的灵活运用都尚未达到,你的深入思考,一般的,都是白白浪费时间。这里说的思维支脚,包括分类、顺序、逆序、包含、大小、嵌套、循环、回归等等,一般人思考问题时往往就会有的思维支脚。例如,某个人第一看到苹果,就将它归入“水果”类,此即“分类”和“包含”的思维支脚,而“苹果比山楂大”则是“大小”的思维支脚。一个人的学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就是在不断的找出作者(创立者、出题人等)隐含的“思维支脚”,每每找出一个“思维支脚”,“契合度”就提高了一些。一门课程的难易程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用“思维支脚”的数量的细小程度来衡量,思维支脚越多、思维支脚越细小,此课程往往越难。典型题目必需训练纯熟,且要把基本的几种变化练熟练。(此方法对于数学,一般的,对于中高级阶段者,往往需要5个小时以上,且要专心,不能同时做其他事情。而且在次5个小时内,一般的,应该找到5个以上的错误,一般的是2个以上的“基本错误”,3个以上的“边界错误”。)(单凭背题绝对不行,必需通过变题,一题多解等方法,至少是“模仿着自己出题”)在做综合性极大的题目、自己出题等时,有时就会发现自己在某类典型题目掌握的不好。这就可以回来再练习典型题目。练习典型题目的第一原则是模仿,找最好的例子进行模仿,而不是自己的所谓“创造”。把不同的典型题目组合在一起,叫创造。对于英语,如果脑中里没有记住几百个典型句子,而且这几百个典型句子的每一个的各种基本变化都非常熟练,你不能进入高级阶段。狠练要激发狠劲,要积聚学习心得,这往往会产生焦躁、亢奋、气恨。而不断的随心所欲的反复练习,终于达到条件反射的程度,这时,“兴奋”就消失了,但你的反应速度比“兴奋”时还要快很多。流畅来源于反复训练,一般的,初次学习某块东西,你的练习的遍数达到一般人的10倍以上时,往往才能真正的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