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立军 | 古道歪说
古道歪说
苏立军
一
鄙人甚少去走古道,比如说徽杭古道,说了N次,但最后还是没有去走一走,只能羡慕那些身强力壮或者勇敢者。
身边也有很多古道,也眼看着那些户外运动者们在一条条的开辟出来,为现代人提供很多或休闲、或探险的需要。
于是,我们的生活也不会缺少这样一类新闻,由于执着于探险而带来的危险绝境的出现,各种户外救援队为这类探险而付出的,也许是更加危险的救援行动。
当然这样的评说古道肯定是有失偏颇的,这一次的应朋友邀请而偶遇的古道就是享受古道清幽的极好的待遇。
二
在富春江北的银湖街道,不仅有丘陵缓坡,也有高山峻岭。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去小和山,就是沿着坑西溪一直走过沈家坞,再翻过那个小沈家坞那边的什么岭,然后再沿山道往前走,要走上五、六个小时,才能到达小和山。后来才知道这条路是高桦线,当时是砂石路,被称为战备公路,经常有军车经过。现在想来再往前,也应该是古道吧,这也是我的父辈祖辈们去闲林的必经之路。
所以,在我更小的时候,到每年冬天,过年之前,家家户户都要储藏一些大白菜,以免冬天的菜荒和春季的不时之需,所以,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父辈们就推着独轮车(那时候每家每户都有独轮车,却不见双轮车,现在想来主要是置办不起双轮车,那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各家拼在一起拉回几百斤的大白菜。
又想到,苏东坡在杭州担任市长时,据说也走过这条道。据南宋何子远的《春渚纪闻》记载:“一自富阳新桥港至小岭,开凿以通闲林港,或费用不给,则置山不凿,而令往来之舟搬运度岭,由余杭女儿桥港至郡北关江涨桥以通运河。”就是说,当年苏东坡曾设想从银湖街道的新桥江到现今的筱岭开通水道直通闲林港,由此而打通富春江与运河的通道。可惜因苏市长的卸任而搁浅,至此以后再无计划。那么由此推断,苏东坡当年也肯定走过这一带的古道,那是为了考察各地的经济文化状况的。
三
端午节那日,盛兄邀请,与诸位好友一起来到银湖街道新义千家村,无意之中撞入了谢圣岭古道。关于千家村和古道,所可查阅的资料不多,百度也很吝啬,倒是朋友诸君多有介绍。我查看地图,这条古道可能连接了新登到余杭,成为一条货运通道,向东北翻过谢圣岭,就可以到达导岭、峡岭、筱岭,直到余杭的中泰地界,最后到达古代货物集散地闲林港;向西南则可以连接起春建、永昌、新登,直到渌渚水陆码头。而千家村则又是一个相对可以安居乐业之地,四周群山环绕,中间一大片洼地与丘陵,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相对闭环的地理环境下,引来了各方移民到此地安居,由此带来群姓杂居,农商兴旺的局面。
古道顺山势而走,一块块乱石经稍加打磨后就铺在了山路上,经日月的洗礼已经露出了滑溜溜的状态,更是因为今日少有人走,而在雨后更容易打滑了。
两边毛竹森森,被称为“幽岭”名副其实,缓缓而上,没有陡峭之处,如果只是如我辈没有任何负担的行走,当然还是轻松的,可是古人,要走出大山,要走进杭城,肯定是为生计奔走,那么,这条古道连同其它相邻近的古道一样,虽然比不了徽杭古道,但也同样负载着那个年代经济文化发展的重任。
四
取名为谢圣岭,似乎有着不一般的文化底蕴,好像又与皇恩有缘。但在我看来,古道是古代百姓的勤劳与智慧的写照。鲁迅说: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的,走的人多了,这正是为寻找美好生活而走出来的路。如我辈只能走上那么几步就望而却步了,在那山腰歇脚处,偶遇了一位老者,75岁,一个背包、一只手机,独自一人走过本地的或者外地的山山水水,我们下山时,他却又开始登山寻找他心中的目标。不得不感佩他的勇敢,但也祈福于他的平安。
山下穿越而过的就是谢圣岭2号隧道。谢圣岭古道是需要翻山越岭的,无法通车马,为生存而劳碌奔波的,只能手提肩扛,同伴相伴而行。而今,杭州西复线已经穿越谢圣岭,各色汽车呼啸而过,原来翻越古道可能要三四个小时,而今只要几分钟,就穿越了谢圣岭。
谢圣岭,皇恩浩荡乎?看不出来,那个故事很糟粕,我似乎看出了权力与利益之间的邪恶。不是吗?所谓文化,再深究一下,未必就是可以见阳光的。
歪理了,多余了,呵呵!
五
不过呢?古道的遗存还是值得我们去走一走,体味一翻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转型无法阻挡的当下,那些古道,未必只是古道的现实遗存,更有一种精神遗存在其中。
当年苏东坡作为市长,从杭州,到临安,到万市,到新登,也许还有更多的古道遗存,虽然免不了风花雪月的,但更多的应该是留下了历代清官体察民情的足迹。
古道所连接的村庄、集镇,也许还可以挖掘出那个年代经济文化传承的脉络,还可以进一步了解百姓生活的情状,是否还可以在这样的古道中透视出村落文化的兴衰呢?
歪后正一下,也算是歪理正说吧,免得被人唾弃。
撰文|苏立军
编辑|盛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