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经典传器系列《十八》合欢

壶型解读:

合欢壶为“曼生十八式”之一,其造型犹如两片镲对接在一起,寓意吉缘和合,欢乐喜庆。此壶胎体紧致,质地细腻,表面光洁,造型端庄,线条流畅,其整体造型极其符合文人们的审美,是为不可多得的精品。

清朝嘉庆十六年(1811年)初春三月,陈曼生奉调令至溧阳任知县,恰逢开春,新茶上市,而当地最出名的便是“白芽”了,“白芽”又是当时朝廷钦点的贡茶,且需在清明之前作为十纲贡品茶中第一纲运送入京。这对刚刚上任的陈曼生来说不可不为一桩大事了。

曼生不敢怠慢,亲自参与征集、挑选、包装,得益于自己平时也是好茶之人,对这些事物倒也得心应手!随后命人日夜兼程,送往京城。终不枉苦心,如期而至。不久朝廷嘉奖传来,陈曼生兴奋之余,召集幕客朋友,设宴庆贺。酒过三巡,曼生已是微醉,一世兴起,随即挥毫泼墨,写下“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十二个大字。

席间宾客得见曼生墨宝无不欣喜,皆争相取之。这时陈曼生的好友郭通来了主意,提议道:“时逢大喜,鸿寿善作紫砂壶,何不就此造壶以载此喜?”时至嘉庆年间紫砂壶已然大兴,前有茶文化的发展,后有时大彬,陈鸣远等大师,使得紫砂至此时已是主流饮茶器具之一,甚至皇室也常要求制作。

曼生闻此言,喜不自禁,但见席间鼓乐欢天, 乐手执大镲卖力敲击,声音洪亮悦耳,曼生也是性情中人,下席亲自手持大镲用力合敲,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大镲凹凸有致,合则响,合而美。

曼生有感于大镲分分合合,奏响人间欢乐,遂以合镲为样,合欢为名,设计出合欢壶,以朱泥造之,通体大红,富含吉祥与幸福之意。此壶极富天趣,取皆大欢喜之意,适用于节庆、祝福聚会之场合以添乐趣。

合欢壶 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

话说合欢壶,就涉及首讲到两位大师级人物,壶之尊圣"陈曼生"及"杨彭年"和创立的“阿曼陀室”。

壶身用两器皿对合而成,所以得名合欢,寓意合而则欢。

那就先讲讲陈曼生,本名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夹谷亭长、胥溪渔隐、恭寿、曼生、曼龚、种榆仙客、种榆道人和翼庵,清钱塘人。嘉庆六年(1801)拔贡,官至淮安同知。嘉庆十六年(1811)三月任溧阳知县。擅长古文辞,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成名,其文学、书画、篆刻样样精通,才气过人。

合欢壶铭;“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曼生铭此壶是曼生与杨彭年结合的佳作,其印章、书法、词藻、款式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有浓郁的书卷气。

2018年西泠秋拍曼生“合欢壶”现世,以340万元的高价落槌。合欢壶镌刻:“酒以合欢,不如凤团。曼生作铭。”

▲阿曼陀室(底款);彭年(把款);曼生(刻款)

相传曼生有感于大镲分分合合,奏响人间欢乐,遂以合镲为样,合欢为名,设计出合欢壶。

酒以合欢,不如凤团——西泠此把曼生合欢壶铭,“欢”之背后,一“合”世界。曼生与良工杨彭年之合,世人熟知。

八饼头纲,得雌者昌。此一壶,又倾出知识分子的仕途与逸情,名场与宦海,政成与余暇。曼生十八式,人生十八式。

钱杜、改琦曾合作《桑连理馆主客图》,郭麐为文纪之,后又作《桑连理馆主客图后记》补录前记。依照桑连理馆主人的心意,论及主、客合欢之道,读之令人动容:

则凡一花、一木、一石、一草…当合其焉而处,群焉而游,锵锵而于喁,憧憧而进退衶禫,其词玲珑,其声往还也,交际也。

不知其孰主而孰客也?且主人既图其地之奇石以为客矣,而主人之为之主者,曾不知其能几时也,或移,或迁…而所谓聚散离合之无常,而可以感慨叹息者,宁独此图为然哉?

往来之间,陈鸿寿感念聚散之云萍,人生往复无偿的思绪,多想留住这美好的时光。连理桑下,今天群贤毕集,数百年的旧物是以有传,可当年唐朝的风月之堂,已经杳不可问。

合欢,在茶酒之间,守着曼生的善良和成长;在公务和逸情之间,交织制度与人情的两面,唤醒着向往,温柔了寒窗。

共生有桑,维邑之祯               人海浩浩,惟吾与君

凤团,为宋代贡茶名,用上等茶末制成团状,印有凤纹。茶享,依照的是宫廷定下的等级。龙茶以供乘舆及赐执政、亲王、长公主;余皇族、学士、将帅皆凤茶。

酒以合欢,不如凤团,那是文人之间的精神依存。这也是曼生壶独特的精神格调。就像现代诗的包容,看起来所有东西都能入诗,但在美学上的价值筛选,从题材就开始了。

陈曼生笃信佛教,酷爱紫砂壶,于斋中设一巨大藏室,平日赏壶,玩壶乃至日后设计壶式均在此,室中悬一巨幅南无阿弥陀佛之墨宝。

一日好友邵二泉赏壶之余一时兴起,曰:曼兄爱佛也爱壶,何不以“阿曼陀室”为此室之名,取曼公与佛语阿弥陀佛结合之意,曼生及众人皆言大妙,“阿曼陀室”便由此而诞生,从此陈曼生就成为了阿曼陀室的主人。

而“阿曼陀室”也就成了陈曼生留与后人的标志性的文化标识。

曼生时代,金石、篆刻等具有文人气息颇浓的艺术形式的流行,使印坛逐渐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气象,并随之崛起了灿烂的流派印章。其中清代中期,由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和陈豫钟、陈曼生、赵之琛、钱松八人组成的西泠八家,就是最有影响的篆刻群体,作为清代最具影响的一个篆刻群体,西泠八家的作品在当时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而西泠八家中的陈曼生又另辟蹊径。在后来由于与杨彭年合作制作了大量的紫砂壶,也就是著名的“曼生壶”,因此他也成为“西泠八家”中最受关注的人物。

悠悠几千载,文人自古多风流,描绘世态万千,抒励志情怀,托寄闲情逸致,多离不开文学与书画,或洋洋万言,或字字珠玉,或豪情泼墨,或精描细琢,得以绵绵无绝于博大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林,亦或人们所知晓的早已约定俗成,欲寄情言志、解愁、必先以文学亦或书画作品以托之。

因而,每一支系文化的形成无不是千百年的积攒而成,对于没有千百年文化元素沉淀的新原素或曰新生事物,欲得到人们之认可,并形成一种文化,可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然则,物竞天择,唯她例外,以其独特的形态与内涵携短短几百年之年轻生命,游离却突出于传统文化发展之规律,一枝独秀,承载的却是上下五千年众多文化元素之精髓,她就是中国最具文人气质、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瑰宝—紫砂壶。

鉴赏:东溪支泉合欢壶              收藏:南京博物院

身扁圆折腰,肩腹部镌刻行书"涤我诗脾"四字,署款"东溪"。盖内钤篆书阳文"支泉"方印,底钤篆书阳文"万丰顺记"方印。

清中期 曼生铭杨彭年制晚香斋主人清赏合欢壶
款识:“阿曼陀室”、“彭年”款备注:美国旧金山琴轩旧藏。“阿曼陀室”乃是清代嘉庆年间制壶名家杨彭年与书画家陈曼生合作的印款之一。“晚香斋主人”则应是曾经和曼生同为阮元幕的赵昌祺。赵昌祺(1776—1847),字盛如,江苏武进人,嘉庆举人。好书画,工篆刻,故受阮元之邀,编《两浙金石志》,因生平最爱幽菊,故自号“晚香斋主人”。
传世的曼生壶的造型各异,陈鸿寿与杨彭年在交往与合作间生发了丰富的器形,汇集了丰富的创作智慧和心血,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赞誉。一个造型有一个造型的气度,有的清秀飘逸,有的古朴敦厚,有的轻快明朗,有的粗犷简雅,拟人化的表达就是“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洒脱如少年,短小如幼齿,朴纳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

我们现今所见的这件杨彭年制晚香斋主人清赏合欢壶,与唐云先生所藏极为相近。此件合欢壶,虽与唐云旧藏泥料不同,然手法、造型、韵味如出一辙。合欢乃是由上下两部对合而成,寓意合而则欢。

更有深意者,茶与壶聚,合则亦欢。该壶壶型略扁,壶身铭刻“合欢 晚香斋主人清赏”,字体为行楷,点画精微细致,镌刻明快简洁,书卷气十足。把下吟有“彭年”小印,壶底吟有“阿曼陀室”印章,印文为朱文,切刀为主。质朴天然。“阿曼陀室”印章几乎是认定曼生壶的首要标志,“阿曼陀”疑为梵语音译,与曼生之名也有关联。

顾景舟先生在紫砂这一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不单单来自于其制壶本身,也来自于先生对古壶研究作出的杰出贡献,并在其一生各个阶段都有对古器形的临摹、创作,此“顾景舟制合欢壶”便是先生对古器形再创作的一件代表作。

壶呈扁圆形,短曲流,环状柄,扁圆钮,圈足。为紫砂壶传统式样之一,其特征简洁、明快、素雅、精炼。整体以弧线组合而成。自壶盖、曲流、环柄至足部无一折角及多余装饰。远近观之,全器浑圆雅致,造型优美,气韵生动,充分展现了作者的老练与娴熟的功力。

顾景舟《合欢》容量360cc。款识:景舟制陶(底款);景舟(把款);顾景洲(盖款)
顾景舟 合欢壶               钤印:景舟制壶(底款);顾景洲(盖款)
参考:《景舟壶艺流别录》P4,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徐秀棠主编,2004年。

壶呈扁圆形,短曲流,环状柄,扁圆钮,圈足。为紫砂壶传统式样之一,其特征简洁、明快、素雅、精炼。整体以弧线组合而成。自壶盖、曲流、环柄至足部无一折角及多余装饰。

远近观之,全器浑圆雅致,造型优美,气韵生动,充分展现了作者的老练与娴熟的功力。此壶以上好紫泥制成,做工精到,色泽沉稳,包浆润泽,为顾景舟先生中早期作品。

400cc
清中期 杨彭年、钱杜鹭洲合作合欢壶。  钤印:彭年(把)松壶(底)。
释文:冬梅咏  生液鹭洲。
说明:杨彭年,清嘉庆、道光年间制壶名手,善配泥,所制茗壶,浑朴工致。传大彬手捏遗法,渐少传人,至彭年始复捏造之法,虽随意制成,仍具天然之致。嘉庆间陈曼生(名鸿寿)作宰溧阳,与彭年合作制壶。世称“曼生壶”,为世所珍。彭年制壶甚多,大多是与陈曼生合作所制。
参阅:1、《宜兴紫砂》P129“合欢壶”,梁白泉主编,文物出版社、两木出版社出版,1990年12月初版。2、《中国紫砂茗壶珍赏》P92“合欢壶”,韩其楼、夏俊伟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10年9月第1版第5次印刷。
容量:250cc
顾景舟 朱泥小合欢壶            钤印:墨缘斋景堂制(底款);景记(把款)
参考:《紫砂泰斗 顾景舟》P11,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徐秀棠·山谷著,2004年。
95cc     此壶以朱泥而制,采用传统的合欢壶造型,但传统中亦见作者的巧思。壶身用两器皿对合而成,故名合欢。壶体扁圆,对合处过渡线条自然,截盖上配以圆形钮,上下呼应,匀称和谐。

此壶独到之处在于壶嘴的造型,顾景舟大师在传统造型之上稍加改动,使得器物更加舒展大方。其壶精巧优雅,胎质细腻,色泽朱红,包浆润泽,底款为“墨缘斋景堂制”,是顾景舟先生早期佳作。

清中期 钱杜(叔美)铭杨彭年制紫砂合欢壶                 “彭年”、“松壶”款
这件紫砂壶形若罗盘,微弧底,通体包浆温润细腻,腹部运刀如笔,刻有行书铭文,曰:“茗露一瓢,细钓回意,涤吾风尘,素吾心情”。落款为:“壬午夏日 叔美”,令人赏心悦目。
该壶做工精致,泥料上乘。嵌盖,圆钮,显得自然、简洁。壶身短流,环形把处理得自然协调。是一件文人与紫砂艺人合作的紫砂成功之作,而这种合作也加深了紫砂陶的文化深度,确立了紫砂陶的艺术地位,同时蕴涵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

钱杜(1764-1845),字叔美,号松壶小隐,亦号松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钱杜作诗宗唐代岑参、韦应物,诗意清旷。书法学唐褚遂良、虞世南,有清俊温雅之气。花卉、人物之外,擅画山水,宗法赵令穰、赵孟俯、王蒙、文征明等,以细笔和浅设色为主,运笔松秀缜密,所画山石、人物形象,能寓巧密于朴拙之中,颇有装饰意趣。他深通画理,兼能篆刻,章法刀法,纯粹浙派风格。

著录有《松壶画诀》、《松壶画忆》、《松壶画赘》等。钱杜与陈曼生友善,亦常为杨彭年等紫砂工艺家的作品题诗作画。陈曼生周围有一批研究、设计、玩赏和为紫砂题铭作画的艺术家,钱杜就是重要的一员。

杨彭年,字二泉,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他善制茗壶,浑朴雅致,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他还与当时名人雅士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朱坚(石梅)、邓奎(符生)、郭麟(祥伯、频伽)等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世称“彭年壶”、“彭年曼生壶”、“彭年石瓢壶”、声名极盛,对后世影响颇大。
陈曼生款 紫砂合欢壶
顾景舟[当代] 合欢紫砂壶          底款:景舟手制 盖款:景舟
说明:该壶名曰合欢,为曼生十八式器型之一,器型端庄典雅,壶嘴、壶把从壶身处自然生出,大方得体,弧线优美。壶盖壶身契合紧密,旋转平顺。可以称得上是一件难得的紫砂佳品。
顾景舟 合欢壶 拍卖                          底款:得一日闲为我福

简介:顾景舟,本名景洲,后改名为景舟,名号有曼睎、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及壶叟等,宜兴川埠人,曾自创堂号为自怡轩。数十年来饱览历代紫砂精品,深入钻研紫砂陶瓷相关工艺知识,旁涉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考古等。

其紫砂作品以茗壶为主,年轻时先由方器入手,兼做圆器,逐渐偏重光素器型的制作,最后是以几何形壶奠定其个人风格。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港、澳、台、东南亚影响特大,被海内外誉为“壶艺泰斗”,作品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

清 阿曼陀室款曼生作铭杨彭年制合欢壶

合欢壶式乃曼生十八式之一,造型优美,是曼生最种爱的壶型之一。所谓“合欢”,即“势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之意。

壶身由两片泥片上下对合而成,壶腹上铭“酒以合欢不如凤团”(凤团 宋代紧压茶的一种  如现今沱茶)。一捺底,底下钤“阿曼陀室”,把下钤“彭年”。此壶制作周正,俯视之极为赏心悦目。

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别号种榆仙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为西泠八家之一,曾任溧阳知县、江南海防同知。工诗文、书画,善制宜兴紫砂壶,人称其壶为曼生壶。
款识:【底款】阿曼陀室            【把款】彭年
参阅:《明清紫砂珍赏》第96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仿冯彩萍款扁小合欢紫砂壶
杨彭年制、子繁铭 合欢提梁壶拍             底款:杨彭年造
铭文:客来茶罢空无有,庐橘微黄尚带酸。坡公句,子繁。
说明:此壶呈深紫褐色,形制为“曼生十八式”中的合欢壶。子繁与杨彭年合作,充分体现出文人壶融造型、文学、绘画、书法、篆刻于一体的艺术魅力。
顾景舟 《朱泥小合欢》          印 文:墨缘斋意堂制(底款);景记(把款)
该器为顾老早年之作,传统造型,取材于清中期曼生之式,在原样上略作改动,使作品更趋于完美。壶嘴巧妙的处理,注入了趣味,小巧玲珑。
容量100cc
顾景舟 小合欢壶                   钤印:景记(把)、墨缘斋景堂制(底)

此壶以朱泥而制,采用传统的合欢壶造型,却在顾老的手中焕发了别样的光彩,您可以从几件作品中细细品味顾老独到的紫砂技艺、对紫砂造型深刻的理解及审美传达。壶身用两器皿对合而成,故名合欢。壶体扁圆,对合处过渡线条自然,截盖上配以圆形钮,上下呼应,匀称和谐。

此壶独到之处在于壶嘴的造型,顾景舟大师在传统造型之上稍加改动,使得器物更加舒展大方。其壶精巧优雅,胎质细腻,色泽朱红,包浆润泽,底款为“墨缘斋景堂制”,是顾景舟先生五十年代后期的作品。

顾景舟当时制作朱泥小壶较多,底款多数落“荆溪惠孟臣制”、“墨缘斋意堂制”等六字长方印,把端有“景记”二字楷书椭圆印。落款则为“瘦萍”或“顾景洲”。值得注意的是“墨缘斋意堂制”印款并非为顾氏专用壶号,唯把端有“景记”小章者,方为顾氏真迹。

顾景舟 小合欢壶          底款:墨缘斋意堂制              把款:景记
此壶对合之处过渡成近似圆弧线。使壶身圆润端庄,线面屈曲和谐,刚柔相济。坯体精选老朱红泥所制,色泽朱红,似细绸缎般光润,秀丽可爱。
清中期 杨彭年制、陈曼生刻蔡少峯定制紫泥合欢壶
款识:少峯(底款);彭年(把款);曼生(刻款)
镌刻:皆大欢喜,曼生。
此件合 欢,色泽古朴,砂质颗粒感强,底落“少峯”二字篆书阳文款,少峯乃清乾隆至道光年间著名紫砂收藏大家蔡锡恭,其人嗜茗壶,常请名家制壶,底落“少峯”二字,传器不求制工精研,但却韵致极佳。此壶集多位名家之力而成,流传至今近 两百余年,堪称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曼生佳器。
顾景舟 合欢壶       底款:曼晞陶艺      把款:景舟       盖款:顾景舟

合欢壶为曼生十八式之一。壶身用两器皿对合而成,所以得名合欢,寓意合而则欢。历代合欢壶有多式,而顾老所制的合欢壶对合之处已完全演变过渡成圆弧线,使壶身圆润端庄,线面屈曲和谐,刚柔相济,流把之势似雄鹰展翅,力度非凡,各部份与主体造型紧密呼应,贯通一气。底脚衔接转折自然老辣,一气呵成。

顾老所制壶,常用陈腐多年的优质泥料精制,其砂粒质感丰富,肌理润泽,手感触觉舒适。铭刻书法精妙,刚健婉曲,轻刀秀笔曼舞,重力酣墨淋漓,豪放中蕴含灵气,自出机杼,复归于朴。

清中期 合欢壶          款识:阿曼驼室
许士群 合欢三品壶 (三件)    底款:许士群制         盖款:许、士群           把款:许

许士群,1963年生,江苏宜兴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陶瓷协会会员。现聘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工艺美术师。自幼酷爱书画。八十年代从事专业模具造型设计。后进紫砂厂深造,90年进紫砂工艺三厂研究所,从事徒手制作,简称传统纯手工制作。作品古朴酣醇。追传统、求独特,成就个人风格。

尤其多年来对朱泥制作工艺的摸索和研究,在吸收前人的制作工艺基础上,自成一家,深受许多爱壶者的好评和珍藏。随着人们生活水准和鉴赏水准的不断提高,力争作品创作中做到更完美;更富有空间和活力,使更多的玩壶者爱壶,更爱生活。

清中期 杨彭年摹古石泉品定制紫砂合欢壶

本壶泥质呈深紫色,陶制细腻。壶身呈圆形略扁,宽口溜肩。宽大壶盖圆鼓饱满,蘑菇钮,便于提起。直管状短壶嘴,内壁为一眼。把呈圆形。壶嘴身刻“约园先生雅玩,午生持赠”,壶底为“杨彭年摹古石泉品定”印款,石泉由此推测应属杨彭年同时期文人,乃名手制器用以赏玩。

此器形光素典雅,文韵十足,为茶道精品,值得宝玩。器型端庄典雅,壶嘴壶把从壶身处自然伸出,大方得体,弧线优美。壶盖壶身契合紧密,旋转平顺。可以称得上是一件难得的紫砂佳品。

杨彭年:字二泉,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杨彭年弟杨宝年、妹杨凤年,都是当时的制壶高手,一门眷属皆工此技,名闻一时他善于配泥,浑朴雅致,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

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还与当时名人雅士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声名极盛。嘉庆年间由陈曼生设计壶样并题铭,彭年制作,世称“曼生壶”,是紫砂史上的一座高峰。吴同午,清,字午生,荆溪(今立苏宜兴)人。喜收藏书、画、碑刻、工诗,精篆、录、楷法。赵起(?-1860),清,字于罔,号约园,江苏武进人,瓯北孙,道光二十年(1840)举人。善写意花卉,尤工兰,韵致洒落,得文征明遗意。偶仿恽寿平,古木竹石,尤极清旷之致。着约园词稿。

清中期 曼生铭 合欢壶           铭文:酒以合欢不如凤团,曼生。
说明:陈文彬先生及其亲友旧藏
陈曼生,本名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老曼、曼寿、曼公、别称夹谷亭长、胥溪渔隐、种榆仙客、种榆道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活在乾隆、嘉庆年间。为“西泠八家”之一,着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集》、《种榆仙馆印谱》、《桑连理馆集》等,艺名昭显。
合欢壶式,行内人士称“对合”。壶体上下比例均匀,饱满腴润,壶身扁圆,截盖与壶身融为一体,腹部由上下两泥片相接而成,自然形成一条腰线,使整个壶体富于层次感。壶体正面沿圆盖一周雕刻“酒以合欢不如凤团,曼生”十字,刻字运刀如笔,连贯流畅。
道光 杨彭年合欢壶                                   说明:(汪寅仙配盖)
曼生合欢壶式,原盖失佚,经当代紫砂大师汪寅仙配盖。此壶乃杨彭年与嘉道文人合作的佳器,底钤“小安乐窝主人”,把下“彭年”,壶肩铭文:“酒令人醉,何如月团。怡然相对,青棠花开。春园大兄清赏,吾山制赠。”其印章、书法、词藻、款式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有浓郁的书卷气。此铭文切茶,道出文人茶事的一种追求。
“文人壶”崇尚在茗具进行诗文铭刻创作,给原是实用性工艺品的茶具,增添了几分文化内涵,其流风遗绪影响了晚清的紫砂风气,兴起了“文人壶式”的风潮。
清 段泥扁合欢壶
说明:陈曼生,名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曼公、老曼。清乾隆、嘉庆年间人,创壶样十八式,由紫砂名工杨彭年等制壶,陈曼生题款书刻。杨彭年,清嘉庆、道光年间制壶名手,与陈曼生合制壶称「曼生壶」,有「壶以字贵,字依壶传」之说。陈曼生制壶后称「曼生十八式」,影响后世制壶十分深远,开文人壶的先河,让艺术家在壶坯上书法、题诗、绘画、刻章,陶艺师共同完成。「曼生壶」讲究的是「简、淡、意、远」,其刻纹是切壶、切茶、切景、切水,流畅隽永,耐人寻味。
俞国良《合欢》                                容量 290cc
款 识:愙斋(底款);国良(盖款)                         铭 文:静趣,古阳羡,东溪氏。
杨彭年 陈曼生合作 合欢壶                     底款:阿曼陀皇
把款:彭年         铭文:益蜀忿去渴  眉寿无害  曼生
清中期 紫泥合欢壶                            邵景南(1821-1850)
壶身款:松风水月 子冶                        壶底印:邵景南制
清嘉庆/道光 陈曼生款紫泥刻诗文合欢壶
「持冰雪之清操,取云腴之甘旨。丙子曼生书」刻款
陈曼生,即陈鸿寿。嘉庆六年任官淮安同知,酷爱诗、书、文、画。相传设计曼生十八式,并由紫砂名工杨彭年等制壶,凡此都属双款,世称「曼生壶」。合欢壶为「曼生十八式」壶之一,相传为曼生喜极而制。此壶虽不见宜兴陶匠印章,但风格绮丽,造型工整,壶身刻字颇有韵味。
罗桂祥藏一件吴月亭制陈曼生刻合欢壶可资对比,见罗桂祥编,《The Stonewares of Yixing: From the Ming Period to the Present Day》,香港,1986年,页109,图47。
陈国良·合欢            质:紫泥                        盖款:国良制陶;底款:陈国良制
容量:600cc
此壶由木石(周伯其)镌刻。壶呈扁圆形,短曲流,环状柄,扁圆钮,圈足。为紫砂壶传统式样之一,其特征简洁、明快、素雅、精炼。整体以弧线组合而成。自壶盖、曲流、环柄至足部无一折角及多余装饰。远近观之,全器浑圆雅致,造型优美,气韵生动,充分展现了作者的老练与娴熟的功力。此壶以上好紫泥制成,做工精到,色泽沉稳,包浆润泽。
清晚期 邵大赦制瞿子冶铭 合欢壶 (一对)钤印:赦记(盖)
容积:150cc×2
清 陈曼生制合欢壶
拍卖公司
吕尧臣 合欢壶          款识:尧臣壶,尧臣造壶宜兴醉陶居丙子仲秋。尧臣。尧臣,吕记。
说明:泥质呈红棕色,壶身用两器皿对合而成,所以得名合欢,寓意合而则欢。历代合欢壶有多式,而吕先生所制的合欢壶对合之处已完全演变过渡成圆弧线,使壶身圆润端庄,线面屈曲和谐,刚柔相济,短弯流,壶盖凸起,扁球形盖钮,半环形端把。此壶光挺匀称、其砂粒质感丰富,肌理润泽,手感触觉舒适。
注:附作者本人证书
周桂珍   《合欢》                       容量 460 cc
款识:周桂珍造(底款);桂珍(把款);周、桂珍(盖款)
铭文:内:京华桂珍作壶,戊寅冬月。
李昌鸿 合欢壶                       底款:李昌鸿制
简介:李昌鸿,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955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随顾景舟学艺。1959年开始担任管理工作,熟知紫砂生产工艺全过程。曾参加中央工艺美院造型制壶课程,曾与爱人沈蘧华同获莱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金质奖、与徐秀棠合作赢得全国陶瓷创作设计评比一等奖。
2009年 陈国良 合欢壶                          盖款:[国良制陶];底款:[陈国良制]
赏析:此壶由木石(周伯其)镌刻。壶呈扁圆形,短曲流,环状柄,扁圆钮,圈足。为紫砂壶传统式样之一,其特征简洁、明快、素雅、精炼。整体以弧线组合而成。自壶盖、曲流、环柄至足部无一折角及多余装饰。远近观之,全器浑圆雅致,造型优美,气韵生动,充分展现了作者的老练与娴熟的功力。此壶以上好紫泥制成,做工精到,色泽沉稳,包浆润泽。
作者简介:陈国良,男,1954年生。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会员,被称为新生代的代表之一。
民国 俞国良 合欢壶                           款识:愙斋。国良。
说明:相传合欢壶为曼生所创。一日席间,曼生有感于大镲分分合合,奏响人间欢乐,遂以合镲为样,合欢为名,设计出合欢壶。此壶以朱泥造之,通体大红,富含吉祥与幸福之意,极富天趣。
注:附潘持平先生鉴定证书
王寅春 合欢壶                         钤印:王寅春(底款);寅春(盖款)
475cc
玉成窑 合欢壶
拍卖公司

清中期 邵景南制合欢壶

壶身扁长,壶型如两只上下相互扣合之碗,寓意天地相合。壶盖隆起,圈足与壶身和谐暗结,壶流壶把匀衡对称,整器稳重而不乏灵动,线条流畅,气质优雅。壶底落款“邵景南制”,盖钤“景南”小印。壶身二泉铭刻诗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邵景南(1796-1874年),号留佩主人。清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清末宜兴上袁村“邵家壶”传人,善仿明代名壶,传器底有“姑苏留佩”款水平壶,所制壶器均由邵二泉铭刻,工于制壶,制作精细,品类较多,壶底常用“邵景南制”线框阳文楷书印,口内常用“景南”坚定椭圆楷书章。
钤印:【底款】邵景南制   【盖款】景南
徐徐 合欢壶 (两把)
钤印:1.徐徐制壶(底款);徐徐(盖款);徐徐(把款);徐(腹款) 2.徐徐制陶(底款);徐徐(盖款);徐徐(把款);徐(腹款)
题识:1.杯里紫茶香代酒,琴中绿水静留宾。秀棠镌。2.难从陆羽毁茶记,宁和陶潜止酒诗。秀棠镌之。
240cc/140cc
王寅春制合欢壶             容量:490ml
钤印:【底款】王寅春                      【盖款】寅春
参阅:《当代紫砂名陶录》第50页,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06年5月
吕尧臣制合欢壶
容量:390 ml      钤印:【底款】尧臣壶   【盖款】尧臣     【把款】吕记
吕尧臣,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有“壶艺魔术师”之称。作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馆、中南海紫光阁、中国亚运会博物馆等收藏。吕尧臣开创绞泥装饰技法的新河,为紫砂艺术更添光彩。代表作有:《云方壶》、《古井窥天壶》、《熊猫壶》、《玉屏移山壶》、《华径壶》、《天际壶》、《贵妃壶》等。
清 杨彭年制合欢紫沙壶
工艺规整,颜色沉稳,壶形古朴,包浆亮丽,温润。杨彭年(清)嘉庆(1796-1820)江苏宜兴人。善制沙壶,并刃为捏嘴。不用模子。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
吕尧臣 合欢壶          钤印:尧臣陶艺(底款);尧臣(盖款);吕记(把款)
参考:《子壶斋》P53,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出版,永青总编,2008年。
400cc
清 邵友兰制合欢壶
盖内「友兰」二字楷书款 壶底「友兰秘制」四字篆书款
壶身「西施洞,玉乳泉,谁识之,石湖仙」十二字刻铭

此壶呈扁圆形,壶身以两盖状器皿对合而成,短曲流,环状柄,宝盖式壶盖亦配合欢状钮,圈足。壶底内圈,钤有篆体“友兰秘制”,盖内落“友兰”款。

肩部镌刻铭文:西施洞,玉乳泉,谁识之,石湖仙。合欢壶因制作工艺上由两器对合而得名,寓意合而则欢,为紫砂壶传统式样之一,其特征简洁、明快、素雅、精炼。整体以弧线组合而成。自壶盖、曲流、环柄至足部无一折角及多余装饰。

远近观之,全器浑圆雅致,造型优美,气韵生动。邵友兰生于清乾隆末年,殁于同治初年(1795),为清中期紫砂名家。道光年间曾为清宫制作过贡品,北京故宫博物院现收藏他的传器。同一铭文亦见于香港中文大学馆藏,北山堂惠赠的曼生制三足壁壶上,可见曼生亦对此铭文之情有独钟。

清乾隆 周发祥制合欢壶
款识:桂花香动万山秋。发祥。说明:周发祥,乾隆时期制壶名家,生平史料不祥。
容量:305cc
吴群祥·合欢提梁              材质:紫泥
盖款:吴群祥制;底款:吴群祥制                     容量:600cc

合欢提梁造型精美大方,玩壶藏壶都不能错过。合欢为曼生壶之一,因其造型美观,寓意喜庆,所以一直广受喜爱。合欢提梁一反通常的做法,用提梁制作,趣味更高雅脱俗。

合欢的上下两半拼接做法不用多说,此壶的特色在于底部的三鼎足设计,小巧可爱,不同凡响。提梁尤其非常难得,圆滑大度,如同明日当空,美观中带着高雅气韵。

清道光 《合欢》
印 文:赦记(盖款);权安(把款)        铭 文:五月江城。子冶。
容量140cc
(0)

相关推荐

  • 35款名家石瓢,把把孤品!

    石瓢一款首创于"曼生十八式",从古至今的名家几乎都做过石瓢壶,但其整体都是以"三角美学"为基础. 其中,尤以子冶.景舟.汉棠三款最为著名,从古至今,各家不同,各 ...

  • 哪些陈曼生紫砂壶值得我们去收藏!

    天佑其灵,亦或曼生本就因紫砂而生,亦或紫砂因曼生而来,谁是谁非,我佛无说,也就是在陈曼生做溧阳县令的时候,因喜好紫砂壶而结识了当时制壶高手杨彭年,二人相谈甚欢,一见如故,或许是巧合,陪伴着曼生度过无数 ...

  • 紫砂壶经典传器系列《八》虚扁

    壶型解读: "虚扁壶"又叫"水扁壶"."书扁壶".因发音相近,宜昌发音几乎相同,指的是同一紫砂壶样式.意思上,书扁更恰当,水扁或虚扁都不大通 ...

  • 紫砂壶经典传器系列《二十六》宫灯

    器型解读: 伴吟月下,且启我心.宫灯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宫灯是悬挂在厅堂梁上的照明灯具,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建都洛阳后,为庆贺功业,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 ...

  • 紫砂壶经典传器系列《二十五》竹节、 竹鼎、竹鼓

    壶型解读: 借物抒情是艺术创作的一个传统.宜兴的紫砂壶艺也是如此,只是生活在竹海里的艺人,把竹子引入壶艺创作比较晚罢了.我们曾为此写作过"迟来的竹节壶".从文献的记载看,葵花.菊花 ...

  • 紫砂壶经典传器系列《二十四》掇球

    壶型解读: 掇球作为紫砂经典器型之一,掇,落起来的意思:掇球,落起来的球.此型为邵大亨首创,由莲子大壶转变而来,去莲子把下耳. 掇球从一开始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演变,分别是大亨掇球.友廷掇球.寿珍掇球, ...

  • 紫砂壶经典传器系列《二十》一粒珠

    壶型解读: 在紫砂壶的造型艺术中,有数款几何形制的壶型极为经典,如三角造型的子冶石瓢.数圆堆砌造型的掇球,四方壶型等等. 这些壶型有的我们之前都讲过,不多赘述,而我们今天要聊的壶,也是几何中的一个圆. ...

  • 紫砂壶经典传器系列《十九》梨形、思亭、君德

    壶型解读: 梨形壶是指梨子的形状为设计灵感的一大部分壶的统称.最具代表性的,身筒比较矮的我们叫做矮梨形,也叫作经典梨形壶:还有一类比较高的,清代初年的陆思亭做的,我们叫做思亭壶,壶颈部进行了拉高,壶嘴 ...

  • 紫砂壶经典传器系列《十五》汉瓦

    器型解读: 汉瓦属于圆器当中的一种,历来多位艺人都有仿制此种款型. 而之前杨彭年的一款汉瓦壶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圆筒形壶体,上侈下教,短流势较直. 盖平略见弧,桥式钮,钮面阴刻海棠纹样.泥质坚结,砂 ...

  • 紫砂壶经典传器系列《十二》觚棱

    壶型解读: <觚棱壶>为清曼生壶式之一,清末民初壶艺大师黄玉麟(1842-1914年).民国壶艺名家汪宝根(1890-1954年)多有制作.觚棱壶为方圆结合体,有四片泥片手工镶接,是紫砂光 ...

  • 紫砂壶经典传器系列《十》南瓜

    壶型解读: 南瓜壶,历史上又称"东陵瓜壶".东陵瓜的典故出自<史记·萧相国世家>载:"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