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经典传器系列《十八》合欢
壶型解读:
合欢壶为“曼生十八式”之一,其造型犹如两片镲对接在一起,寓意吉缘和合,欢乐喜庆。此壶胎体紧致,质地细腻,表面光洁,造型端庄,线条流畅,其整体造型极其符合文人们的审美,是为不可多得的精品。
清朝嘉庆十六年(1811年)初春三月,陈曼生奉调令至溧阳任知县,恰逢开春,新茶上市,而当地最出名的便是“白芽”了,“白芽”又是当时朝廷钦点的贡茶,且需在清明之前作为十纲贡品茶中第一纲运送入京。这对刚刚上任的陈曼生来说不可不为一桩大事了。
曼生不敢怠慢,亲自参与征集、挑选、包装,得益于自己平时也是好茶之人,对这些事物倒也得心应手!随后命人日夜兼程,送往京城。终不枉苦心,如期而至。不久朝廷嘉奖传来,陈曼生兴奋之余,召集幕客朋友,设宴庆贺。酒过三巡,曼生已是微醉,一世兴起,随即挥毫泼墨,写下“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十二个大字。
席间宾客得见曼生墨宝无不欣喜,皆争相取之。这时陈曼生的好友郭通来了主意,提议道:“时逢大喜,鸿寿善作紫砂壶,何不就此造壶以载此喜?”时至嘉庆年间紫砂壶已然大兴,前有茶文化的发展,后有时大彬,陈鸣远等大师,使得紫砂至此时已是主流饮茶器具之一,甚至皇室也常要求制作。
曼生闻此言,喜不自禁,但见席间鼓乐欢天, 乐手执大镲卖力敲击,声音洪亮悦耳,曼生也是性情中人,下席亲自手持大镲用力合敲,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大镲凹凸有致,合则响,合而美。
曼生有感于大镲分分合合,奏响人间欢乐,遂以合镲为样,合欢为名,设计出合欢壶,以朱泥造之,通体大红,富含吉祥与幸福之意。此壶极富天趣,取皆大欢喜之意,适用于节庆、祝福聚会之场合以添乐趣。
合欢壶 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
话说合欢壶,就涉及首讲到两位大师级人物,壶之尊圣"陈曼生"及"杨彭年"和创立的“阿曼陀室”。
壶身用两器皿对合而成,所以得名合欢,寓意合而则欢。
那就先讲讲陈曼生,本名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夹谷亭长、胥溪渔隐、恭寿、曼生、曼龚、种榆仙客、种榆道人和翼庵,清钱塘人。嘉庆六年(1801)拔贡,官至淮安同知。嘉庆十六年(1811)三月任溧阳知县。擅长古文辞,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成名,其文学、书画、篆刻样样精通,才气过人。
合欢壶铭;“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曼生铭此壶是曼生与杨彭年结合的佳作,其印章、书法、词藻、款式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有浓郁的书卷气。
2018年西泠秋拍曼生“合欢壶”现世,以340万元的高价落槌。合欢壶镌刻:“酒以合欢,不如凤团。曼生作铭。”
▲阿曼陀室(底款);彭年(把款);曼生(刻款)
相传曼生有感于大镲分分合合,奏响人间欢乐,遂以合镲为样,合欢为名,设计出合欢壶。
酒以合欢,不如凤团——西泠此把曼生合欢壶铭,“欢”之背后,一“合”世界。曼生与良工杨彭年之合,世人熟知。
八饼头纲,得雌者昌。此一壶,又倾出知识分子的仕途与逸情,名场与宦海,政成与余暇。曼生十八式,人生十八式。
钱杜、改琦曾合作《桑连理馆主客图》,郭麐为文纪之,后又作《桑连理馆主客图后记》补录前记。依照桑连理馆主人的心意,论及主、客合欢之道,读之令人动容:
则凡一花、一木、一石、一草…当合其焉而处,群焉而游,锵锵而于喁,憧憧而进退衶禫,其词玲珑,其声往还也,交际也。
不知其孰主而孰客也?且主人既图其地之奇石以为客矣,而主人之为之主者,曾不知其能几时也,或移,或迁…而所谓聚散离合之无常,而可以感慨叹息者,宁独此图为然哉?
往来之间,陈鸿寿感念聚散之云萍,人生往复无偿的思绪,多想留住这美好的时光。连理桑下,今天群贤毕集,数百年的旧物是以有传,可当年唐朝的风月之堂,已经杳不可问。
合欢,在茶酒之间,守着曼生的善良和成长;在公务和逸情之间,交织制度与人情的两面,唤醒着向往,温柔了寒窗。
共生有桑,维邑之祯 人海浩浩,惟吾与君
凤团,为宋代贡茶名,用上等茶末制成团状,印有凤纹。茶享,依照的是宫廷定下的等级。龙茶以供乘舆及赐执政、亲王、长公主;余皇族、学士、将帅皆凤茶。
酒以合欢,不如凤团,那是文人之间的精神依存。这也是曼生壶独特的精神格调。就像现代诗的包容,看起来所有东西都能入诗,但在美学上的价值筛选,从题材就开始了。
陈曼生笃信佛教,酷爱紫砂壶,于斋中设一巨大藏室,平日赏壶,玩壶乃至日后设计壶式均在此,室中悬一巨幅南无阿弥陀佛之墨宝。
一日好友邵二泉赏壶之余一时兴起,曰:曼兄爱佛也爱壶,何不以“阿曼陀室”为此室之名,取曼公与佛语阿弥陀佛结合之意,曼生及众人皆言大妙,“阿曼陀室”便由此而诞生,从此陈曼生就成为了阿曼陀室的主人。
而“阿曼陀室”也就成了陈曼生留与后人的标志性的文化标识。
曼生时代,金石、篆刻等具有文人气息颇浓的艺术形式的流行,使印坛逐渐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气象,并随之崛起了灿烂的流派印章。其中清代中期,由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和陈豫钟、陈曼生、赵之琛、钱松八人组成的西泠八家,就是最有影响的篆刻群体,作为清代最具影响的一个篆刻群体,西泠八家的作品在当时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而西泠八家中的陈曼生又另辟蹊径。在后来由于与杨彭年合作制作了大量的紫砂壶,也就是著名的“曼生壶”,因此他也成为“西泠八家”中最受关注的人物。
悠悠几千载,文人自古多风流,描绘世态万千,抒励志情怀,托寄闲情逸致,多离不开文学与书画,或洋洋万言,或字字珠玉,或豪情泼墨,或精描细琢,得以绵绵无绝于博大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林,亦或人们所知晓的早已约定俗成,欲寄情言志、解愁、必先以文学亦或书画作品以托之。
因而,每一支系文化的形成无不是千百年的积攒而成,对于没有千百年文化元素沉淀的新原素或曰新生事物,欲得到人们之认可,并形成一种文化,可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然则,物竞天择,唯她例外,以其独特的形态与内涵携短短几百年之年轻生命,游离却突出于传统文化发展之规律,一枝独秀,承载的却是上下五千年众多文化元素之精髓,她就是中国最具文人气质、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瑰宝—紫砂壶。
鉴赏:东溪支泉合欢壶 收藏:南京博物院
身扁圆折腰,肩腹部镌刻行书"涤我诗脾"四字,署款"东溪"。盖内钤篆书阳文"支泉"方印,底钤篆书阳文"万丰顺记"方印。
我们现今所见的这件杨彭年制晚香斋主人清赏合欢壶,与唐云先生所藏极为相近。此件合欢壶,虽与唐云旧藏泥料不同,然手法、造型、韵味如出一辙。合欢乃是由上下两部对合而成,寓意合而则欢。
更有深意者,茶与壶聚,合则亦欢。该壶壶型略扁,壶身铭刻“合欢 晚香斋主人清赏”,字体为行楷,点画精微细致,镌刻明快简洁,书卷气十足。把下吟有“彭年”小印,壶底吟有“阿曼陀室”印章,印文为朱文,切刀为主。质朴天然。“阿曼陀室”印章几乎是认定曼生壶的首要标志,“阿曼陀”疑为梵语音译,与曼生之名也有关联。
顾景舟先生在紫砂这一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不单单来自于其制壶本身,也来自于先生对古壶研究作出的杰出贡献,并在其一生各个阶段都有对古器形的临摹、创作,此“顾景舟制合欢壶”便是先生对古器形再创作的一件代表作。
壶呈扁圆形,短曲流,环状柄,扁圆钮,圈足。为紫砂壶传统式样之一,其特征简洁、明快、素雅、精炼。整体以弧线组合而成。自壶盖、曲流、环柄至足部无一折角及多余装饰。远近观之,全器浑圆雅致,造型优美,气韵生动,充分展现了作者的老练与娴熟的功力。
壶呈扁圆形,短曲流,环状柄,扁圆钮,圈足。为紫砂壶传统式样之一,其特征简洁、明快、素雅、精炼。整体以弧线组合而成。自壶盖、曲流、环柄至足部无一折角及多余装饰。
远近观之,全器浑圆雅致,造型优美,气韵生动,充分展现了作者的老练与娴熟的功力。此壶以上好紫泥制成,做工精到,色泽沉稳,包浆润泽,为顾景舟先生中早期作品。
此壶独到之处在于壶嘴的造型,顾景舟大师在传统造型之上稍加改动,使得器物更加舒展大方。其壶精巧优雅,胎质细腻,色泽朱红,包浆润泽,底款为“墨缘斋景堂制”,是顾景舟先生早期佳作。
钱杜(1764-1845),字叔美,号松壶小隐,亦号松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钱杜作诗宗唐代岑参、韦应物,诗意清旷。书法学唐褚遂良、虞世南,有清俊温雅之气。花卉、人物之外,擅画山水,宗法赵令穰、赵孟俯、王蒙、文征明等,以细笔和浅设色为主,运笔松秀缜密,所画山石、人物形象,能寓巧密于朴拙之中,颇有装饰意趣。他深通画理,兼能篆刻,章法刀法,纯粹浙派风格。
著录有《松壶画诀》、《松壶画忆》、《松壶画赘》等。钱杜与陈曼生友善,亦常为杨彭年等紫砂工艺家的作品题诗作画。陈曼生周围有一批研究、设计、玩赏和为紫砂题铭作画的艺术家,钱杜就是重要的一员。
简介:顾景舟,本名景洲,后改名为景舟,名号有曼睎、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及壶叟等,宜兴川埠人,曾自创堂号为自怡轩。数十年来饱览历代紫砂精品,深入钻研紫砂陶瓷相关工艺知识,旁涉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考古等。
其紫砂作品以茗壶为主,年轻时先由方器入手,兼做圆器,逐渐偏重光素器型的制作,最后是以几何形壶奠定其个人风格。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港、澳、台、东南亚影响特大,被海内外誉为“壶艺泰斗”,作品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
合欢壶式乃曼生十八式之一,造型优美,是曼生最种爱的壶型之一。所谓“合欢”,即“势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之意。
壶身由两片泥片上下对合而成,壶腹上铭“酒以合欢不如凤团”(凤团 宋代紧压茶的一种 如现今沱茶)。一捺底,底下钤“阿曼陀室”,把下钤“彭年”。此壶制作周正,俯视之极为赏心悦目。
此壶以朱泥而制,采用传统的合欢壶造型,却在顾老的手中焕发了别样的光彩,您可以从几件作品中细细品味顾老独到的紫砂技艺、对紫砂造型深刻的理解及审美传达。壶身用两器皿对合而成,故名合欢。壶体扁圆,对合处过渡线条自然,截盖上配以圆形钮,上下呼应,匀称和谐。
此壶独到之处在于壶嘴的造型,顾景舟大师在传统造型之上稍加改动,使得器物更加舒展大方。其壶精巧优雅,胎质细腻,色泽朱红,包浆润泽,底款为“墨缘斋景堂制”,是顾景舟先生五十年代后期的作品。
顾景舟当时制作朱泥小壶较多,底款多数落“荆溪惠孟臣制”、“墨缘斋意堂制”等六字长方印,把端有“景记”二字楷书椭圆印。落款则为“瘦萍”或“顾景洲”。值得注意的是“墨缘斋意堂制”印款并非为顾氏专用壶号,唯把端有“景记”小章者,方为顾氏真迹。
合欢壶为曼生十八式之一。壶身用两器皿对合而成,所以得名合欢,寓意合而则欢。历代合欢壶有多式,而顾老所制的合欢壶对合之处已完全演变过渡成圆弧线,使壶身圆润端庄,线面屈曲和谐,刚柔相济,流把之势似雄鹰展翅,力度非凡,各部份与主体造型紧密呼应,贯通一气。底脚衔接转折自然老辣,一气呵成。
顾老所制壶,常用陈腐多年的优质泥料精制,其砂粒质感丰富,肌理润泽,手感触觉舒适。铭刻书法精妙,刚健婉曲,轻刀秀笔曼舞,重力酣墨淋漓,豪放中蕴含灵气,自出机杼,复归于朴。
许士群,1963年生,江苏宜兴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陶瓷协会会员。现聘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工艺美术师。自幼酷爱书画。八十年代从事专业模具造型设计。后进紫砂厂深造,90年进紫砂工艺三厂研究所,从事徒手制作,简称传统纯手工制作。作品古朴酣醇。追传统、求独特,成就个人风格。
尤其多年来对朱泥制作工艺的摸索和研究,在吸收前人的制作工艺基础上,自成一家,深受许多爱壶者的好评和珍藏。随着人们生活水准和鉴赏水准的不断提高,力争作品创作中做到更完美;更富有空间和活力,使更多的玩壶者爱壶,更爱生活。
本壶泥质呈深紫色,陶制细腻。壶身呈圆形略扁,宽口溜肩。宽大壶盖圆鼓饱满,蘑菇钮,便于提起。直管状短壶嘴,内壁为一眼。把呈圆形。壶嘴身刻“约园先生雅玩,午生持赠”,壶底为“杨彭年摹古石泉品定”印款,石泉由此推测应属杨彭年同时期文人,乃名手制器用以赏玩。
此器形光素典雅,文韵十足,为茶道精品,值得宝玩。器型端庄典雅,壶嘴壶把从壶身处自然伸出,大方得体,弧线优美。壶盖壶身契合紧密,旋转平顺。可以称得上是一件难得的紫砂佳品。
杨彭年:字二泉,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杨彭年弟杨宝年、妹杨凤年,都是当时的制壶高手,一门眷属皆工此技,名闻一时他善于配泥,浑朴雅致,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
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还与当时名人雅士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声名极盛。嘉庆年间由陈曼生设计壶样并题铭,彭年制作,世称“曼生壶”,是紫砂史上的一座高峰。吴同午,清,字午生,荆溪(今立苏宜兴)人。喜收藏书、画、碑刻、工诗,精篆、录、楷法。赵起(?-1860),清,字于罔,号约园,江苏武进人,瓯北孙,道光二十年(1840)举人。善写意花卉,尤工兰,韵致洒落,得文征明遗意。偶仿恽寿平,古木竹石,尤极清旷之致。着约园词稿。
清中期 邵景南制合欢壶
壶身扁长,壶型如两只上下相互扣合之碗,寓意天地相合。壶盖隆起,圈足与壶身和谐暗结,壶流壶把匀衡对称,整器稳重而不乏灵动,线条流畅,气质优雅。壶底落款“邵景南制”,盖钤“景南”小印。壶身二泉铭刻诗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此壶呈扁圆形,壶身以两盖状器皿对合而成,短曲流,环状柄,宝盖式壶盖亦配合欢状钮,圈足。壶底内圈,钤有篆体“友兰秘制”,盖内落“友兰”款。
肩部镌刻铭文:西施洞,玉乳泉,谁识之,石湖仙。合欢壶因制作工艺上由两器对合而得名,寓意合而则欢,为紫砂壶传统式样之一,其特征简洁、明快、素雅、精炼。整体以弧线组合而成。自壶盖、曲流、环柄至足部无一折角及多余装饰。
远近观之,全器浑圆雅致,造型优美,气韵生动。邵友兰生于清乾隆末年,殁于同治初年(1795),为清中期紫砂名家。道光年间曾为清宫制作过贡品,北京故宫博物院现收藏他的传器。同一铭文亦见于香港中文大学馆藏,北山堂惠赠的曼生制三足壁壶上,可见曼生亦对此铭文之情有独钟。
合欢提梁造型精美大方,玩壶藏壶都不能错过。合欢为曼生壶之一,因其造型美观,寓意喜庆,所以一直广受喜爱。合欢提梁一反通常的做法,用提梁制作,趣味更高雅脱俗。
合欢的上下两半拼接做法不用多说,此壶的特色在于底部的三鼎足设计,小巧可爱,不同凡响。提梁尤其非常难得,圆滑大度,如同明日当空,美观中带着高雅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