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松:家乡农村的饮食习俗,不知道与大家有哪些区别?

饮食习俗宿松人的主粮是大米,其次是小麦、高粱、玉米、粟(小米)以及红芋(红薯)、白芋(毛芋)、洋芋(马铃薯)之类的薯类食物。畈区以大米为主,间以杂粮;山区以杂粮为主;半山区米、杂各半。宿松人称大米及其他杂粮掺和做的饭(含稀饭,即粥)饭食;用大米、小麦、大麦、花荞麦、苦荞麦、高粱、玉米、粟(即小米)、红芋淀粉等粉类做的食物统称粉食。粉食又有粑食、面食、糕点之分。宿松粑食、面食种类繁多、五花八门,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的饮食生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

宿松人多喜吃油腻食品,肉食以猪肉为主,其次是牛肉、羊肉。鸡、鹅、鸭和鱼虾也是民间的肉类食物。旧时,多数人有不吃狗肉和乌龟肉的习惯,故民间有“狗肉不上灶”“乌龟放生”的旧俗。“吃香的,喝辣的”也是宿松民间的饮食习俗,宿松人口味重,凡做菜、烧汤都讲究香、辣味。青菜、萝卜及各种瓜菜、藤菜是新鲜蔬菜的主体。为了丰补、改变口味、便于储存,民间还有腌制咸鱼、咸肉及鸡鸭的习俗。秋冬季节,乡民们还忙于晒萝卜角、萝卜丝、干豆角、干辣椒和淡干菜等,用陶缸腌白菜、萝卜和青辣椒等酸菜。秋季磨红辣椒酱、辣椒粉,做豆豉(多为黄豆)、豆腐乳,这些都用荷叶坛围水保存。

宿松饮酒之风盛行,民间有“酒逢欢乐饮”“无酒不成席”的说法。民间又把宴请叫作“办酒”“办喜酒”“喝喜酒”。酒席上有陪酒、劝酒、暖酒(亦叫暖席)、猜拳行令喝酒的讲究。“办喜事请酒”成为一种地方礼仪。旧时,宿松的菜馆酒楼不多,多的是城镇和交通要道口的粑店、小吃店(含点心店),以往乡人把到饭店消费叫“上馆子”或“下馆子”。自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消费结构和饮食习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档酒店比比皆是,既方便人餐饮,也提高了消费水平。

小编家乡的饮食习俗是这样的,不知道大家的家乡习俗有哪些?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