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青春,不一样的芳华
看过电影芳华,怀着对那个断裂的年代的憋闷的好奇,又买来书,打开军绿色的封皮,一页页翻看。原以为书中也会是讲述一段特殊年代里的青春与爱情,然而,合上书时,我意识到严歌苓的笔下,远远不止这些......
如果说冯小刚拍出的《芳华》是一代人的青春爱情,那他需要强烈的角色冲突来使剧情丰富。需要隐去林丁丁的以后,让人只记得一个心机的女生。需要补充那样一个陈灿,去强调门当户对的现实观念。以便观影结束后,人们可以怒斥陈灿的渣,林丁丁的婊。
那么,严歌苓讲述的则是另一场芳华。爱情仅仅是串起全书的一条伏线,绝非主题。这场芳华里的主角们,童年在以“讲坏话”为荣耀的时代中成长,青少年在把背叛当正义的时代中喧闹,壮年又被卷入一场捞金浪潮,在道德法律缺失的时代中挣扎、被腐蚀、迷茫。书中字里行间,没有痛斥,没有反抗,只有默默的承受,呈现出的是难以名状的痛苦、毫无尽头的绝望和人性中秘不示人的阴恶。所有的情绪都只能是暗潮涌动,你找不到一个宣泄口,因为你无从抱怨,你读到的是在荒谬而悲哀的时代里,一代人的真实生活。
童年。
六岁的何小曼失去了父亲。一个善良软弱的文人父亲,莫名的对所有人怀着一点儿歉意的父亲。在“反右倾”运动中,这样一个常常漫不经意的吃些小亏的人,被扣上了“右倾”帽子,理由荒唐到仅仅由于,反正平时他也总爱吃亏,何妨再多一次。父亲不堪辱骂,最终在妻子也同他划清界限后自杀。父亲死后母亲改嫁,很难说她母亲是牺牲了自己为小曼找到一个庇护,还是牺牲了对小曼的母爱换取新厅长丈夫对自己的爱情。这样的小曼,人生轨迹一点点失去了朝着心智正常的方向发展的可能。
青春。
刘峰被下放。一个在神坛上被人祭祀用的“雷又峰”,因为“触摸事件”,因为林丁丁的一场大哭,因为保卫干事的肮脏思想的描绘,一下子跌进污泥里,不容一丝辩驳。那是一个不是你做了什么就怎样的年代,那是一个,别人说你做了什么,别人想你做了什么你就做了什么的年代。你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曾经做过怎样的事,都早已不重要。曾经的标兵,曾经的表彰大会,曾经属于他的那些印了“好字儿”的奖品,都静静的堆在箱子里,变成最无声的讽刺。刘峰的心被林丁丁喊蒙了,被保卫干事玷污了,被所有人的落井下石凉透了。
而其他人的反应却是松了一口气,因为那个曾经遥不可及的、高尚的刘峰的人性“第二只靴子”,终于落地。他不过也是一个作风败坏的人,大家终于又回到了平等的处境。
何小曼失智。因为在战斗中搀扶过伤员走过十几里,她被夸张的描述成一个战斗英雄,一个背负战友翻山越岭永不放弃的英雄。时代需要英雄,写稿子的人说你是英雄,你便是了。你想要澄清真相,所有的人都会说你是谦虚,你想要踏实工作,可是领导逼迫着你去各地做英雄事迹的讲演。她被红色的标语绑架了。在她听见到处都唱的英雄颂歌“妈妈,假如我在战争中光荣牺牲,你会看到盛开的茶花”时不禁想到,这是什么伦理?什么逻辑?假如茶花盛开意味着儿子没了,那亲妈们宁愿天下没有山茶树!
何小曼就这样,在被至亲、战友嫌弃了二十几年之后,竟由于一个“不够格”的荣誉被所有人拥戴。她慌了。因为无法担起被称颂的荣耀,因为不能理解的周遭人对英雄事迹的狂热,她在戴着大红花去讲演的路上,疯了。
壮年。
1989年,改革春风把人们吹到了南方,但人们只来得及带行李,家眷顾不上,道德法律更是被落在后面。偷抢淫娼,所有的一切都在腐蚀着人们。刘峰带着老化了的塑料质地假肢在倒卖盗版书,被城管扣了车,要去洗头房里找城管的头头理论,他争不赢,因为城管还指着这车能在黑市上买个好价钱呢。妻子和别人跑了,自己和一个四川洗头妹骈居。生活,太艰难!
书里还写到,穗子、小郝、林丁丁,在重聚时酒后的傻笑。
“......不快乐的人都懂得那种笑,放下了包袱,破碎了梦想,就是那种笑。笑我们曾经认真过的所有事儿,前头没有值得期盼的好事儿,身后也没有留下值得自豪的以往,就是无价值的流年,也所剩不多,明明破罐子,也破罐摔不起,摔了连破的也没有了,那种笑......”
所有的眼泪都随着这些笑声,逆流回了心脏。
冯导还是仁慈的,他在电影中给了刘峰一个值得期待的晚年,可是书里的刘峰死了,死于癌症。或许这样的结局才符合刘峰这个人物吧,他平凡的傻乎乎的忙碌一辈子的人,一辈子在帮人,一辈子被辜负.......
刘峰追悼会的会场是临时租的,时间短的不够等来侄子侄媳,不够时间去让小曼去念悼词,下一场人堵在门口迫不及待的要换遗像。小曼说:“就这样吧,刘峰谦让了一辈子,不会计较这些的”。三个人,绕着遗体转了一圈,鞠了三个躬,一切落幕。
刘峰死了,小说结束了,可是烙在那代人心里的印记,无法抹去。时代总是有着不可告人的用心,但这些用心的真正意义和铭刻在心的影响也只有经历过的心被撕裂过的人,才能体会吧......
声明:转载请务必注明本文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