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原来人生的关是过不完的

86岁傅聪感染新冠去世,

再看傅雷家书:原来人生的关是过不完的

孤独、热爱、赤子、不舍,这些都是傅聪生命里的东西。

文| 智慧主创团

2020年12月28日,著名钢琴家傅聪因感染新冠肺炎在英国逝世,享年86岁。

就在前一天,傅聪的学生、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教授孔嘉宁发文透露:

“傅先生已经住院两周,希望他能挺过来。”

可最终,一代钢琴大师溘然长逝。

傅聪是当代著名的钢琴家,钢琴方面造诣极深,被誉为“中国肖邦”以及“钢琴诗人”。

傅聪除了本人的艺术成就,他更为人知的身份是翻译家傅雷的儿子,

也是《傅雷家书》中傅雷谆谆教导的孩子。

1954年,20岁的傅聪远赴肖邦的故乡波兰进修古典音乐,从此,傅聪开始了他光辉璀璨却漂泊孤独的半生。

这一别,傅雷夫妇和傅聪再没有见面。

他们通过书信传达了彼此的惦念和教诲,直到1966年傅雷夫妇去世。

12年时间,几百封书信,串起了一代名家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对孩子深深的牵挂。

如今,随着傅聪的离世,《傅雷家书》中温暖和启迪了无数人的父子俩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而他们留下的家书和成就将会成为永恒。

就像李云迪悼念傅聪时所说的:

“那些离开了我们的大师们,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宝贵的声音,成为了永恒的一部分。”

01

人生的关是过不完的

回看傅雷和傅聪这对父子,他们一生虽然名满天下,可是却跌宕起伏。

作为翻译家,傅雷的成就毋庸置疑。

可是,作为一个父亲,傅雷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父亲。

傅雷在教育孩子方面极其严格。

有一次5岁的傅聪在客厅写字,傅雷突然发火,顺手抡过来蚊香盘,击中傅聪的鼻梁,顿时血流如注。

傅雷的暴脾气跟他的成长经历不无关系。

傅雷4岁丧父,弟弟妹妹因为无人照顾而死,母亲对傅雷管教极严。

有一次傅雷在外面玩耍时间过长,母亲就威胁把他扔进河里,成绩不好,母亲滴热蜡烫他肚皮。

成为父亲后,傅雷沿袭了母亲的管教方式。

直到多年后,傅雷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悔不已。

他在信中对傅聪说:

“自问一生对朋友对社会没有做什么对不起的事,就是在家里,对你和你妈妈做了不少有亏良心的事,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

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

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

当然对于傅雷来说,人生最难过的关并不是教育孩子,而是那一场浩劫,他没能顺利通关的浩劫。

再看傅聪,他在音乐方面有着非凡的天赋和无比的热爱。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纯粹的钢琴家,一生同样充满了坎坷。

只身前往异国他乡求学的孤独,以及因为某种原因迫使他远赴英国。

在英国没有国籍的日子里,他不能商演,一度穷困潦倒。

能弹出这个世界上最动听的钢琴曲的双手却养不活自己。

可即便如此,他依然要承受大洋彼岸的谩骂。

甚至自己的父亲在遗书中也迫不得已叫他“叛徒”。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一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这对父子一生的命运和时代紧紧地纠缠。他们试图蹚过一关又一关,可人生的关似乎是过不完的。

那份无奈和痛楚贯穿了他们大半生。

02

顺境和逆境交替,才是人生常态

在傅雷写给傅聪的众多家书中,有两封家书特别有深意。

一封是写在傅聪精神消沉时,另一篇写在傅聪欣喜成功时。

两封家书不仅饱含着傅雷对傅聪深深的爱和惦念,更体现了傅雷的格局和思想的深度。

1954年10月2号,傅雷给傅聪写了一封家书。

那段时间,傅聪一个人在异国他乡,精神消沉。

虽然隔着万水千山,可是傅雷依然像面对幼子一般亲切地告诉他:

“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

可以想象,远在另一头的傅聪,看到父亲这么温暖的文字,内心将收获多么大的慰藉。

接着,傅雷用自己半生的智慧开导傅聪: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1955年1月26日,得知傅聪比赛取得了好成绩,傅雷在家书中毫不掩饰对孩子的赞赏欣喜之情。

他说:

“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泪横流的。

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

然而欣喜过后,傅雷不忘提醒傅聪保持清醒,保持谦卑,他说:

“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

在傅雷看来,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

顺境和逆境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如何正确对待,决定着人生未来的走向。

尤其是在那样的年代,一位父亲对孩子的谆谆教导更显珍贵。

傅聪赴波兰求学前,傅雷叮嘱他:“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彼此不能相见的岁月里,傅雷费尽心思通过一封封家书教导孩子。

金庸先生评论《傅雷家书》说:

“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

家书里的傅雷温和了,语言消解了他的严厉,时间沉淀出了他的温情和细腻。

03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1979年,阔别祖国20年的傅聪终于得以回国参加父母的追悼会,

他在父母的墓碑上刻下了这样一行字: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这句话,是傅雷在家书中为傅聪写下的:

“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你永远不要害怕孤独,你孤独了才会去创造,去体会,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回顾傅聪的一生,这句话正是他最好的注脚。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更是一个内心孤独却永葆赤子之心的艺术家。

傅聪3、4岁的时候,就对古典音乐表现出极强的兴趣,

“只要收音机或唱机上放送西洋乐曲,不论是声乐是器乐,也不论是哪一乐派的作品,他都安安静静地听着,时间久了也不会吵闹或是打瞌睡”。

7岁半正式开始学琴,一年后师从意大利钢琴家梅百器。

20岁那年,傅聪前往钢琴家肖邦的故乡波兰学习,21岁在波兰参加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夺得第三名,还被组委会特别授予“马祖卡奖”,一战成名。

后来,因为不得已的原因,傅聪选择了英国,没有回国。

正是这一选择被很多人揪住不放。

可是真实的傅聪是怎样的呢?

他首先是一位纯粹的钢琴家。

有一次他演出前去国家大剧院,一坐下来就开始弹琴。

半小时后他抬起头恳求调音师:“能让我再多弹一会儿吗?”

调琴师说:“那您就再弹个十分钟吧。”

十分钟后,傅聪再次抬起头,可怜地请求调琴师:“让我再弹十分钟吧,最后十分钟。”

事后,大剧院的工作人员说:“那一刻,她感动得都快哭了。”

因为傅聪的眼神清澈得像个孩子,她从来没有见过那么热爱音乐的人。

其次,这位精通中国诗词,可以背诵王国维《人间词话》的钢琴家,从来没有停止对祖国的思念。

他曾在信中对父亲说:

“我在波兰,波兰人爱我爱得那么深,那么热。我也爱波兰,爱得一样深,一样热。

他们都说,我是一个波兰化的中国人,中国籍的波兰人,

但我究竟还是属于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想念祖国,想念它美丽的山河。”

后来即便父母死于那样的情况,面对媒体的追问,傅聪也始终缄默不言。

他说:

“肖邦的乐曲就像李后主李煜的词,充满了生死之痛和家国情怀。他颠沛半生,感同身受。”

孤独、热爱、赤子、不舍,这些都是傅聪生命里的东西。

如今,大师已去。

随他而去的,还有他的赤子之梦。

大师,走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