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故事】黄河文化博大精深
(来源:临夏县发布)
黄河文化是世界上发展时间最长、影响人口最多、唯一数千年绵延不断、最具生命力和可持续性的文化体系,在整个中华文化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地位。
1.黄河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源头与核心,对构建整个中华文明体系发挥了开创性作用。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黄河逐步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与旗帜,黄河、黄土、黄帝、黄种人,把中华民族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黄河文化通过各种方式融合于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之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以及民族思维方式,形成了以黄河文化为基本内核的中华文明。
黄河流域的先民在文字创造、国家建设、青铜文化上所达到的成就,展现了黄河文化所蕴含的创造能力,孕育出了“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爱国爱家、和谐统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百折不挠”等丰富思想,对华夏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与来源。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炎帝、黄帝都诞生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二里头文化、马家窑文化等,是华夏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黄河流域孕育了我国最早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青铜冶炼和铸造、人工冶铁、炼钢、畜牧业、汉唐丝织业、唐三彩、宋代陶瓷等技术和产业在此发轫,形成了长安、洛阳、开封、临淄等著名大都市和商贸中心,造就了汉、唐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
黄河文化艺术灿若星河。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以及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史记》《资治通鉴》等汇集了黄河文史之大成,《高山流水》《兰亭序》《女史箴图》《步辇图》《清明上河图》等传世名作,绘画、雕塑、篆刻、书法艺术精华,浩若烟海,组成一座座汗牛充栋的艺术宝库。在思想学术方面,以先秦诸子百家为典型代表,儒、道、墨、兵等百家争鸣,《老子》《庄子》《论语》《孟子》《韩非子》《孙子兵法》等传世经典影响深远,“河图”、“洛书”、《易经》等文化源流不断,薪火相传。
在典章制度方面,黄河流域较早地产生了礼乐制度,《周礼》《仪礼》《礼记》以及夏商周直至秦汉以后的典章制度,是我国礼制不断完善成熟的基础。黄河文化促进了中华文明领先于世界。我国产生了世界最早的天文历法和数学,涌现出了《十二气历》、“二十四节气”、《周髀算经》《数学九章》等成果。以扁鹊“四诊法”、华佗“麻沸散”、“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王”孙思邈《千金方》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医学迅速发展。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全球闻名的中华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宝库做出了重大贡献。黄河文化的重大民俗活动,如婚丧嫁娶、岁时节日等,都成为了华夏民族的优秀传统,强化了炎黄子孙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凝聚力。
在治河方面,涌现出了大禹、贾让、王景、潘季驯等著名治黄专家,形成了“疏顺导滞”、“治河三策”、“束水攻沙”等一系列治河良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以来,又提出“宽河固堤”“蓄水拦沙”“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拦、调、放、排、挖”等一系列治黄探索和方略,形成系列治河智慧成果,取得了巨大治河成就。
2.品质卓越、形式多样的黄河文化为黄河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黄河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良好。
黄河文化资源积淀深厚、丰富浩瀚,形式多样、内涵无限,是一座座山峰、一座座富矿,对于黄河文化产业创意、发展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例如,黄河治理文化,黄河工程文化,黄河生态文化,黄河历史文化,黄河名胜文化,黄河故事传说,黄河科学技术,黄河文学艺术等。黄河流域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彪炳史册的历史文化名人多,举世瞩目的文化类型丰富、种类繁多。例如考古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民俗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移民文化、革命文化、兵学文化等。
黄河流域的神话传说、民间歌谣、民间戏曲等多形态的文学形式,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刻的情感和记忆,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和底色。黄河流经各省区的主体文化,例如秦陇文化、河套文化、三晋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等,都与黄河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都是黄河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人文社会性和巨大的市场开发性,包含着黄河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可能性。因为其既有历史人文的积累,也有当代文化画卷的展现;既有农村民俗风情的绵延,又有工业文化的现代发展;既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近代革命文化的巨变;既有不可转移的地域特色,又有难以替代的人文景观。尤其是它不仅历史悠久、风韵悠长、蕴藏丰厚,而且内容独特、个性鲜明、品质卓越,是具有强大生命力、感召力与亲和力的宝贵财富。
还应该看到,黄河流域不仅黄河文化资源丰厚,而且经济基础雄厚,已经具备了开发黄河文化资源、发展黄河文化产业的条件。随着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黄河流域9省区已全部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布局,这为黄河文化资源的研究开发,为黄河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为黄河文化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前景。
文章来源:游者日志
责 编:张少春
监 制:张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