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石灰吟》“粉骨碎身”还是“粉身碎骨”

今天一位老师在后台询问,六年级的《石灰吟》,到底是“粉骨碎身”还是“粉身碎骨”。老师说教材是“粉骨碎身”,一个视频里是“粉身碎骨”(#在抖音,记录美好生活#万古于谦(二):“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抖音小助手  #观影报告 https://v.douyin.com/GddkU9/ 复制此链接,打开【抖音短视频】,直接观看视频!)。

首先,我对这届老师的怀疑精神充满佩服之情,不再是唯唯诺诺说什么就听什么的老师了,敢于质疑。

其次,我对这届教材不能取信于老师,也充满佩服之情。作为教材,经过那么多专家一遍遍认真审核,打不过娱乐节目,怎么做到的。

自从那些年那些人开启了教材批判的先河,老师们就开始各种不信任教材。其实,像这样的问题,我认为还是信教材比较好。先论证一下,为什么要信教材。

《石灰吟》是一首七言绝句。七言绝句,就是格律诗,格律诗是有写诗的规矩的。比如,这首诗的规矩是这样的:

这个图中,红色是这首绝句的格式,写诗的时候,必须要按照这个格式写,才叫合格,就像高考必须图机读卡一样,涂不上去,就不能得分。

按照这个格式,“粉骨碎身浑不怕”这句的格律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就是说第二个字必须是仄声,第四个字必须是平声。如果换成粉身碎骨,那么第二个字就成了平声,第四个字就成了仄声,就不合格律了,这首诗就算连及格都不能了。也正因为如此,作者于谦才给一般习惯使用的“粉身碎骨”调整了位置,成为粉骨碎身。其实就是为了合律,才调整的。

古典诗歌中的近体诗,为了合声律,那些诗人们没少这样做,不仅仅是于谦一位这样做。

就是这么个非常简单的问题,编教材的大佬们是可以搞定的,所以,信了吧。

这首诗倒是还有个版本: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里“千锤万击”代替了“千锤万凿”,这个“凿”要是按照现代汉语来看,是个平声字,但其实在古汉语中,凿也是入声字。

“粉骨碎身全不怕”还是“浑不怕”就更无所谓了,一三五不论,所以,它爱是什么,都可以。

所以,哪个版本也可以在格律上说得通。

于谦是一位民族英雄,他的主业不是写诗。但他是永乐十九年的进士,进士,是很厉害的。他历任山西、河南各地巡抚,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得民心。"土木之役",英宗被俘,蒙古瓦刺部军进逼北京,以英宗为要胁,于谦坚决主战。后来英宗还朝复位,以"大逆不道,迎立外藩"的罪名将他处死。

于谦是明代台阁体盛行时代的一股清流。台阁体,顾名思义,就是位列台阁的人,每天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一种体。于谦的作品,在那个时代是一种突围。

《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言志的诗,里面的入声字用的很多,凿、出、烈、若、骨、不、白,四行诗,每一行都有至少一个入声字。一般而言,入声,发音短促,欲说还休,宜于表达急切紧迫的情调。所以,读这首诗的时候,声音要跟诗歌本身的情感吻合,才算是达成了理解。

于谦一首《咏煤炭》的诗歌,也是大格局,大境界:

他还有很多关心民生疾苦的诗歌,也值得看一看,了解一位民族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他的胸襟,他的境界、胆识、气度是怎样的。

本来准备说说关于一些人对教材的质疑,又觉得可能说不好,还是不说了——到目前为止,现代学制100年了吧,好像还没有完美的教材出现。所以,质疑是应该的,必须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