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说心药(上篇)——经典名方,苏合香丸

中医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科学及文化,既是国粹,又是文化瑰宝。几千年来,中药发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不乏有一些经典方剂从古至今不断得到传承、改良和发展,苏合香丸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苏合香丸的前世——吃力伽丸

关于“苏合香丸”的名称从现存古代文献考证可追溯出自《广济方》。《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开元十一年(723年)九月,玄宗颁《广济方》于天下”。《广济方》是由唐朝政府颁布的官修方书,颁行后广济民众,传习甚广,成为唐代医者及民众习用的方剂手册,并流传到日本等国。可惜在经历千般劫难后,此书终未能传世。但是唐代诸多著名方书,如《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均将《广济方》列为主要参考书籍,对其方剂予以吸收和利用,《广济方》的内容也因之得以保存。

“吃力伽”是白术的梵语音译,西晋嵇含所撰《南方草木状》始录此名,并在所附图中注明:“吃力伽一名术,有白术、苍术、云头术数种。”该书记载了广东、广西等地的南方药用植物。可见《广济方》所用“吃力伽”的名称与《南方草木状》有一定关系。唐代王焘所著《外台秘要》转引《广济方》中的“吃力伽丸”方时指出吃力伽就是白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也指出白术,西域称为吃力伽,故《外台秘要》有吃力伽散。扬州之域多种白术,其状如枹,故有杨桴及桴蓟之名。据此可知,将“白术”称为“吃力伽”可能是地方的俗称。

吃力伽丸以梵语音译名作为方名,且方中多用诃黎勒、荜茇、龙脑等印度香药,故可判断其为古印度药方。《外台秘要》还详细记载了“吃力伽丸”所用的药物名称、用量、制法和服用方法,并指出吃力伽丸可用于治疗卒心痛、中风、猝然昏倒、不省人事、霍乱吐痢、瘴疟、月经不调等病症。此外,吃力伽丸中包括多种香药,服用亦可清新口气、提神醒目。另据《外台秘要》记载,将吃力伽丸用蜡纸包裹佩戴于身可用于辟邪鬼。唐代开元年间“吃力伽丸”曾作为宫廷赐药,盛行一时。

日本著名汉方医学家丹波元坚所著《杂病广要》在论及“苏合香丸”时注曰:“此方本出《广济方》,谓之白术丸,后人编入《外台》”。从中也可看出吃力伽丸的出处以及与苏合香丸的传承关系。

苏合香丸的流传和盛行

丹波元坚之兄丹波元胤所著《中国医籍考》在论及《钱氏箧中方》曾引苏合香丸注云:此药本出禁中,祥符中尝赐近臣。祥符是宋真宗赵恒的年号,由此可知“苏合香丸”名称的出现早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据《梦溪笔谈》记载,宋代宫廷中流传一种苏合香酒,为皇室御药。宋真宗时的太尉王文正气羸多病,真宗赐他苏合香酒一瓶,让他空腹饮用。王文正喝了一段时间,大觉安健,上殿谢恩。宋真宗一高兴,就把酒方子都告诉了人家:“每一斗酒以苏合香丸一两同煮,能调五藏却腹中诸疾,每冒寒夙兴,则饮一杯。”可知苏合香丸在皇宫中率先应用,再赐近臣,因治病有殊效而在民间传开,官员百姓仿效制作应用。

“吃力伽”是梵语音译,听起来怪异,念起来也拗口。因此,《局方》在收载此方时将“吃力伽丸”更名为“苏合香丸”。不仅对药名做了更改,方中药量也做了大幅调整。调整后的苏合香丸,虽然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与“吃力伽丸”相同,但药名和药量均已改变。所以苏合香丸据考最早应源于《局方》。从吃力伽丸与苏合香丸的对比可见,苏合香丸对于芳香药物的制药工艺更加细腻,体现了宋代应用香药的技术进步。

苏合香丸的组方理论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了“芳香温通”的治法治则。从宋代开始,苏合香丸一直作为“芳香温通”的代表药物,主要功效是芳香开窍、行气止痛,常用来治疗寒凝气滞所致胸痹心痛,痰迷心窍所致痰厥昏迷、中风偏瘫,以及中暑、心胃气痛等病症,还可用于治疗外伤所致昏厥。南宋法医学家宋慈在《洗冤集录·救死方》记载了苏合香丸可用于昏厥等病的急救。由此推知,皇帝的推崇与赏赐、臣民的效仿与传播是苏合香丸盛行的主要原因,而疗效确切与功效显著是其盛行的根本原因。

自宋代以后,大量病例证明了苏合香丸的神奇疗效,被奉为“圣药”,医家广泛用于胸痹、心痛、卒中、昏厥等病症的治疗,在元明清医学典籍中均可见其身影。元代危亦林所著《世医得效方》也曾提到用苏合香丸治疗卒暴心痛。直到今天,苏合香丸仍是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病症的主要药物。

宋元时期香药应用的无节制导致滥用香燥药物之流弊显现。元代滋阴派朱丹溪就反对滥用香药,并其所著《局方发挥》中提到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清代吴仪洛在所著《本草从新》也记载了当时滥用苏合丸的不良后果,指出诸香走散真气,每见服之,轻病致重,重病即死。由此可见,凡以虚证为主或气血有损之症均不宜用芳香走窜之药,恐伤气阴。故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到《局方》盛行于金元,至《局方发挥》后,滥用香药之风始变。

至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苏合香丸的组方被朝鲜金礼蒙等人编撰的《医方类聚》收录,苏合香丸的方剂传至朝鲜。后来《医方类聚》又辗转流传到日本,同时也将苏合香丸的组方带到了日本,对日韩汉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后来生产的治疗胸痹心痛的汉方制剂“救心丹”,其组方思路就源于中国的苏合香丸。

1669年(清康熙八年),乐显扬创建了北京同仁堂,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而在清代的宫廷御方中也收载了“苏合香丸”,相比《局方》,所载药量减半,且删去薰陆香,故药性相对平和。慈禧太后晚年曾患消渴、肝郁等症,1907年又患面瘫,当时太医开列的处方就是“苏合香丸1料”。《清宫医案》还收录一剂专为慈禧太后而设的美容护发方,名曰“香发散”。先将诸药细末,再用苏合香油搅拌,晒干研成细面。使用时将药粉掺匀于发上,后用密梳篦去。有去污香发,发落重生的作用。

由此可见,唐宋以来伴随《广济方》和《局方》的颁布,苏合香的使用从民间个人经验总结逐步走向官方行业规范的层面,以苏合香为主药组成的苏合香丸历经沧桑,长盛不衰,由于该药疗效确切,可行气开窍、醒脑益体,被广泛用于治疗胸痹、心痛、卒中等疾病,且疗效确切,促成了苏合香丸从古至今一度盛行的根本原因。

-本篇相关视频推荐:中成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前世今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