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第1讲
绝句的相关概念
绝句的相关概念·渔洋第一法
一、绝句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它形式短小,节奏明快,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绝句一词最早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就已出现。绝句的由来,有人说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但是在唐代律诗产生之前,就已经有绝句了。至于这种形式的歌谣,历史更为遥远,甚至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的《逸周书·周祝》篇,汉魏南北朝也多有五、七言形式的歌谣,南朝徐陵编《玉台新咏》收录有《古绝句》,其他的文人创作有梁简帝《夜望单飞雁》,北齐魏收《挟瑟歌》 以上例子大体具备了绝句的押韵形式,只是尚未严格律化而已。至隋,律绝开始出现,无名氏《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和唐以来的绝句已完全一样。
总之,随着历史的发展,音韵学的成熟,到了唐初,绝句方登上历史大舞台,又随着格律诗的完善,绝句同律诗一同走向鼎盛时期,成为百代不易之体。
二、绝句的分类
按照诗歌格律,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按照每句的字数,绝句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五,七言绝句居多,六言绝句很少。
关于古绝和律绝的区别,我们过会再讲。先看按照每句字数分,绝句分为三类:
五言绝句:每首四句,5字一句,共20字。
七言绝句:每首四句,7字一句,共28字。
六言绝句:每首四句,6字一句,共24字。
五言七言绝句:五、七言诗如同汹涌奔腾的长江黄河,气势宏伟壮观,引得无数文人的陶醉仰慕与倾心研究 ;而六言诗却如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平凡小溪,虽然也是潺潺而流,但却不能奏出宏伟的乐章和展现壮阔的景象,以至被冷落到很少有人顾及的地步。
六言绝句属于一种特殊的近体诗,每句由三组双音步的词构成,停顿节奏为二二二,在诵读时,所有音步的时值相等,缺乏五七言诗那种单双音步交相迭代的变化感,显得单调呆板。同时,由于没有五七言诗那种单音步的调节,因而其两联之间的平仄无法形成粘的关系,与近体诗的声律相矛盾,不符合粘对的规律。这种节奏单调、平仄失粘的诗体是不适合吟咏的。换言之,与五七言绝句相比,六言绝句是最缺乏音乐美的诗体。六言绝句比较少见,不在我们学习范畴,只做简单了解即可。
人们习惯把五言七言绝句简称为五绝,七绝。七言绝句是七言四句话,五言绝句是五言四句话,大家都明白,所以我们写作业无需标明七言绝句或五言绝句,所以书写格式应该如下来写:
题目
文/某某人
四句分两行写
三、绝句的格律
1、平仄
平仄是中国古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大约在隋末唐初才开始有的概念。那什么叫平仄呢?大致来说,平仄说的就是声调。平,声调没有变化。仄,声调有变化,升的是上声,降的是去声,发音短促的就是入声字。具体来说,平仄是根据声调有无升降变化来定义的,声调平直的,就是“平”声;声调不平直的,就是“仄”声;在不平直之中,再加上升降与短促声调的区别,分别对应的就是上、去、入三个声调,这三个声调都归纳在“仄”声调,加上“平”声调,就成了我们中古音系的四声系统,我们称之为“古四声”。“古四声”自元朝周德清后,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四声,为了以示区别,我们称之为“今四声”,“今四声”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纳入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用下图表示: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 当用今音朗读古诗时, 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律了。举例如“道人汲水煮新茗,念我攀云到碧萝。”
按普通话四声为:
道人汲水煮新茗,念我攀云到碧萝。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
道人汲水煮新茗,念我攀云到碧萝。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汲,今平声,古四声中是入声字;茗,今平声,在古四声中是上声;碧,今去声,古四声中是入声字。
从以上例子来看,这两句诗用古音和今音来标注平仄结果是不一样的。以后谈论诗的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根据的是古音,而不是今音,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我们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一般都是用古音,如果自己对联或写诗的时候用的是今音的话,就需要特别注明,否则就会默认为是古音。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疏藏。这种叙述不知道到底科学不科学,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这个需要大家自己特别关注。这块内容,我们等会会做介绍。
2、押韵
关于押韵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每首诗的第一、第二和第四句的末一字,用同一个韵目的字做韵脚;但第一句的末一字可以用邻韵,也可以不押韵。即除第一句可以不押韵而外,其中第二、第四句的末一字要押韵,但如果用了不同韵目的字做韵脚,就叫“出韵”或“落韵”,是违反格律的。
第二:绝句第一句可以不用韵,但七言绝句如果第一句用韵,可以增加音乐美感,所以七绝的第一句,以用韵的为较多。而五言绝句,因每句比七言绝句少两个字,第一句以不用韵的居多。
第三:一首诗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绝句诗唯独第三句规定不用韵,由于绝句诗作为格律诗限用平声韵,所以第三句的末一字限用仄声字。第一句不用韵的绝句,其第一句的末一字也限用仄声字。
下面我们来例举两首第一句用韵和不用韵的七言绝句。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首句押韵,韵字:关,山,还。
石头城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首句不押韵,韵字:回,来。
再来看两首首句入韵和不入韵的五言绝句
中秋夜
唐·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首句押韵,韵字:空,同,风。
五绝·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首句不押韵,韵字:流,楼
3、对粘替
替:指同一句句内的偶数位的字要平仄交替,如果不符合要求就叫做失替。
对:指同一联上下句内,相同的偶数位的字,要平仄相对,如果不相对就叫失对
粘:指相邻两联上下句内,相同的偶数位的字,要平仄相同,如果不相同就叫失粘。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我们来看这首绝句的对粘替。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这首绝句符合对粘替。
无论失粘、失替、失对,均为诗家大忌,也是最基础的低级错误,大家创作时一定注意。
4、绝句的格式
绝句的格式有四种:
平起式两种:1)平起平收,首句押韵;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仄起式两种:1)仄起平收,首句押韵;2)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下面我们以七绝为例,来看看四种格式的具体情况:
1)首句平起入韵式(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其中标有(平)(仄)的地方,表示该处平仄可以不限。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十五删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十五删韵)
2)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例: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白居易《忆江柳》(十一真韵)
3)首句仄起入韵式(仄起平收)
(仄)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例: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四支韵)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六麻韵)
4)首句仄起不入韵式(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四支韵)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十一真韵)
四、古绝和律绝的区别
大家来分析两首绝句,一起看看什么是古绝。
登庐山五老峰
唐·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先标出这首诗的平仄,然后分析是否符合对粘替,要求说出这首押的平声韵还是仄声韵。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
押平声韵、三平尾、三仄尾、还失粘。像这种虽然押平声韵但不符合粘替对、
有三平尾、三仄尾的绝句,我们称它为古绝。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大家看,这首押的是仄声韵,且不符合对粘替。像这种不符合替对粘、押仄声韵者也属于古绝。
我们接着看: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字属于平水韵的十灰韵部,而且符合对粘替的要求,这就是律绝。
五、渔洋第一法
王士祯(1634—1711)清代诗人,原名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他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强调淡远的意境和含蓄的语言。最能体现王士祯“神韵说”理论,并且写得好的是他的七言绝句。《渔洋绝句十二法》原名《七绝12种作法》,源自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晋如《大学诗词写作教程》第八章。在这一章,徐晋如写道:“大抵七言绝句章法只在一、二句正说,三、四句转折,并不像律诗一样有明显的起承转合。短短四句,要做到婉曲回环,就往往以第三句为主,而以第四句承接之。亦有以第三句为辅翼,第四句转折者。绝句要诗绝意不绝,渔洋的处理方式就是结句大都宕开一笔,仅就情景加以渲染勾勒,绝不直接说出主题,而把联想的空间留给读者。即所谓神韵之法。”
我们今天学习渔洋第一法:前二句或赋陈,或景起,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赋陈,就是直接叙述。
步骤:
起句,用写景的办法交代清时间;
承句,交代清地点、人物,施事行为等。
一二句,要平铺直叙,交代清时间地点就可以了。
转句,是关键,这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整个创作成败。所以,必须狠下功夫。
要点,第三句用含有否定词的句子转折,宕开一笔, 另立新意(注意要和第一句若即若离,重在离,不能和一二句抱得太紧。同时要兼顾和一二句要有内在的联系)。
合句,抱紧第三句,扣主题,或议论或感慨。
例诗: 高邮雨泊 (王士祯)
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本诗赏析:诗前两句写景。首句中“秦邮”即高邮,“寒雨”为秋雨,乃暗示经高邮之季节,“夜”则点明雨泊的具体时间。首句写诗人于深秋寒雨潇潇之夜泊船于秦邮。次句则进而把高邮雨泊地点具体化为“南湖”,即高邮南部的武安湖。“新涨水连天”描绘出此时由于“寒雨”不停,南湖水势为之涨起,放眼望去烟波浩渺,水天相连,难以分辨的情景,从而开拓出一个凄清迷蒙的意境。
夜雨中的南湖既凄迷又空寂,看不到一条渔船,一个人影,自然空间的清寂无人引起了诗人心理空间的寂寞之感。于是乃有“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之感叹。此时,面对高邮南湖,作为一代诗坛才人更感寂寞的是五百年间的文坛没有再出现像高邮秦淮海这样才华超群的词人。淮海为秦观号淮海居士的简称,他生于1049年,卒于1100年,距此时正约“五百年”。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乃婉约词派的主要词人,创造了“情韵兼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新词风。诗人称“寂寞人间五百年”,当然是夸饰之言,旨在推崇秦观在文坛的重要地位;而王士祯词风格亦以婉约绵邈见长,与秦观相近,因此才有这种惺惺相惜的仰慕之情。诗人于慨叹不见风流秦淮海的同时,亦暗寓步武秦观,欲打破文坛“寂寞”之意。此乃诗人“情寄”之所在。
先看全诗的脉络:
“寒雨秦邮夜泊船”,起句点明时间地点。
“南湖新涨水连天”,承句细化地点,并写景。
“风流不见秦淮海”,转句触景生情。
“寂寞人间五百年”,合句发表感慨。
再看全诗的句法特点:
“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起句承句平铺直叙。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转句“不见”一词宕开一笔,另辟新意。
再看一首例诗:
汉苑行
唐·令狐楚
云霞五采浮天阙,梅柳千般夹御沟。
不上黄花南北望,岂知春色满神州。
这首诗也是符合渔洋第一法,起承句交代时间地点,转句宕开一笔,由小转大,实现了含有否定词转接的目的,合句紧抱第三句进行感慨。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符合渔洋第一法的其它绝句:
访纪伯紫隐居
闲踏春泥著屐来,烟波百曲孝侯台。
柴门径僻少人迹,门外野棠花乱开。
瓜洲渡江二首(之二)
扬子桥头鸡未鸣,瓜洲城外日东生。
风波不惮西津渡,一见金焦双眼明。
题沈朗倩石崖秋柳小景
宫柳烟含六代愁,丝丝畏见冶城秋。
无情画里逢摇落,一夜西风满石头。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六
青溪水木最清华,王谢乌衣六代夸。
不奈更寻江总宅,寒烟已失段侯家。
①青溪:东吴时所开沟渠,泄玄武湖水入秦淮河。水木最清华,语本晋谢混《游西池》诗:“水木湛清华。”谓风景极清秀美丽。
②王谢乌衣:金荣注引《方舆胜览》:“乌衣巷,在秦淮南,去朱雀桥不远,(东晋)王、谢子弟所居。”后人咏金陵诗词,多用此典。六代:即六朝。
③“不奈”二句:宋朝段侯家已消失,更不必寻找南朝的江总宅矣。不奈,即不耐。奈,通“耐”。江总,南朝人,仕陈,为仆射尚书令,世称江令。段侯,宋人段约之。张敦颐《六朝事迹类编》:“江令宅在秦淮,今段大夫约之宅,即其故第也。”王安石《招约之职方并示达甫书记》:“昔时江总宅,近在青溪曲”,“故人晚得此,心事付草木。”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七
当年赐第有辉光,开国中山异姓王。
莫问万春园旧事,朱门草没大功坊。
大风渡江三首之二
红襟双燕掠波轻,夹岸飞花细浪生。
南北船过不得语,风帆一霎翦江行。
竹公溪二首之一
漏天未放十分晴,处处江村有笛声。
水远山长听不足,竹郎祠下竹鸡鸣。
江行望乌尤山
墨鱼吹浪一江浮,尔雅台荒古木秋。
碧水丹山留不得,风帆回首别乌尤。
宋陵
洛水邙山饱废兴,宋家幽寝閟鱼灯。
奉香不见临安使,白日茫茫下七陵。
本讲提纲:
一、绝句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二、绝句的分类
三、绝句的格律
四、古绝和律绝的区别
五、渔洋绝句第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