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坑土遗址的加固保护
【秦俑百问微讲堂】秦俑坑土遗址的加固保护陕西学习平台2021-03-09订阅
不同方法加固隔墙示意图。秦兵马俑坑为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俑坑的边壁和坑内的一道道土隔墙,就像房屋的围墙和屋内隔墙一样,是支撑房顶的重要结构体。从陪葬坑角度讲,兵马俑是随葬的主体,俑坑建筑是载体,二者密不可分。因此,原来的俑坑建筑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俑坑遗址,自然应当与陶俑陶马和青铜兵器一样,受到重视,得到保护。秦兵马俑原来排列在坑下的过洞中(坑道),由于俑坑的土隔墙和坑顶上的填埋土坍塌,坑内的过洞及陶俑陶马等随葬品被掩埋。考古发掘后,俑坑过洞中的坍塌土被清理取走,坑的边壁和坑内的土隔墙被暴露出来,成为孤立的状态。被孤立的俑坑隔墙失去了原来的地下毛细水循环环境,加之秦俑坑遗址保护大厅使得俑坑遗址长期处于比较干燥环境中,导致俑坑遗址失水干燥,土壤颗粒收缩。久而久之,隔墙和坑壁上就形成了许多裂缝,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裂缝不断变宽、加长。若不及时治理,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如果隔墙因开裂而垮塌,不仅是土遗址遭到破坏,也会砸倒过洞中的陶俑陶马。为了妥善保护好这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文物工作者在土遗址的保护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性工作。1988年专家们开始就土遗址加固和防风化进行研究,很快确定了几种方法对秦俑坑中的土隔墙进行加固。第一种是“U”型和“H”型钢支架加固法。“U”型支架用于过洞内陆面无遗迹处;“H”型支架用在过洞地面上有遗迹的部位。根据一号坑土隔墙已出现的裂缝迹象高度,确定连接支架两端支柱的横杠高度。共加装支架18个。加固前支架经过防锈蚀处理,加固后再进行作旧修饰。虽然这种方法起到了加固隔墙、防止坍塌的作用,但是不甚美观,并且影响到过洞内兵马俑的准确复位,是在当时条件下的一种临时性防护方法。第二种是钢板相夹加固法。为了不影响土遗址的整体风貌,1991年在初期“U”型和“H”型方法加固实践的基础上,对一号坑土隔墙采用改进方法进行了二次加固,工作原理是:先在隔墙两侧地面上预埋地桩,在地桩正上方约2/3高度处打孔,然后在隔墙两侧面各放置一块钢板,上面用钢筋穿过钻孔牵拉,下面用固定好的地桩夹持,将危块稳固住,最后在钢板上覆泥遮盖,使钢板与整体遗址环境相一致。钢板相夹法工艺简单、安全可靠、耐久性好,但使用时需要在隔墙上打贯通性孔,有可能造成隔墙的另一侧面受损。第三种是网状钢架加固法。1989年,文物工作者采用了这种方法对一号坑东坑壁加固了148平方米,并将东坑壁中部50平方米木质结构进行了复原,使一号坑东坑壁得到了安全保护。这种方法是依据加固部位的高度和面积,加工出数根槽钢作为立柱。按照槽钢的宽度和厚度,在壁面上钻眼、刻槽,将槽钢嵌入坑壁,与预先埋置的地桩相连,然后根据槽钢立柱之间的尺寸和壁面形状,加工出角钢。在墙壁上刻槽后,将角钢通过螺栓固定于槽钢立柱之间,构建成网架结构,在坑壁上面的表土之下,用水平向的槽钢,一端与立柱顶端相连,另一端固定于一号坑大厅观览台下方的挡土墙上,使网架起到加固坑壁的作用,最后用泥土充填嵌槽,并对表面进行修饰处理。第四种是砂灰锚杆加固法。1999年至2001年期间,先后两次使用这种方法对秦俑一、二号坑内的土隔墙上进行加固。这次采用的工具是专为秦俑坑土遗址加固而设计的,锚杆用铝合金制作。专用工具的优势在于有良好打孔和填充砂灰料的功能,钻杆可以续接,便于在狭窄过洞内进行施工。砂灰锚杆加固法的加固效率高、外观状态好、质量安全可靠、成本低廉,并且在干、湿土遗址上都可以施工,是未来俑坑土遗址加固的首选方法。上述提到的多种加固方法均属于物理加固方法,实际上,在多年来的土遗址加固探索实验中,也尝试过物理化学联用加固法。但从实验结果来看,这类加固法可操作性较差、安全系数较低,所以在未来的加固工作中不主张使用此种方法。作者单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