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的煎煮法,讲究颇多,你知道吗?

首先,经方对煎药溶媒就相当讲究。如同样是汤剂,不同的方剂所使用的煎药溶剂大不相同。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应用甘澜水,“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仲景在方后还论述了甘澜水的制作方法,云:“作甘澜水法:以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从其制法来看,“以杓扬之”就是使水不断地与空气接触,这样做不仅水中挥发性杂质可借空气氧化除去,而且还可使水中氧气增加。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使用潦水,“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 根据李时珍《本草纲目》的注释“降注雨谓之潦;有淫雨为潦”,因此,“潦水”就是雨水。成无己曰:“仲景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煎用潦水者,取其味薄则不助湿气。”

枳实栀子豉汤用清浆水,“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渍,后再服”。有学者考证,清浆水是取小麦面粉若干,制成面团,放置于清水中,并反复抓挪,然后将面筋取出,此时的水名曰清浆水。仲景在大病瘥后用之,取其健脾益气、养心除烦之功。

此外,仲景经方里还有酒煎法、浸法、酒服法、酒水同煎法等

如临床上治疗胸痹常用的瓜蒌薤白白酒汤就是酒水同煎之法。白酒之气轻扬,能引药上行,助薤白以开胸痹。而今使用此方多不加酒,则使活血通经之义有变,疗效恐减。

再如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用清酒,以辅助其阳气,流通其血脉。柯韵伯曰:“清酒以温经络,筋脉不沮弛,则气血如故,而四肢自温,脉息自至矣。”可以看出经方煎药溶媒的选取相当讲究,溶媒的选择与方剂的功效密切相关。

其次,经方的煎煮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同煎、先煎、后下、去滓再煎、麻沸汤等。

张善举认为《 伤寒论》汤剂中“煎”和“煮”的概念是不同的。水药同熬称为“煮”,去渣单熬药汁称为“煎”,加入药物之前先熬叫作“空煮”或亦叫作“煎”。《伤寒论》中一般方剂均采取众药同煎的方法。当涉及某些特殊药物或需要增强、减弱某种药物的功效时,煎煮顺序就会发生变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黄。如在大承气汤中,主要目的是取大黄强大的攻下作用,因此大黄后下。而在调胃承气汤和小承气汤中,主要目的不在泻下肠中燥屎,而是清泻结聚胃肠之邪热,因此不用后下而与他药同煎。

此外,仲景《伤寒论》中有些方剂采用去滓再煎的方式煎煮,如小柴胡汤的煎服方法是“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再如半夏泻心汤的煎服方法是“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这类方剂还有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大柴胡汤等。这类方剂皆为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之剂,有和解枢机、调和寒热的功效。去滓再煎能使众药的寒温之性相合,更好地发挥和解少阳及和解寒热的作用。

仲景对于某些不必久煎的方剂在煎煮法上选择麻沸汤,如大黄黄连泻心汤,“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其目的如《医宗金鉴》谓:“仅得其无形之气,不重在有形之味。”意在取其气味俱薄,走上以清热,而不泻下通便。

此外为避免药物同煎降低疗效或同煮引起副作用,仲景常采用分别煎煮再和合服用,或分别煎煮和合后再煎的方法。

如百合病证之百合知母汤,“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以甘平解热调中之泉水分煎百合、知母,别取二汁,合和后再煎取,令其甘苦合化,更具清热养阴、补虚润燥之功。滑石代赭汤,“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再如治留饮之甘遂半夏汤,将甘遂与半夏、芍药与甘草,各加水一升分煎,再各取药汁半升与蜜半升合和同煎取八合,因甘遂反甘草,分煎合煮后,抑缓药毒,取其相反相成,并激发留饮尽去,颇具深意。

最后,经方的煎煮时间亦是相当讲究。对于方剂的煎煮时间仲景采用控制溶剂量的多少来计算。

有的要煎去溶剂总量的1/2,如芍药甘草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有的要煎去溶剂的一大部分,如桂枝汤“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四逆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干姜附子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而有的为了避免长时间加热,故仅需煎去溶剂的一小部分,如茯苓四逆汤“以水五升,煮取三升”。经方中多以此方式计算方剂的煎煮时间。

以水几升,煮取几升,读之乏味,但其中蕴含着不少辨治之理。如泽漆汤水五斗,煮取五升,使君药气味浓厚,奏消饮行水之功。一物瓜蒂汤以水一升,煮取五合,病症轻浅,仅需小量轻剂,以解水在肺之皮毛。风引汤中虽然有龙骨、牡蛎、赤石脂等多种矿物药,但只以水三升,煮三沸,意在息上盛之风热。桃花汤中亦用赤石脂,其中一半筛末服,另一半以水七升,煮至米熟,以直驱肠道,固下焦之滑脱。可见加水量与煮取量的多少,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

对于经方的煎煮频次,一般是一日一剂,一剂一煎。不管日服几次,一次服多少量,都是取的首煎液,几无二煎。而今最常用的煎服方法则是:一日一剂,一剂煎2~3次,分2~3次服用。明代李念莪有言:“药渣再煎,殊非古法,味有厚薄,气有轻重。若取二煎,其厚且重者尚有功力,其轻且薄者,已无余味。”

然而现今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尤其是自动煎药机的普及,煎药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经方煎药用水皆失去了讲究,煎煮时间也变得统一化,解表药、清热药、攻下药、补益药等煎药时间几无区别,煎出剂量多为200~300mL,先煎、后下、去滓再煎等较为复杂的操作更是无从谈起。如此,则经方的功效无法完全发挥,临床疗效亦会受到影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