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音五行
纳音五行为天干地支组合后,将其配上不同的易象,形成的新的五行组合方式。相传为鬼谷子所作,又称假借五行,历代认为是假借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和十二音律而组合成的纳音五行,其实都是不明原理。也没有哪本书籍介绍为什么古人要以这样的一种形式排列出纳音五行,为了表达什么?在纳音五行表中,比如甲子、乙丑,配海中金;丙寅、丁卯,配炉中火;戊辰、己巳,配大林木……是什么作用关系使得它们能配对?干支组合配上五行之后又有什么用途?纳音五行是甲子历模型的补充和完善纳音五行其实就是在天文观测水平进步后,发现甲子历的模型存在岁差,然后以干支搭配五行的方式填补岁差,以及来对甲子历进行完善。甲子历的作用是模拟天体运动规律,纳音五行开始的目的是根据其制定,简化,并补充,后来拿来运用于命理或者易占中,我们试图模拟古人的思路来进行原理还原。甲子历以366日为一年,历经60年循环,周而复始,本来模型是很完美的,可是随着天文观测水平的提高,发现太阳的回归年其实并非整数,从最开始的365.25,365.24到365.2425不断精准,纳音五行应该是在发现回归年365.25天的年代制定的。由于甲子历的使用时间非常长,社会生活,文明规划中都是以其为基准,形成了习惯,虽然修改历法,但是习惯轻易不好变更,于是在此基础上,采用纳音五行的方式来进行完善。六十甲子配五行纳音表贴于此:甲子、乙丑,配海中金;丙寅、丁卯,配炉中火;戊辰、己巳,配大林木;庚午、辛未,配路旁土;壬申、癸酉,配剑锋金;甲戌、乙亥,配山头火;丙子、丁丑,配涧下水;戊寅、己卯,配城头土;庚辰、辛巳,配白蜡金;壬午、癸未,配杨柳木;甲申、乙酉,配泉中水;丙戌、丁亥,配屋上土;戊子、己丑,配霹雳火;庚寅、辛卯,配松柏木;壬辰、癸巳,配长流水;甲午、乙未,配沙中金;丙申、丁酉,配山下火;戊戌、己亥,配平地木;庚子、辛丑,配壁上土;壬寅、癸卯,配金箔金;甲辰、乙巳,配覆灯火;丙午、丁未,配天河水;戊申、己酉,配大驿土;庚戌、辛亥,配钗钏金;壬子、癸丑,配桑柘木;甲寅、乙卯,配大溪水;丙辰、丁巳,配沙中土;戊午、己未,配天上火;庚申、辛酉,配石榴木;壬戌、癸亥,配大海水。当太阳回归年为365.25时,为了修正甲子历,每60年,会多出45天,于是出现:1、以占盘形式来表达误差,采取退45天和进15天的方式;2、以占盘直接表达修正误差后的甲子历。纳音五行就属于第二种,要在同一个60周期内修正误差,干支配能形成6组,以五行(数)配对干支,采取两组为一对的形式,取值20年一(组)列,三组共60年,四组则为80年,我们可以看到六十甲子为了配成每列2组五行的结构,只能分成3组形式。为什么要每列2组五行,因为形成了下克上的形式,甲木,庚金,丙火,壬水,戊子。60年内六十甲子的日子多出60×3/4=45天,模型必须设法退位45度(天),那么以数字来看,有这种形式:-45=-60+15,20年内多出15天,80年内多出60天,那么使得80年数值逆行,20年内数值顺行,看纳音五行,20年1组,80年4组,逆行采取五行逆克的形式,顺行则一行打乱逆克顺序。由于六十甲子组成3列结构,采取80年4行,每五行掩去一行,第四组补位,穿插在逆克的五行之中。比如第一组:金火木土,掩去水,补位木。注:此法并非我发现。这是甲子五行纳音的数理结构,只要甲子乙丑的五行确定,其它的干支对可以依次确定五行,至于为何要将甲子乙丑配金,我个人认为与第一次制作纳音五行模型时的天气物候有关系,后人将五行配上各种易象,比如甲子配海中金,甲午配沙中金……一来纳音五行修补甲子历,本就是表达太阳周期运动,取值当然不同;二来因为甲子历的修正可以用于易占,于是命理家配上易象用来卜测。我们可以看到纳音五行被后人配上了各种易象,还有各种各样的易象来源解释,但都解释不了纳音五行的成因,只能在易理上作文章。纳音五行的形成年代在西汉前,由当时的天文观测水平决定。另外,由纳音五行我们可以看出易学与天文历法的不同,历法采取四分历,以四年一闰的形式来纪时,而易学只为了修补天人合一的模型,使得模型能够更加完善。我在网上看到一篇网友的文章:隐藏了千年的中国奇葩,其用紫微斗数的模型来验证纳音五行的成因,得出纳音五行是对天文历法核对推算方法,由于“独尊儒术”使得这种方法以隐晦的方式得以传承下去。这篇文章也有很多参考之处,值得阅读。后人所说的“同类娶妻,隔八生子”规律,只是纳音五行的展现形式,不足以音律来解释成因。纳音五行的作用是修正甲子历产生的误差,其后用于命理,一般命理术士会结合纳音来进行取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