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一日一得之理法方药(34)治法点滴|上病下治与下病上治

作者:曾培杰/陈创涛

上病下治与下病上治

◎慢性咽炎与引火汤

中医有个极大的优势,就是整体观,当你遇到局部有病局部治,反复治疗不愈的,然后从整体观,上下入手,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例慢性咽炎,口舌糜烂,心烦热燥的病人,女,50岁。持续咽痛半个多月,咽喉红肿。

她说,医生,我吞唾沫都痛得不得了,吃了很多黄连上清片,也清不了火。

老师边摸脉边说,你的脉寸关二部郁,偏数,上焦有火没错,但尺部却短沉迟,是下焦肾阴阳两虚,冬天手脚怕冷,夏天烦躁怕热。

她点点头说,是的。

老师说,这种情况下,火热是虚浮于上,不靠清要靠引,要在下焦建一个场,这个场要够大,把下焦脉打开,使下部充血,那么上面浮越的龙雷之火就会潜下来,这叫引火归原,又叫上病下取。

于是给她开了常规的引火汤,加上枳实、竹茹、麦芽、薄荷。枳实、竹茹能解决右关郁、上逆的脉象,麦芽、薄荷解决左关郁的脉象,老师常用的引火汤里有玄参、熟地黄、麦冬,引右寸肺金阴液下济,使金能生水,如天之降雨,把空中的热气往腰肾部土地按下去。再用巴戟天、肉桂引左寸心阳君火下达右尺命门相火,就像让天空太阳的热量直接照射补到地核里去,使龙雷之火回归。这是老师摸脉时会强调的左右交叉调法。

由于虚火上亢之逆上,必须要用到川牛膝、茯苓、五味子这些往下收降的药,更有利于上越的龙雷之火回归下潜。它们能够更好地让左寸归右尺,右寸归左尺,从上引下,故名曰引火归原。

这病人吃完药后,很快就好了。再来复诊时,已经是一个月以后了。

◎拉肚子与荆防败毒散

有个病人,男,三十来岁,一吃凉的就拉肚子,平时大便也不成形,人觉得乏力没劲,他自己买了大量的六君子丸、附子理中丸来吃,时而管用,时而不管用。始终未能断根。

他问老师,为啥这几年大便很难成形?

老师边摸他的脉边说,你这脉是下陷的,湿浊升不起来,以后要少熬夜,9点到11点间必须要睡觉,如果你经常熬夜,这个最重要的时间段里,三焦经得不到调整,身体的湿邪就化不开。你再吃药也不管用。

还有,你这个大便不成形,不单是脾虚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清阳不升。你单纯地健脾补肾,从下面入手,是治其标。我们换一个思路,下病上取,用风药荆芥、防风、柴胡、川芎,引气上行,升阳以除湿,在你的上焦造一个强大的场,使上焦肌表宣发充血充气。这样下面的水湿就会循环周流上升,润泽周身,变这水湿之患为水利。

于是,老师就给他开荆防败毒散,还加了一味苍术。病人只吃完第2服药,大便就成形了,这是他半年以来几乎没有的事。把药吃完后,就不再拉肚子了。

这清气下陷的格局,因为升阳除湿的思路,彻底改善了,把清气提了起来,气能够帅水湿,气往上走的同时,水湿都跟着气上来,变为津液循环了。所以不仅腹泻好了,而且人比以前更精神了。

这就是善治病者,不会把这些水湿敌人杀掉,反而会化敌为友,变这些水湿为津液流通周身,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既然水谷津液会变为湿邪而生病,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这种状态逆转过来,使这些所谓的湿邪改邪归正,回归正统,变为津液循环周身呢?

老师随后跟大家说,治病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看到咽痛就清火,看到泄泻就止泻或除湿,这就把眼光局限了。我们通过把脉,脉里就有天地人,就有整个人体在里面。所以我们调脉升降,就是在调人体的整个气血。

凡是治疗各种疑难病,总要从大处着眼,从整体入手。上病下取,这样你治起来就不容易出现偏差,在诊治思路上就会更全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