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乞丐,你就别创业了
看了吴伯凡老师《精神乞丐》这篇文章,想想我们身边的“精神乞丐”还真不少。
这里所讲的“精神乞丐”,是习惯性索取的一种人格状态。
我就碰到过这样一个典型的“精神乞丐”,创业失败以后,20多年来他只做一件事,就是让别人请他吃饭,你不要以为他是那种没文化的混混,他毕业于名牌大学,在92年那次下海创业潮中,也算是小有名气的文化商人。
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失败以后,以当时的条件完全可以东山再起,可他却成了一个典型的“精神乞丐”,北京只要有饭吃的各种会议活动他都到场,然后就开始发名片,名片上的头衔多得像一堆蚂蚁。
一见到稍微有点钱的朋友,没聊两句,就说:走,吃饭去吧。中饭还没吃完,就开始约人晚上聚会,晚饭还没吃完,就开始约明天中午的聚会,美其名曰是“策划人”。
让我敬佩的一点是,他能二十多年如一日地“要”下去,我和他吃过很多次饭,不要说买单,连买单的意思都没有,似乎这个世界的人都该请他吃饭。
这样的人在北京其实挺多的,只是没他这么专业罢了。这类人得到什么,往往是心安理得,甚至习惯性的觉得你给他的不够多。
说到乞丐,使我想起这样一位捡破烂的老头儿,那是一个特别冷的冬天,我在小区门口的垃圾箱前看到他点着几张烂纸在取暖,我动了恻隐之心,走过去拿出一点钱给他,他目光中流露出一丝感激之情,对我说:“谢谢,我不是要饭的,我是捡垃圾的。”我刚要涌起的高尚感顿时荡然无存。那是我第一次对一个捡垃圾的人产生敬意。
以后每次我在小区门口看到他,都会向他投过敬佩的一眼。碰到刮大风下大雪寒冷天气的时候,也总会不由自主地从窗户上看一看他是不是还在垃圾箱旁烤火。我把他写到了《禁果1993》这本书里。
所以说,“精神乞丐”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精神状态。这个捡破烂的老头儿虽然在生活上和乞丐没有两样,但他不是乞丐,因为他不“要”。
“精神乞丐”也好,收破烂的也好,那是人家愿意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无可厚非,我只想说,有这种“精神乞丐症”的人一定不要去创业了,那不是“精神乞丐”能混的地方。
都是心里话和大家分享,今天送给大家的彩蛋是我写的《禁果1993》这本书,经风祝你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