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片时间】第1794期:肾嗜酸细胞腺瘤

肾嗜酸细胞腺瘤
【临床资料】

女性,56岁。左腰部酸痛不适数月。体格检查:左肾区酸痛,叩击痛(+)。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A

B

C

D

E

F

【影像学检查】

A.B.CT平扫见左侧肾脏内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以等密度为主,中央见星芒状低密度区,浅分叶状,突出于肾轮廓之外,边缘清晰,肾实质受压明显;

C~F.增强扫描皮质期病变外周呈明显不均匀性强化(较皮质强化低),以辐射状强化及周围包膜样强化为主,中央低密度区无强化,实质期及排泄期扫描病变强化密度逐渐下降,中央低密度区范围明显缩小

【最后诊断】

左肾嗜酸细胞腺瘤(术后病理)。

【诊断要点】

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为少见的良性肿瘤,占肾脏肿瘤的3%〜7%,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男性较女性多见,男女之比约2:1。病变起源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多位于肾皮质部,使肾轮廓局部隆起,瘤外形光滑整齐。

1.临床表现:通常无临床症状,56%〜90%的患者系偶然发现,少数有腰部不适和肿块,肉眼血尿,镜下血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

2.CT表现:

1)病变位于肾皮质内,向肾轮廓外或肾表面生长,病灶多突出肾轮廓之外。

2)呈稍低或等密度病灶,其内可见点状钙化,边缘清楚,有完整包膜。

3)病灶中央星形瘢痕是其特征性改变。

4)动态增强后肿块边缘明显强化,皮质期病变强化程度甚至可以超过肾皮质,而且随时间延迟病灶边缘密度减低,但对比剂有向中央充填趋势。

3.MRI表现:

1)T1WI呈低信号,T2WI呈低或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显著强化。

2)T1WI肿瘤周边可见假包膜形成的低信号环。

3)肿瘤中央可见星形等T1、等T2信号的瘢痕组织。

【分析思路】

诊断依据:

1.患者为女性,56岁,左腰部酸痛不适。

2.CT扫描见肿块较大,自肾皮质突出于肾轮廓之外。

3.病变轮廓不规整,边缘清晰,包膜完整,无肾外侵犯表现,排泄期扫描肾盂未见破坏,故良性特征明显。

4.出现特征性的星形瘢痕表现。增强扫描周边明显强化,延迟扫描强化程度下降,强化范围向中央推进。

鉴别诊断:

1.肾癌:对于直径<3 cm的小肾癌大多在强化后表现为明显的“快进快出”,即皮质期病灶明显强化,强化程度接近或超过肾皮质,多数内部不均匀强化;在实质期,强化迅速减退,肿瘤密度低于周围正常肾实质;在排泄期密度进一步减低。对于直径>3 cm的肾癌多数出现坏死、出血及囊变表现,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整齐,境界较模糊,缺乏完整包膜,增强扫描此种结构显示更清晰,也表现为“快进快出”的特点。嗜酸细胞腺瘤亦近似“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但较肾癌强化程度低。当后者强化不明显时,二者鉴别困难。本例亦表现皮髓期明显强化,实质期强化程度下降,但皮质期肿瘤强化程度较皮质低,而且病变中央出现瘢痕而非坏死、囊变。

2.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该肿瘤含脂肪成分,CT及MRI都具有特征性表现。当肿瘤处于开始生长阶段,体积较小或缺乏可见的脂肪时,鉴别困难。

3.后肾腺瘤:一般体积巨大,増强肾皮质期肿瘤轻微强化,肾实质期和排泄期肿瘤实质进一步强化,但低于肾实质强化,中央为未强化的低密度瘢痕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