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的七种文化精神

2021-03-14 15:07

华人号:文化圈儿

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

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

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

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

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

仲春初日,

龙角星跃出东方地平线,

紫气东来,蛰龙梦醒。

行云雨,泽神州,

春波律动,万物复苏。

故称龙抬头。

中国人用''龙抬头”的说法,

暗示新的一年即将开始,

动物们舒展筋骨,人们也振奋精神,

龙脉传道,户纳祥瑞,民享康安。

夫龙者,黎庶之吉物,华夏之图腾。

许慎《说文解字》说: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

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中华龙在我们祖先的口碑相传中,

身体会变化,能在空中飞,

能在陆上行,能在水中游,

是一种三栖全能生存动物,

理所当然是人类钦慕的理想生灵。

在地,它是天上苍龙星图的对应物,

呼应着天象变化的自然;

在人间,它团结联合虎、鹿、凤等,

共同为石斧代表的国家政权服务,并甘愿垫底;

在天,它驾驭风云,助人腾飞。

龙的样式实际上

演示着地、人、天三界的形态,

也暗指天、地、人的合一。

二月初二,龙舞欢腾,万象更新。

也提醒着我们,作为龙的传人,

要遵天时,守地利,谋人和。

《易经》的本卦为《乾卦》,

《乾卦》有七个卦象:

潜龙勿用;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或跃在渊,无咎;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亢龙,有悔;

见群龙无首,吉。

七个卦象的主脉均是以龙形象来演示的。

第一卦,是“潜龙”;

第二、三、四卦,是人间龙;

为第五、六、七卦,是“在天”龙。

可以说《易经》的这七个卦相

实际上是在演示“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过程。

“潜龙勿用”,龙指代君子,

他在年幼而无力介入社会时,

就是“潜龙”,就要甘为“潜龙”,不

应不自量力强出头。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长大了,进入社会独立担当了,

要想干成事,就必须让有权势的人提携保护,

请本事大的贤才辅助,

有了这些大人“利见”,就有了资本。

但仅此还不行,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君子自身还要具有一个好的素质,

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时时刻刻谦虚谨慎,

只有这样的君子,

在“利见大人”之后,才能“厉,无咎”。

不但在平常情况下无咎,

即使“或跃在渊”,就是跃入大风大浪之中,

也“无咎”,事业就是这样

兴旺发达起来的。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事业达到了鼎盛,大大超越了同类,

在此情况下怎么发展?

又一个“利见大人”,就是说

要依靠更高层次或新领域里的权势人物

提携保护,要有在此层次

或领域的专家学者贤才辅助。

否则,“亢龙有悔”,

如果自以为了不起,刚愎自用,

就会将事情办砸,就会“有悔”。

“见群龙无首,吉”,

将天下一切俊杰都团结在了自己周围,

谁也不比谁水平高多少,各自独当一面,

遇事集体商量,民主决策,谁

在行就听谁的,就一切皆“吉”。

二月初二,青龙昂首。

山有龙门之谓,人具龙德之光。

君子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春回大地,

垂柳吐绿丝,草木绽新芽。

农历二月初二,

是传统的春耕节、农事节,俗称青龙节、

春龙节或龙头节。

此时,东风解冻,阳气回升,

雨水滋润,最宜耕种。

“二月二,龙抬头”表示冬眠的龙

会在二月初二这天醒过来抬头看人间,

行使龙王的职责——行云布雨。

于是,春风春雨便会接连而来,

标志着姹紫嫣红、

绿意盎然的春天真正地到来,

也寓意新的一年农事耕作即将开始。

相传三皇之一的伏羲是位重视农桑的君王,

每年二月初二这天,都要亲自到田间耕作,

自理一亩三分地。

由此引得后来的人君纷纷仿效,

春耕节就这样形成了。

后来黄帝、尧、舜、禹纷纷效法伏羲氏。

到周武王时期,周武王不仅沿袭了

这一传统做法,还把这一做法

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

于农历二月初二这天举行盛大的仪式,

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

于是有了“二月二,龙抬头,

天子耕地臣赶牛”的说法。

小时候,二月二那天,

一大早,我们就被父亲催促起床

去踩门槛,叫“登龙门”。

然后,跟着父亲来到院里打囤、填仓。

父亲到厨房里掏一簸箕烧锅草灰,

用手抓着草灰在院子里、

大门口打一个圆圆的大大的草木灰“粮仓”,

并抓一把五谷杂粮放于“粮仓”中间。

大家一起念着: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其意是预祝一年四季风调雨顺,

粮钱满囤,日子过得甜甜蜜蜜。

二月二”不只仅劝耕,也劝读。

过去读书人要行四个礼:

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

“开笔礼”就是要开端写文章,

之所以定在二月二这一天,

有望子成龙的意义,也有读书趁早的意义。

“开笔礼”是极为浩大的典礼,

学童们要早早来到学堂,

由启蒙教员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

并赠以文房四宝,然后参拜孔子像,

便可入学读书。

“开笔礼”最根本的意义就在于

劝导学童读书要趁早、要勤奋,

一年之计在于春。

人生在世,无不希望丰衣足食,生活富裕。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然而,富有并非人人可得,

时常处于贫困又渴望摆脱贫困的人们

也便不断表达着对富裕的向往与追求。

老话说“二月二,敲门枕,金子银子往家滚”:

我国至少在魏晋时,

就已有正月晦日 “送穷”的习俗,

而当二月二在唐朝出现时,

三项重要习俗之一便是 “迎富”。

据唐代韩鄂所撰《岁华纪丽》记载:

早在有巢氏时代,有户人家生了儿子,

被邻家于二月初二这天讨走抚养,从而家富。

自此,人们便在这天

到野外采蓬叶以代子回来,

并供于门前祭之,以求生活富足,故曰“迎富”。

随着二月二的传承,

“迎富”这一习俗也延续下来,

到近代,陕西华阴一带的民众还会

携鼓乐到郊外朝往暮回,沿路吹吹打打地去 “迎富”。

当然,在二月二,人们还会以另外的形式

表达对财富的追求。

比如不少地方,尤其是山西一带往往

把二月二的引龙叫做 “引钱龙”,

举行仪式时一定用钱。

届时,人们将红线拴着的几枚“乾隆”铜钱,

放在打满水的桶里,担回家倒在水瓮里。

家中的大小水瓮,在太阳出山前都要担满,

表示财富似水,财源滚滚。

在河南淮阳还有二月二拍墙头和石滚的做法,

人们一边拍还要一边唱:

“二月二,拍墙头,金子银子往下流。

二月二,拍石滚,金子银子往下滚。”

其对财富的追求由此可见一斑。

南宋魏了翁有《二月二日遂宁北郭迎富》诗云:

“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

谁为贫躯竟难逐,素为富逼岂容辞。

贫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我亦为;

里俗相传今已久,漫随人意看儿嬉。”

在古代,二月二还是一个休闲假期。

许多地方的二月二都有若干禁忌,

如不能动针线,不能用刀剪,不能用磨,

所有这些都让二月二成为一个合法的非劳动时间,

对于整日与针线刀剪打交道的

传统社会的女性而言,更是如此。

这一天,她们携子将雏,

有的回娘家,有的到郊外踏青、挑菜,

即便在家,无活一身轻地与邻居好友拉拉家常

也不失为一种休闲方式。

许多地方在二月二开庙会。

唱大戏、扭秧歌、说评书、走高跷、耍狮子……

人们于春龙节这天,要想方设法把龙唤醒,

好让龙及时兴云布雨。

为此,家家户户当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

吃春饼叫吃“龙鳞”,吃水饺叫吃“龙耳”,

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

吃馄饨叫吃“龙眼”。

所有这些,都是图个吉祥,

盼着来年有个好收成。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吃炒豆。

蚕豆、黄豆、豌豆、黑豆、玉米豆,

家里有什么豆都可以拿来一炒。

有道是:“金豆开花,龙王升天,

行云布雨,五谷丰登。”

但炒豆子也是有讲究的,把豆子炒得噼里啪啦响,

就好像人过日子一样,越过越响,越过越红火。

每到这个节日,整个村庄都沉浸在豆花的香味中。

不仅如此,还要通过大人小孩口中念叨来唤龙,

可谓之君子动口的“文”唤;

再有就是拿竹木之竿来敲,为“武”唤。

俗话说:“立春三日草芽青,惊蜇一过虫子生。”

那些出动的虫子其实不仅会危害庄稼,

也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侵扰。

由此在虫子初生的季节,消灭它们就成了

二月二节俗里十分重要的内容。

明清以后,二月二撒灰除虫相当普遍。

人们把灰撒到墙边、门槛、香台等处,

边撒还边唱一些歌谣,如

“二月二,围墙根,蝎子蚰蜒不上身”,

“围 墙根,蝎子不蜇光腚妮,围香台,蝎子不蜇光腚孩” 等,

这些歌谣明确表达了撒灰的动机所在。

在辽宁本溪县沙河沟村,

俗信二月二 “洗龙头”、 “剪龙头”会让人

一年内都会头清目爽,聪明灵俐,发丝黑壮。

当地还会用高粱杆串成“龙尾”缝在孩子的后衣襟上,

令其连续佩带三五日,以为如此可辟邪驱凶,

令孩子在新的一年内健康成长。

显而易见,所有这些节俗活动突出的都是

对远离病害、生活康宁的美好期待。

一年吉利从头始,

农民们要起农作,择田试犁;

孩子们要去上学,开笔取兆;

我们也要开始行动起来……

二月二哟龙抬头,

满眼尽是出征的好身手:

饮的是出征的酒,舞的是出征的绸,

敲的是出征的鼓,加的是出征的油。

抬头,抬头,

昂首,昂首,

龙的子孙龙的梦,惟愿:

人展鲲鹏志,国呈龙虎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