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泽遗址博物馆:上海之源,文明璀璨

“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村”“上海第一房”“上海第一井”“上海第一稻”都在这片吴淞江流域湿地中的一块高地上。

2014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被誉为承载“上海之源”的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首度向公众开放。

博物馆所在的崧泽遗址发现于1957年,位于今天的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通过多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古老的墓地、聚落等遗迹和大量珍贵文物,将上海历史前推至距今6000年前。崧泽遗址是上海历史文化的发源地,是上海先民最初的家园,她见证了这座城市悠久文脉的传承,默默诉说着与现代都会同样辉煌的6000年前的上海故事。

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就坐落于崧泽遗址上,总用地约1.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80平方米。是上海市“十二五”重点文化项目之一。博物馆基本陈列由“发现崧泽遗址”“走进崧泽社会”“传承崧泽遗产”三个部分组成,集中展示了上海早期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不仅如此,崧泽遗址新发现的一类距今5500年左右的考古学文化被学界命名为崧泽文化,是整个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早期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阶段,肇始了中国文明起源的进程,因此入选“20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崧泽文化也成为第一个以上海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在博物馆内,可以看到130余件出土于此的远古文物,众多的“上海第一”,以及崧泽先民的智慧创造和崧泽社会的创新发展。

20世纪50年代的崧泽遗址

“崧泽”的意思是指“吴淞江流域湿地中的一块高地”。大约从距今7000年起,上海地区海岸东扩,陆地抬升,开始适合人居。6000年前,属于马家浜文化的人群从西边的苏南、浙北地区来到上海。他们就是上海最早的先民,崧泽则是他们最初的家园。

马家浜文化经过发展变化为“崧泽文化”,后者的年代在距今6000年至5400年之间,这是第一个以上海的地名来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是上海考古事业的一个里程碑。

那么崧泽文化是怎么被发现和命名的?

1974年崧泽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自1957年遗址被发现后,从1961年至今,考古人员在以“假山墩”为中心的崧泽遗址做了多次发掘,发现了厚达2米的人类活动堆积,自上而下可分为三个不同文化时期:上层是距今2200年前的两周时期,中层是距今5500年前后的一片埋葬着百余座墓葬的墓地,以及下层距今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遗址中层的这座史前墓地中的随葬品具有独特文化内涵,之前在其他地区鲜有发现。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发掘和研究工作,这一类新的考古学文化被学界命名为“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启良渚文化,填补了长江下游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缺环。

崧泽遗址和崧泽文化在考古学界赫赫有名,但在公众的认识中却显得有些低调、有点神秘。如今,随着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正式向海内外公众开放,一批鲜少露面的文物闪亮登场,崧泽的文化价值将得到充分认识。

在诸多考古发现中,最令人好奇的当属“上海第一人”的“真容”。2004年春天,崧泽遗址第五次发掘中发现了马家浜文化的7座墓葬,其中一座俯身墓中的头骨保存较为完好,敏锐的考古专家马上做了骨骼标本的提取和保护。

通过先进的数字成像技术,“上海第一人”的相貌被复原。这是一位年龄在25岁至30岁之间的男性,面部略显扁平,鼻根低平,具有典型的东亚蒙古人种特征,如果走在今天的大街上就如你我一样丝毫不显突兀。

资料:文化青浦

编辑:朱人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