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胜溪东的地名与渊源
南胜溪东(惯称法华溪东)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村落,相传早在陈元光开漳治州之前,这里就居住着洪姓的原住民,是早期南胜较为繁华热闹的一个聚居地。这是因为得益于溪东所处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溪东村倚溪而居,地处南胜溪的三条支流两处汇处,这在古代以水路为主的交通方式中,占据了地利。交通的便利促进了人口的聚集,所以在先前,溪东周边形成以坎顶城(今新庙)、无尾楝(今无尾虹)、溪东为三角的一个船运繁忙,经济较为繁荣的聚居地。
上图红色虚线范围是溪东所处位置
当时的水路运输,船只可以上溯到老婆楼(今老龙楼),相信那时的田坑窑瓷器就是通过老婆楼的小码头运出,而花美楼瓷窑及窑仔山瓷窑产出的瓷器则人工运至无尾楝再装船运出。
上图,深红处为乞丐营;浅红处为西厝;黄色处为祠堂仔
溪东村周边有一些古老的地名似乎可以印证一些历史。在今南胜溪的支流法华溪,溪东与洋底楼的分水处,洋底楼方向有一片地,地名叫西厝。相传,西厝以前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村落,每当村民上山割茅草的时候,单单西厝就有二三十个青壮年,肩扛尖竹担出门,浩浩荡荡。后来,不知何因西厝没落,西厝村落消失了,在七十年代,土地平整的时候,人们在西厝这个地方的地里挖出了石臼,大石板等许多先人生活的器物。
西厝旧地
在西厝对去的南面方向,溪东地面有一块地,地名叫乞丐营。它与老婆楼的小码头相距不远,也是在溪岸边。据说,那里曾经有一个乞丐的营地,有几落的房子,里面住着几十个的乞丐,这些乞丐由一个乞丐头目管理着,他们纪律严明:只能乞讨,不准偷盗抢。因此,乞丐们能和周边的村民和谐相处。聪明的人都知道,一个繁荣的地方,也是乞丐趋之若鹜的地方。溪东能有一个乞丐营,说明当时溪东包括溪东周边必定是经济较为繁荣的地方。
乞丐营旧地
乞丐营溪边上去对岸未到的老婆楼的一个地方叫船仔埔,据说,以前曾停靠着许多的船只,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躲避,许多的船只都挤满了老婆楼的这条溪。(老婆楼的名称也是因船婆聚集居住而得名)
老婆楼溪道
溪东的顶楼原有一座被称为溪东楼的圆楼,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倒塌,今已成为田地,但楼中的那口老井依然完好,且水质极好,至今仍有在饮用。据说,这个溪东楼先前为洪姓人居住,也被称为洪楼。关于洪楼的传说之前已有叙述,在此不再赘述。
顶楼---溪东楼(洪楼)
溪东顶楼的大厝正对面有一小片地,地名叫祠堂仔。现在一部分是我家的自留地,挖地的时候,经常会挖出瓦砾、瓷片等,据说,这里曾有一座祠堂,是原住民洪姓人的祠堂,里面供奉洪姓祖先的灵位。但后来,洪姓人群是举族迁移还是其他原因,南胜地面洪姓的人口很少,今溪东仅有一户洪姓人家,新庙也有几户,他们都是本门亲戚。
祠堂仔
溪东,是一个普通的村落,但却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曾经有过许多的辉煌,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前,她因村里有碾米厂、米粉厂、瓦窑等而热闹活跃。改革开放以后,溪东的人们凭借着勤劳和睿智,从事各行各业,经济发展得很好,过上小康的生活!
以上一些内容是根据当地长者口述而整理的,无史书或其他文字记载可考证,肯定有所偏颇,仅当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