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实习可以,但记得把免费实习单位拉入黑名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题图来自:《实习生》
2002年,大学毕业前夕,我在某报实习。当时恰逢世界杯,跟班上了一个多月的夜班,期间还写了不少稿子,离开时,拿到一万多元稿酬。
按当时的收入,五位数算得上一笔不小的收入,毕竟那时社会平均月工资也就两三千。不过我倒也没觉得怎样,一来大学三年级开始,我一直在写《南方都市报》的每日专栏,还有许多其他约稿,每月稿费总有五位数以上,二来我上了一个多月夜班,边看比赛边写稿是家常便饭,这笔钱也对得起我的辛苦付出。
我并非功利主义者,否则也不会远离圈子,甘于隐居小城——对于写作者而言,这个选择几乎是致命的。但我也认为,付出劳动,当然需要回报。
如果让我晚生十几年,变成如今的大学生,我会很难适应。如今许多用人单位早已不再给实习生发放补贴,零薪实习已是常态,甚至有些单位还要求大学生交实习费。
在实习项目中,有不少是纯机械工种,比如收发文件、打印跑腿,这些工作虽然无法量化,但也算看得见的劳动,适当给点报酬也应该。至于那些创造性工种,如设计和撰稿等,若不提供补贴,在我看来简直形同剽窃——当然,你可以说在校学生没有几个能具备相应的能力,可这样的一刀切仍是不妥。
之前看过一个调查,大多数受访学生都表示甘于免费实习,认为机会难得,即使是在办公室里帮忙收发文件,打印跑腿,也是接触社会的机会。这当然与就业压力有关,学生精神亦可嘉。但心甘情愿和是否合理是两回事,通过付出得到合理报酬,难道不也是踏足社会所应该学到的一课吗?难道不是对年轻人更好的激励吗?
中国社会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大多数人都特别在乎钱,把钱看得比什么都重,但同时却又忌讳谈钱,认为谈钱伤和气伤感情不够大气。工作也一样,一谈薪酬似乎就掉了档次,巴不得人人都讲奉献。可是社会现实告诉我们,越是喜欢把“奉献”二字挂在嘴边的用人单位,往往越糟糕。之前很多人批评996,但说实话,那些有回报的996,让年轻人一夜之间依靠股权实现财务自由的996,在我眼里还是比那些天天讲奉献,然后万八千月薪买人半辈子的单位强多了。
既然是免费实习,那么我也给个建议:在汲取经验的同时,顺便把实习单位拉入黑名单,正式找工作时,选个大气点的东家吧,只要你有足够的能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