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  郑邦本

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苍白或鲜红风团,发无定处,时隐时现,伴有剧烈瘙痒,消退迅速且不留痕迹,属中医学“瘾疹”范畴。目前,现代医学治疗荨麻疹大多采用抗过敏药物,但无法完全控制症状,而中医疗效显著且愈后不易复发。今天我们将郑邦本主任中医师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学习如下。

一 病因病机

关于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历代文献多有论述,如《诸病源候论·风瘙隐胗候》言:“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结聚起,相连成隐胗。”风既有外感,亦可内生,故《杂病广要》有“人之为风,有外之风……互相感召”。外感之风常兼夹寒、热、湿之邪侵袭肌表。《医学入门》云:“赤疹因天气燥热乘之……似赤似白微黄,隐于肌肉之间,四肢重着,此风热夹湿也。”慢性荨麻疹发病特点为发无定处,迅则走窜全身,时隐时现,消退迅速,与风邪特点相似,故风邪与荨麻疹的发病最为密切。

风邪客于肌表,导致毛孔闭塞,不得宣发于外,则生瘾疹;或因饮食不节,嗜食辛辣,胃肠蕴湿生热,热入血分,血热外壅,郁于皮肤而发;或阴血暗耗,血虚生风;或阴虚阳亢化风,遇外风触发,内外合邪,郁于肌肤而致。

荨麻疹虽病在皮肤,但与脏腑密切相连,《丹溪心法》所谓“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故治应从整体入手。总之,郑师认为本病乃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卫外不固,遇风邪引触诱发,并据此自拟经验方凉血消风饮,

二 凉血消风饮组成

药物组成:荆芥 10 g,徐长卿 30 g,桑白皮 15 g,地骨皮 15 g,白鲜皮 30 g,牡丹皮 10 g,钩藤 15 g,首乌藤 30 g,苦参 10 g,紫草 10 g。

本方为赵炳南老中医经验方多皮饮加减化裁而来。方中荆芥祛风、解表、透疹。徐长卿祛风通络止痒。《血证论》有“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故用牡丹皮、紫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桑白皮味甘、性寒,入肺经,《药品化义》载:“桑皮,散热,主治喘满咳嗽,皆由实邪郁闭,肺窍不得通畅,借此药渗之散之,以利肺气,诸症自愈。”地骨皮性寒,味甘,归肺、肝、肾经,有凉血除蒸、清肺降火功效。又“肺者,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皮毛为外邪入侵人体的途径,邪气郁于肌表,不得发散透达而发瘾疹,故用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以利肺窍。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杂病广要》有“无论贼风邪气从外来者,必先有肝风为之内”,故用钩藤平熄内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血虚则风无所制,风动则痒,故以首乌藤养血安神、祛风通络。全方具有凉血活血、祛风

三 常用加减

①肝郁化火证。皮疹发生常与精神紧张相关,皮疹色红,伴有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头目胀痛,胸胁胀闷不舒,舌质红,脉弦有力,加柴胡 10 g、枳壳 10 g、白芍 15 g、川楝子 6 g、郁金 10 g、蒺藜 15 g。

②肺气虚证。皮疹色淡红,神疲乏力,自汗,易感冒,脉弱,加黄芪 30 g、北沙参 20 g、白术 15 g、防风 6 g,此方益卫气而御风邪,振奋卫阳,使腠理致密,则外邪难以入侵。因北沙参甘淡而寒,其体轻虚,专补肺气,郑师认为北沙参具有良好的益气养阴之功,临床可用于气阴两虚证。

③血虚寒凝证。皮疹多呈淡红或苍白色丘疹,遇冷加重,冬季多发,舌淡苔薄白,脉紧或缓。宜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④湿热下注。风团或丘疹多见于下肢,常伴身热口苦、口中黏腻、小便黄、大便黏腻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加苍术10 g、黄柏 10 g、薏苡仁 15 g、白术 15 g、佩兰 10 g、茵陈 10 g。

⑤瘀血证。丘疹或风团呈黯红色,瘙痒夜间尤甚,面色晦黯,舌质有瘀斑、瘀点,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若瘙痒剧烈,走窜不定,时发时止,伴头目胀痛,病程日久者,乃内风招致外风,内外风相合为病,风邪久羁,郁于经络,必于主方中重用钩藤 30 g、蝉蜕15 g,钩藤具有清肝热、熄风止痉功效,蝉蜕轻清升散,善走皮肤,祛风止痒,二者伍用,熄风止痒之力倍增。

名医介绍:

郑邦本,男,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师承伯父郑惠伯学习中医4年,1964年在四川省卫生厅举办的全省中医进修班学习,1981年在卫生部中医司举办的全国中医进修班学习。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医内科专委会委员。擅长治疗中医内科疑难病症。正式出版中医专著及发表学术论文,计80余万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重庆市名中医,全国第四、五、六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文献来源:杨昆,郑波,龚新月,牟方政.郑邦本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经验 [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0,27(3):8-9.

(0)

相关推荐